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的七宗罪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dSW5ib4eia3DomFYX0Uj8AGRhODhrZlBibHmxjQnypJia8TjScaDFUicoWMMeVHIuluyeDVQMgQnyvHu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Stephen Covey 在他的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中阐述的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如果对本书熟悉这部分可以略过:

Habit 1 - 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主动选择)

Habit 2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以终为始(开始前想象结束)

Habit 3 - 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

Habit 4 - 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

Habit 5 -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知彼解己(首先理解别人,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Habit 6 - Synergize 统合综效

Habit 7 - 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

-————————————————————————————-

这些大多来源于心理学的思想也早已被上亿人讨论学习证实挑战。

今早从Steve Pavlina的twitter中看到他写下了 “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7 Habits of Highly Ineffective People ),与《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对照起来看实在太有意思了。=)

Be reactive. Set no goals. Do whatever comes up. Think win-lose. Judge people. Compete. Burn out.

Bad Habit 1 - Be Reactive 消极被动

消极被动的人们在对外界进行反应时忘记了这一点: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我们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可大可小的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填充的内容使一切变得不同。这就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中著名的ABC理论(Activating events—Beliefs—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

Coldplay的《viva la vida》专辑中有一首歌《lost》,其中两句歌词写明白了刺激和反应之间是有选择的:

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

只因为我正在失去,并不意味着我已迷失自我(并不意味着我已失败了)。

Just because I’m hurting, doesn’t mean I’m hurt

只因为我正在伤痛着,并不意味着我已伤痕累累(并不意味着我已受到了伤害)。

一切都在于我们选择的beliefs=)

举一个例子:别人想激怒你时,你可以选择从一个高的视角客观地俯视那个人和你,思考一下他想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你的不同反应会对你和他以及论题或事件的进展产生什么效果等等。

或许谁都不希望完全被人控制,所以“别人想让你生气你就生气”也并不是不能避免的。别忘记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足够我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有很多没有选择的情况(重要的选择可能就更少了);其实更准确点说是许多情况下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只有一个可能的选项(其他不好的选项可以轻而易举排除)。这种情况看似简单,但却很可能因为无法选择而引起很多情绪和态度的改变并产生焦虑。这时候“just do it!”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许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Bad Habit 2 - Set no goals 没有目标

这个很好理解,但很难解释清楚。

因为“没有目标”的情境我们很容易遇到,“有目标”也不难做到,真正难做到的是以下的一些判断:什么时候该有目标什么时候不该有目标,怎样设定和区分对待大的目标小的目标不大不小的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分别要分配多少精力去追求,需要坚持多长时间来实现目标,是否需要近乎于倔强的坚持等等。这些判断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历。

很多人总说有目标不去行动也白搭,而且大多数人确实是有了目标不去行动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有了目标就去行动并且坚持下来呢?我认为就是上面的办法,认真思考你的目标,把上面的还有更多的选择题判断题都做完,在心里(最好是写下来)完成一份详尽的目标分析报告,真正在内心中接纳你的目标。当你为你的目标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思考讨论并且确认之后,你就不会想轻易放弃了。放弃成本大啊=)

如果只是说一句:“我要怎么怎么样!” 这种目标几乎一定不会达到的。你的内心就没有认可这个目标。

如果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像叔本华或尼采那样思考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目标;或许会体会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感觉。如果说“人生没有意义”,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个人觉得更好的办法不是局限于人生到底要不要有目标,而是试着“找一个合适的目标”,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我已经习惯了带着目标生活,这样会使我更幸福;虽然不时还是会去想那些终极问题。

Bad Habit 3 - Do whatever comes up 做无论什么发生的事(来什么做什么)

做事之前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但对于多数人来讲要走很多的弯路才能认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在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时,思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思考的时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机会成本(有可能想来想去时机就错过了)。所以长时间锻炼出来融在自己血液里值得自己信赖的直觉有时候更加重要。(参见科比推荐过的Malcolm Gladwell《决战2秒间(blink)》一书)

就算我们分清楚了事情的四种类型(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怎么样对不同的事分门别类进行时间管理还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对那些情感上不想做但理智上应该做的事(这些事往往是一些不想面对但必须总要面对的难题),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是:自己设定一段可长可短的 supertime,在“超级时间”里保证自己不受任何别的因素影响专心做这些事;supertime结束时如果没做完,再设定若干时间以后下次的 supertime,如此交叉反复直到做完为止,但不勉强自己一定要完成。如果非要完成,往往会让自己精疲力尽,毕竟面对的很多可能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能完成就已经很棒了,为什么还要期待一次就能完成?在两个supertime之间,给自己点奖励吧。=)

