“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cNgQicCibR6ibwkMNuvurFHBPS3iazhFcsZuJDibyQ1c3ic7zu8b6reHqYdqyaEKK65rG1bFtRf3yV3T3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 基于汪丁丁 老师的论文
“
注意力”
的经济学描述
“
注意力”
的经济学描述
“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 《经济研究》2000年 第10期
http://www.erj.cn/UploadFiles/_注意力_的经济学描述.pdf
开篇对研究的重要性 ,丁丁是这样说的 “
注意’(attention),或注意力在各个认知对象之间的配置方式。正是注意力的配置方式决定了知识获取的方向、结构、速率。
现实经济正在进入所谓“网络时代”———以收益递增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现象,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主要职能的信息经济,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形态的资本积累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学不得不重新审理自己的全部思路。网络经济的社会实践向经济学提出的迫切问题包括:“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是怎样配置的以及何种配置方式才是有效率的。
接着是主流心理学对注意力的看法
人在给定时间区间内对外界信号所能够给予的注意是有界限的,这一界限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识主体对所注意的对象的熟悉程
度。注意力的度量单位是所谓“chunk”(片断)。值得强调的是,“片断”没有绝对大小,它与特定知识在“长期记忆”里的熟悉程度成正比
接下来是对世界观或者称为”前理解“的概念进行数学建模,结合收益函数及边际效用递减,丁丁想在这里推出把注意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一般均衡理论,而一般均衡依赖的是No arbitrage condition。即:
如果主体j发现对于信号xi的注意力的边际增加可以产生比由此而放弃的从对信号x1的注意力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更大的边际效用(以注意力wjs的边际效用衡量),那以j就应当增加对信号xi的注意,直到对所有的信号的注意力的边际变动不再能增加边际效用为止。
而这会导致专业化,即注意力的理性配置趋于使主体将全部注意力用于信号xi的处理方面,同时忽略来自其他一切方面的信号。
以上是在不考虑社会互动的情况下的分析,但是对获取知识的个人努力的回报显然依赖于社会博弈的格局,而且,对任一时刻的知识努力的回报依赖于这一时刻以前全部知识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个人注意力在特定时间区间内的有效配置未必与注意力在全部生命周期中的有效配置相符合,因此必须从生命周期的注意力有效配置导出注意力在每一时刻的有效配置。
为了描述社会动态,丁丁在模型中加入了文化(社会普遍流行的世界观)这一变量,结合机会成本,丁丁讨论了形成注意力专业化(只关注一个领域)
的三种可能路径
(1)存在特定的信号序列xi(t)和特定的时刻tz使得在任何时刻t≥tz,注意力wji的增加都会导致存量Kj(t)沿着提高wji在下一时刻t+的(相对于注意力在其它方向上的使用的)边际效用的方向变动,于是理性的注意力配置将倾向于在t+时刻进一步增加wji,直到wji=1,这意味着配置给信号xi的带宽先增加,导致带宽与知识存量增长之间的正反馈,导致K的增加。
这个类似你找了个学法语的女朋友,然后你的法语知识逐渐增加
(2)存在特定的信号序列xi(t)和特定的时刻tz使得在任何时刻t≥tz,主体j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存量Kj并且因此导致社会博弈的格局在下一时刻t+更加有利于j从而注意力将在有助于积累更多的Kj方面配置,这意味着K首先增长,再有带宽wi的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你学好了法语,然后你对法国文化愈加了解
(3)当许多人都对同一类信号增加信道的带宽时,多数人的“专业化”将导致一部分人的“相对非专业化”,只要社会博弈的格局对这部分人在这一知识方向上的注意力的回报不断降低,这意味着当专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非专业化过程,即从带宽和知识存量的较高水平回落到较低水平。
这意味着你本来是英语四级,你出去接待留学MM,后来大家都有六级了,你就没有机会去接待外国MM了
下图对比了这三种路径,横轴都代表时间,图二纵轴代表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存量,图三代表接受该信息的带宽
之后的图给出了知识存量K与带宽之间可能的三种路径
在结语部分,丁丁给出了在不同社会互动环境下不同的注意力策略
当环境高度不确定时,认知主体最优的行为模式就是“不接受任何新的规则”,也即“恪守一些愚蠢、简单、既有的规则”,因为遵循这些规则而可能
造成的损害相对会小些。换句话说,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有限理性的认知主体表现出高度稳定的行为模式。这也就是说,认知主体完全放弃了“学习过程’
在高度确定的环境中,上述模型应当被经典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取代。因为在完全确定的环境内运行的经济正是熊比特所谓的“周而复始的经济”,或希克斯所谓的“习俗经济”
