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三个境界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HHwNWkF4Us2od29Fd5E866tOddZH1Gjyv81DprPvUicxeXdO66un1E0klrS7cz7DHNtfKdTAvkJg/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周末了,大家都会想看看电影,也许你们会对电影做分类,看看那些电影的逼格构高,但看电影的过程,其实也有高下之分。看电影多的人,不会被称为影评家,这篇文字也不谈论怎么成为一个影评家,而是说说我看了许多电影的思考。

看电影的第一层是看得开心,不论是喜剧片逗得你哈哈大笑,还是言情片感动的你涕泪连连,亦或是励志电影给你打鸡血后斗志昂扬,在这一层,你是在消费电影,把电影当作你的消遣,你对电影中的角色充满了带入感,你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英雄救美的机会,但借着电影,你能仿佛自己有过了,你的青春没有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借着电影,你可以想象自己是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你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借着电影,你可以做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梦。抱着这样的心态,即使艺术电影也会被你情感化的消费。

看电影的第二层是看之后思考,在这一层,你还是在消费电影。在这一层,你看似是从理性上思考,但实际却是仍是自身出发的消费电影以为自己所用。你可能会思考电影表达的主题,这部电影揭示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与待人接物的礼仪,你会记录这部电影启发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或是这部电影中包含的历史知识,异国文化。你看过电影后,你还会分析电影中人物的对错,这份对错无论是道德上的是非还是情感上的进退与利益上的得失,都是替电影中的人操心,你试图去惋惜或是去称赞,但你在思考中也会有意无意的忽略一些细节。你是用你熟悉的common sense 去应用到你不熟悉的环境与中,这时你做出的评论可能会是错的,而你却不自知,你以为你学到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其中也不全是适合当下的环境的,这样的思考不具有建设性,也不符合理性的要求,但已经超越了第一层纯粹情感的诉求。豆瓣上许多的影评,都到了这种层次,也只到了这种层次。

看电影的第三层是把电影当做思考的起点,对电影中的人物不论对错,不辨是非。明晰电影不过是艺术的表达,其中的事件不像历史一样,可以挖掘出无尽的细节和深度,也知晓电影中那些意味深长的台词是对现实的简化,电影的中心思想也不一定是人生的终极奥义。在这一层,不是从电影的内容上思考,而是从电影的表达形式上去去思考,比如你看了电影,再因为电影去看了原著小说,然后对比文学的表达方法与镜头语言间的区别。或者去考察影片如何使用蒙太奇营造氛围,这背后是否有什么心理学原理,亦或去考察电影中的笑料是如何穿插其中使电影不显得轻浮而又在沉重的话题中调节了节奏,你甚至可以去调查电影中的布景,比如之前知乎上的那个帖子,哈利波特中一分钟的场景,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去制作,作者对电影的拍摄过程做了调查,他不是在消费电影,而是把电影当作了研究对象,再例如李安在成名前看过的那些经典电影,他在看的时候,也不是在看电影中的道,如同大多数处于第二层的人那样,而是细细的挖电影中的术,作为自己导演生涯中的储备。

例如流行的电影哈利波特,你可以只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消遣,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勇气的伟大,但对于更深层次的电影观众,则会去考察电影中的布景道具,去考察这个故事与西方的神话传统间的联系与承接,考察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否是为了商业的或者艺术的目的,考察同一个场景,镜头语言和文字描摹出的效果在感情的传递上与故事的推动上的异同。

其实看你是否进入了第三个境界,有一个很好的测试,你能否回答好你喜欢的电影中有哪些不易察觉的却动人心扉的细节,你若是能对这个问题给出大多数人都赞同且一拍脑门说,“这个我竟然忘了”,那么你就进入了第三层境界。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说明你看电影时已脱离了自我中心的童稚化视角。这个问题,与从零到一中的那个问题很类似:“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有与其他人有不同的想法”,回答好了这类问题,你会有暮然回首,拉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流体验。

从看电影的三个境界说起,我又想起了人生的三个境界,说说一位西方哲人的观点。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人们追求及时行乐;道德阶段,根据行为准则履行义务;宗教阶段,以痛苦为标志,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这与我提到的看电影的境界有类似的地方,在审美阶段,你看电影是为了享受生活,在道德阶段,你看电影,针砭人物是非,是在做道德的抉择,思考是轻松而遵循人群的规范的,而在宗教阶段,你看电影,但为了得出思考,你需要做不那么有趣的考据,需要反复研究电影中的细节与拍摄手法,而最终你会从电影中看出电影的局限性,并由电影的局限性推广到自己的局限性。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公众号与其他网络平台不得转载。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pic/1_9A8ZhHib9XeddPtLjic5z4eNUKqVLA.png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