Bad Habit 4 - Think win-lose 输赢思维

输赢思维认为世界是个“零和游戏”,你有我就没有,你赢我就输,你多我就少。事实是这样么?社会的发展是靠大大小小的团体和个人的创造,而不是争夺或掠夺。与外界对抗,非要争个你输我赢我认为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没有之一)。因为在我们与外界对抗只能构筑我们坚强的盔甲,而同时失去了个人成长的机会。

其实我们唯一需要去“对抗”的就是我们自己。

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基因做斗争。(参看《社会性动物》、《欲望之源 》,) 只是这样的斗争很多人几乎没有赢过,或者偶尔赢也不知道怎么赢的。

Bad Habit 5 - Judge people 评判别人

在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合作时,要先去理解别人再去寻求理解;而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反而去评判别人的功过是非。 如果我们尝试过并且认识到理解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自己就也不会那么期待被别人理解了。而把自己的期待建立在别人身上,不总是靠谱的选择。

对大多数人来说,慕容复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既不可取又做不到的,但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容易理解却也相当难做到,所以只好“堕落”到通过评判别人去寻找少的可怜的优越感了。

圣经上说:“Do not judge, and you will not be judged; do not condemn, and you will not be condemned; give, and you will be given; forgive, and you will be forgiven.”

是一个意思。

其实我个人觉得坏习惯六应该是(与习惯六Synergize 统合综效对比 ):

Bad Habit 6 - Separate 分割

你是否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把经历的人和事看做是分离的个体,没有把生命中一个个点串联起来成一条属于你自己独特的蜿蜒优美的曲线(道路注定曲折,直线是不可能的)。

确实,很难说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是否“有用”,更难说这些经历这些学习得来的经验什么时候“有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生命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总有一天会发现它们在应该的时刻发生过,这应该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一种活在当下的体验。

Steve Jobs辍学前在学校时学了好久艺术字(英语的“书法”)。他是写程序卖电脑的,根本不知道学这么有什么用。但在许多年以后,在设计第一台mac时,那些优美的字体漂亮的界面成为了他打翻身仗的制胜法宝。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他奇幻的右脑就得不到锻炼,就不会有后来不断更新的设计理念,也就不会有ipod macbook iphone了。

在他著名的斯坦福毕业典礼演讲中也讲过要“connecting the dots(将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

Bad Habit 7 - Burn out (一次)燃尽 / 精疲力竭

个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时间长着呢,不用急着用完你的燃料。如果我们以百米跑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结果就提前把自己燃烧完了,燃料枯竭后就会止步不前。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不断的挑战自我,更新自我。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永远用初学者的心态去认真对待每一天,让每一刻在你的脑海中都是崭新的。既不期盼心想事成,失败了也不气馁。因为生命中的难题不是来打倒我们的,而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

大家都不会否认这句话最佳的诠释人是星矢为首的五个小强,永远在Sharpen the saw, 永远在练习超强的抗击打能力,永远在面对敌人(困难)时先保存实力仔细研究对方的破绽直到看清楚敌人(困难),就算自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逐渐积累的小宇宙却已经在内心深处聚集起来,就等着雅典娜召唤呢。=)

我们的雅典娜是自己的内心。任何时候如果接收到了从自己内心发出的使命的召唤,都要像星矢小强们接收到雅典娜的召唤一样“燃烧吧小宇宙”!!

以上出自 冯晗 Phil 的豆瓣书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说这些,是因为总想着去批判心灵鸡汤文,但可惜鸡汤文如杀不死的九头蛇,斩草不除根,野火吹又生。今天借着这7条低效人士的思维习惯,来彻底说一说心灵鸡汤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七条低效能人士的习惯,是符合人性的,心灵鸡汤将这些轻松的符合人性的习惯包装一下,使一个障眼法,就让我们的低效看起来高大上了。所谓符合人性,是说那些简单的实用的道理,比如“要做长期规划,不要只着眼于眼前。优先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是知易行难的,这些道理是反人性的,是不符合进化留给人的任性的。我们有意志力不足的时候,而这时我们做着低效率的事情,心理难免有负罪感,这时鸡汤就趁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去通过将我们的低效率粉饰包装来修补我们的认知失调,让我们一边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一边还继续着自己的低效率。这是心理鸡汤之所以流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心里鸡汤多读无益的原因,有了这七条,以后遇到鸡汤文,可以自行打脸。

具体来看几个案例:

我坚信自己是幸福的,一向如此,因为实在找不到不幸福的理由。我猜,所有的不幸福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荒唐结论。当一种幸福非得和另一种幸福比较,而且一定要分出个高下来的时候,人便走向了自己幸福的反面。

我清晰地记得5岁那年,我有一块二毛钱。那个时代那个年纪,巨款啊,得意得紧。出去玩,回来,钱丢了,丢得只剩两分,好似晴天霹雳。我自然号啕大哭。外公见状,问我:“哭,能把钱哭回来吗?”