在上述的两个极端情形之间,是我的模型最普遍适应的情形,即不确定性没有高到也没有低到使认知主体放弃学习的程度。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注意力的有效配置问题,于是会有关于注意力的经济学以及外生或内生的专业化过程。
越是存在激烈的注意力竞争(例如体育比赛,商业运筹,生存竞争),注意力的配置就越趋于有效率。不仅如此,越是竞争激烈,认知主体的注意力配置就会越快地向第3节描述的“均衡条件”收敛。因为这时注意力偏离有效配置所产生的边际效用的损失非常明显,于是为认知主体提供了强烈的学习动力(motivation)。
任一时刻t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总是依赖于这一时刻的注意力配置状况和这一时刻人力资本的存量。这一假设使模型的一般均衡格局依赖于两方面的因素:认知主体当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认知主体既有的知识传统。
丁丁给出的结论,和临界状态大脑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生命本就始终在分叉点附近演化,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无论是大脑的神经元还是微生物菌群,都需要在高度非线性的临界环境下生存,无论是一成不变还是瞬息万变,我们都不需要大脑来去为我们做分类做预测。而知识存量与信息通量的互动,映射着大脑的另一性质,我们不仅会记忆,还会遗忘并适应。
接下来引的话也来自汪丁丁的 知识的私有化及其超越 《读品》四十七辑
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生活在德鲁克定义的“知识社会”里了。在这一生活方式中,知识是幸福的主要来源,并由此激励知识劳动者拼力地将知识变为“自己的”——根据“幸福最大化”的经济学。但人类知识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烈互补性,故攫取知识的过程必定引发知识占有者对尚未开发的知识的日益强化的攫取欲。由此而生的日益强化的阅读饥渴和焦虑,必须被另一倾向抵消,否则将导致生活的崩溃。
因此我们需要判断力,去调控我们的对知识的不可抑制的欲求,这类似于注意力管理。
判断力是用来为事物划界的能力,假如它要为它自己的适用范围划界,…
判断力是为知识划界的能力,是无须深入某项知识却要为该项知识划界的能力。假如我们已经充分地运用着这一能力于知识过程,那么我们将有效地缓解上述的阅读饥渴和焦虑。不过,判断力的运用不可能让我们超越知识私有化。后者不再是知识范畴,它属于智慧范畴。
…
与知识过程相反,智慧的特征之一是“放弃”——与私有化反向的过程,可称之为“去私有化”。我不欲成为我,我的不再成为我的,诸如此类的行动,将“我”带入一种“无我”
*迟早,由知识爆炸引发的阅读饥渴和求知焦虑将导致普遍的转向,从知识过程转向智慧。****后者意味着某种“离形去知”和“同于大通”的过程。****这里可参考冯契先生的表述:*主体的认知,以我观之就是意见,以物观之就是知识,以道观之就是智慧了。
*智慧的另一特征是“个体性”——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因其智慧而唯一,因其智慧的特殊性而成为唯一的。*知识则完全不同,它普遍地被求知者私有化却普遍地抹杀知识所有者的个体性,因知识的“主体间客观性”这一本质要求而抹杀个体性,因知识客观性对情感的独断优势而抹杀个体性的情感基础,最终,因知识私有化而遮蔽心性。
智慧之所以是个体性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带着自己的且非他莫属的生命体验进入任一特定的历史情境并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使“心”外显其用。心之用,其机甚妙,其辨甚微。稍有懈怠,则心性将再度被遮蔽。心为形役,则行动是发乎身的,我们称作“欲望”,与知识的私有化关系密切。梁漱溟先生论证,发乎心者谓之情。借用金岳霖先生的定义,关于“我”,有“性”与“体”,有“情”与“用”,我之共相,对我而言就是“性”,对人而言就是“体”,我之殊相对我而言就是“情”,对人而言就是“用”。
因此,深切的阅读,最终指向自我唯一的心性,以我的生命体验去撞击我眼前的文字,迸发着激情,沉淀为智慧。这样的过程当然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是唯我独属的和个性化的。
基于知识的私有化过程的人生,是技术的人生,千篇一律,百无聊赖。基于智慧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每一瞬间都是自由的,每一次呼吸都是个性化的。
理性原本是“对话着的逻各斯”,是思想经由对话开展和认识自身。但随着注意力的专业化,引赫拉克立特的一段“残篇”来说明我的观点:“尽管逻各斯(logic)是被分享着的,多数人还是活得好象其思想是私人占有物那般”.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关于注意力的文章后引一段关于智慧以及知识私有化般的文字,说白了,我们对注意力的管理,也应当有门户而不可有门户之见,不可将自己关注的事物看成是唯一的“名门正派”,引张三丰的一段话“为人胸襟不可太窄,千万不要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看小了,这正邪二字,原本难分”。我们的注意力本来就在一个临界状态下,我们更不能做分黑即白的判断,唯有试错,一步一步往前拱,拱出个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Chialvo, D. R. (2010). Emergent complex neural dynamics. Nature physics,6(10), 744-750. 或
http://arxiv.org/abs/1010.2530
本公众号之前的文章 浅谈注意力
欢迎关注 混沌巡洋舰 追寻自然界复杂下的简单,带你跨界学习各路干货
点击下图二维码,一秒关注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或东哥 grd3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