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死不认错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eShwjiccjOjEPsmt9B7sSS0B3xV4RHib2oBpaKOXYOias3jJdL43cLoZSV1beddJvdliaqtRexLTMaz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我们的人类是用尽一生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是荒谬的一种动物。

—— Albert Camus

总算到了给三体这本书写点东西的时候了。对于这样一本人人都有自己看法的小说,写评论的关键是选取一个角度,而不是面面俱到。今天我想谈的是三体的悲剧是因何而来,答案在我看来,不是由于骄傲(如维德所说),从根本上是由于人们不肯认错。

问题:三体中最令人心寒的一幕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叶文洁从红案基地出来,去找当年迫害她父亲的红卫兵,希望得到一个道歉,但是没人忏悔。这里大刘写点很精彩。引用一段

独臂女人说:“最近有一部电影,叫《枫》,不知你看过没有?结尾处,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儿站在死于武斗的红卫兵墓前,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大人说也不是;孩子再问:那除他们是什么?大人说:是历史。”

“听到了吗?是历史!是历史了!”粗壮女人兴奋地对叶文洁挥着一只大手说,“现在是新时期了,谁还会记得我们,拿咱们当回事儿?大家很快就会忘干净的!”

再说程圣母,智子有一句说的很好,全人类,只有你是无辜的。可是反省错误的,却没有一个,不然,程心不会有犯第二次错误的机会。如果人类明白了自己当年选择程心的错误,就会选择光速飞船。程心只是一个替罪羊。

三体这本书,写出了人性中一些很可怕的顽疾,人们总是觉得错不在我。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分析,可以参考卡罗尔·塔夫里斯 和艾略特·阿伦森合著的书《mistake was made but not by me》,其实本文关键想写的也是这个现象,而不是三体,三体只是个引子。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心理上的紧张,产生“失调感”。例如,一个烟鬼子,读了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文章后,心里很不爽,这就是产生失调。因为“我喜欢吸烟”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矛盾,难以协调。失调是很不舒服的,人的快乐本性总是驱使他千方百计地减弱或消除之而后快。消除的办法有很多,就抽烟而言,可以选择戒烟,也可以对得癌症置若罔闻;但据心理学家说,人类最喜欢采用的办法是:自我辩护。

比如三体第一本里,那些曾经的红卫兵的自我辩护就是我们自己过得也不好。把问题归咎于环境,历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不会认错,至少不会轻易认错。自我辩护的策略大概可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死不承认——我没有做错什么。第二步,滥找借口——即使真做错了什么,也不能全怪我。第三步,将后果最小化——即使全是我的错,但现在已经没什么了。

自我辩护往往是自动进行的,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如果你坐过飞机,你对下面的情况应该有体会:坐普通舱时,你看到坐头等舱的人肯定会来气:这么奢侈!当你自己坐头等舱,你马上就看不起坐普通舱的人了。 因为是自动进行的,它不是有意欺骗。如果谁要认为自我辩护就是存心骗人,那是冤枉的。虽然有谎言,但不是完全故意的。即使是欺骗,主要不是骗别人而是骗自己。

所以在三体中,威慑纪元里的人们会在被迁徙到澳洲会怪程心。而当年正是这些人选择了程心。他们的不肯反省错误,最终使人类陷入掩体工程的自欺欺人中。程心也没有好好的反省自己的问题。但吊诡的是,虽然我们自己从不轻易认错,但我们对不认错的别人却是义愤填膺、深恶痛绝,总把他们当坏人。其实只要是人几乎天生擅长此道,易地皆然。 那些在网上抹黑程心的人,请你们扪心自问,当你们穿越到三体的世界,设身处地的想想被三体迁到澳洲后,是会去反省自己了,还是去谩骂程心。

你也许最初也会反省,但反省是需要极高精神能量的行为。而只要有一点苗头,自我辩护的逻辑链条便会如链式反应般自我启动,不可阻挡。比如,两个学生,在作弊前对作弊的看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一旦一个作弊,一个没有作弊,事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作弊的说,这有什么大不了,许多人都这么做。没有作弊的会说,幸好我没有这样干,作弊是多么可耻啊。范伟说: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答案就在这里。这也是在《错不在我》这本书中提到的金字塔效应。

再举一个关于金字塔效应的简洁的例子。丈夫有一天忽然闷闷不乐,妻子在日记里写道:今天他又这样了,我感觉他对我越来越烦了。丈夫的日记是:妈的,阿根廷又输球了!可气的是老婆今天也不给我好脸色。夫妻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金字塔效应有一条重要原则:出发点非常重要。第一步无论多么小,一旦迈出,金字塔进程就开始了,从塔顶一步步往下滑,一般不会中途停止。因此,同样的行为,善意,还是恶意对待,是非常不同的,它指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从善意出发,自我辩护会一直把善意维持下去。反之亦然。比如婚姻,幸福的婚姻基本都是从积极想法开始的;不幸婚姻基本都是从消极想法开始的。婚姻中有许多岔口,每一个岔口都要找到正确方向。方向一旦确定,自我辩护会自动带领我们前进,无论你朝哪个方向。关键在于,你准备朝什么方向?故事里的那对夫妻就是犯了方向性错误。女的以为男的闷闷不乐是因为烦她(我又没惹你,你干吗动不动发脾气?);男的以为女的不给好脸色是不体谅他(输球本来就呕死人,你还拉着个马脸?)。