我愣住。

外公说:“如果能把钱哭回来,我陪你一起哭。”

我摇摇头,我当然知道钱是哭不回来的。“丢钱已经很惨了,哭一场,岂不更惨?”

我不再哭,终于明白,我丢了钱,但是,我不能丢掉我的幸福。

我就是在外公这样的熏陶之下成长的。于是,我有时候会很不理解别人的一些行为。

我不理解,考第10名有什么好沮丧的,谁也不能证明第一名一定拥有比第10名更多的知识。

我不理解,考上普通大学有什么好惭愧的,谁也不能保证重点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一定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混得好。

我不理解,开10万元的车有什么好悲哀的,城里面限速都是每小时80公里。

我不理解,职位低有什么好难过的,当大官的责任还更大呢……

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幸福都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幸福就像是一个滑溜溜的皮球,一不小心就会溜走,但跑得不远,稍微用心,又可捉住。最关键的是,你自己是不是相信,你眼前的,就是幸福。

这就是一则典型的鸡汤文,其把消极被动,没有目标包装起来,使其看起来如同通向幸福的法门,其实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设立目标后积极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

再来看一则

妻子赴宴,回来后丢了项链。她自责、懊恼、悔恨不已,吃不下睡不香,并把它和今年的一切坏运气联系在一起,沮丧、低沉、自怨自艾,陷入情绪的沼泽。

这是一条白金项链,价值诚然不菲。但自买回来,就一直被藏在衣柜深处,从未戴过,它几乎被遗忘了。在此之前,从未觉得它的重要,从未掂量过它的价值,从未感知我们有这样一笔财富,直到它的丢失。

有时候,生命会用失去的方式,让人悚然而惊,憬然而悟,幡然而悔,恍然而思。失去是一种痛,在习惯麻木的枝桠上,“咔嚓”一声折断,痛彻肺腑,让神经清醒,意识到未曾注意的美好,因而珍惜拥有的一切。

有多少贵比项链的事物,隐藏在时光深处,被烽烟四起的生活狼烟遮蔽,看不到,想不起,以为一切都将继续,一切理所当然。而当“失去”来到,直面毫无掩盖的真实,那种咫尺天涯而无法挽留的被别离,宣告一切已来不及。

例子太多,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都等不起时光。甚至我们的小拇指,都会因一点伤口而不适,提醒完好时的便捷。李碧华说,别让你的爱,变成冬天的蒲扇、夏天的棉袄。别让痛来提醒,别让悔来敲门。

想起那句“丧钟为谁而鸣”。如果把所有的人类比作一块陆地,那么任何一人的告别,都是浪涛卷走了共同的领地。任何一声钟响,都是为我的丢失而鸣。那么,珍惜,真的不需要“失去”来提醒,因为我们时刻都在失去,时刻都将失去。

时光是一件华贵的帘子,那柔软的质感,让人感叹生命的美好,而它会蒙尘,会污染,若不清洗,就会一碰即碎,化作尘埃,或是油迹斑斑,让人厌憎。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仅仅是佛家的偈,更是心灵的禅。

夜深了,拂去生活的烟尘,数一数在时光深处,在目光疲劳心灵钝化的地方,我们有多少珍贵的项链。别让心对爱的抚摸习以为常,别让眼对爱的光芒熟视无睹,别让身体对拥有的健康麻木不仁。感知、感动、感恩,会让时光的柜橱明了起来,你会发现拥有那么多珍宝,每一串都价值连城,无法估价。

这个案例中,作者不管怎么粉饰,都没有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说要坦然接受,是告诉你可以“ Do whatever comes up 做无论什么发生的事”,读者从这篇文字中不会学到任何处事之道,更不会学到有益思维习惯,只会觉得世上的事就是非输即赢的,做错了也没关系,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还有遮羞的内裤。我们可以借助做无论接下来命运给我们准备的事,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引领自己的人生。

不想再举案例了,鸡汤读的太多,就如同尼采说的,凝视深渊太久,也会跌入深渊。其实鸡汤文共通的一个问题是分离和评价别人,我们需要别人的评价,和我们不断的评价别人,是一体两面,都是很低效的习惯,鸡汤总是将我们评价的很高大上,而其之所以能给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鸡汤文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过度推广。另外读过鸡汤文后,你不会觉得一次燃尽是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这是展示真实的自我,你不会为长远去做打算,而只是得过且过。

所以这里提醒各位,以后读到了貌似鸡汤的东西,扪心自问,是不是将这七条低效能人的习惯包装起来的糖衣毒药。有了这七宗罪,面对打不完的鸡汤,就可以一次性的解决了。但辨析了鸡汤的本质,并不意味着做反人性的事是容易的,最好的还是一步一步的去养成习惯。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pic/1_o853p8KdhKjRFnFHqV5guVftByt32g.png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