另一个金字塔效应的例子是米尔格拉姆做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首先,他邀请被试对某个人施加450伏的电击(这样会造成让人难以置信的痛苦),并提供20美元的报酬,结果大多数人都拒绝了,哪怕给2万美元也不行,因为他们不看重这些钱,也不愿意为此伤害他人。 然后,邀请被试对这个人施加10伏的电击,并且让被试能够观察到电击的结果,仍然提供20美元的报酬。这时候很多人同意了,因为这种电压人体几乎察觉不到。接下来请被试进行20伏电击…,然后用30伏、40伏,最终到450伏特。不同意一开始就施加450伏电击的人群里,有三分之二会逐步把电压提升到450伏特,因为在其中每一步,他们都觉得“反正之前都电过了,也没什么问题,再加10伏也不会有事”。

阅读这篇文章,不能保证你明白什么叫自我辩护。哪怕你明白了,各行各业的专家也总结出了一个法则:了解一件事并不能一定避免它的发生。这是全人类的难题。失调也一样,无论我们多么清楚了解失调的机制原理,并不能保证我们自动免除自我辩护的诱惑。

但了解毕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社会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制度,个人为什么要反思。由于人死不认错,所以对那些手握重权的政客、领袖,必须设置一些办法在他犯错的时候强制他认错。民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由于人死不认错,所以每个人都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并不总是英明、正确,也许这一次我错了呢?和谐社会也将这样建立起来。

错不在我这本书也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1 对我们的大脑如何以及为何那样运作的较为深入的理解,是打破自我辩护习惯的第一步。而这一点又要求我们更加留意我们自身行为以及我们决策的理由。这需要时间、自我反省和意愿。

2 利用失调理论的正向反馈:一个宽厚的行为会导致慈爱与怜悯的累积,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 尽管像艾略特这种对认知失调理论很了解的人,也会出现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自动性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我。

4 既然每个人都会存在思维的盲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爱唱反调的人,需要一些愿意戳破自我辩护编织的保护泡沫并且能够在我们偏离现实太远时拉回我们的批评者。

5 勇于承认错误,在自己从金字塔顶端滑落很远之前及时采取措施

6 承认生命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差异性,避免自负或自以为是。

了解这一反应的另一好处是对自己精益求精,严格要求。我仔细观察比较优秀程序员和不优秀程序员之间的差异,发现秀的程序员往往会对程序的缺陷“零容忍”,对知识的空白“零容忍”,一定要解决问题,弄清楚原理才善罢甘休(我认识的一个非常优秀的程序员,他写的程序不但没有错误,连警告都没有)。而不优秀的程序员往往觉得那么做是吹毛求疵,吃饱了没事做,充其量是“把那些东西留到以后再说吧”。单纯从这些细节来看,这么判断不无道理。但退一步看,这只是金字塔的顶部而已,既然可以不在乎“无关紧要细节”,往往也就不在乎“不那么要紧的细节”,因为“如果这种问题都要解决,那细抠起来要花的精力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之前没抠那些细节,程序不也照跑嘛”……然后就是不在乎“一般的细节”,再然后就是不在乎“比较重要的细节”。周而复始,最终程序崩溃时,他们才会发现原来要改的东西太多,完全无法掌控,只能推倒重来,并继续忽视“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样的程序员,无论做多少项目,有多少年经验,也难跻身“优秀”程序员的行列。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小善小恶,看起来不过是一念之差,就事论事也确实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希望避免最终的恶果,就必然需要重视小善小恶的区别,这样才能避免为平衡认知失调而做的重重辩护,断绝由此铸就的长长锁链,真正防止我们从金字塔的顶端重重跌落。

引申开来,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个帖子,叫“我是怎么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文中写道:“我们很多时候不明白,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以前不如自己的也在不断的追赶中抛在了自己的前面,其实我们都明白,在小小的习惯中已经有所定论。”这篇文章很棒,推荐下。

就像我们每当我们犯错的时候,每当我们的人生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也总会下意识的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别人有好爹好妈好家庭,别人有钱有势有好老公,别人有好老板好公司好待遇,总觉得自己啥都没有才造成当下的窘境。其实,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自己心里特别清楚,无非是生活中一点点差距的开始。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是可以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步犯错误的,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与人的。

欢迎关注 混沌巡洋舰 追寻自然界复杂下的简单,带你跨界学习各路干货

长按该图片,既可以扫描二维码,从而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pic/1_o853p8KdhKjRFnFHqV5guVftByt32g.png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