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所谓的理所当然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dPjiaEIV8JfWE6pkG3icraAibO7hqZiceNXgiboRUq6OLPT6nfwXtVBVFYWJ3m4JiasVibaRSF6oYS3UIw/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最近频繁被各种“应该”刷屏:
“人贩子就应该被判死刑”
“我花钱了病就应该给我治好”
“人死了就该医院赔钱”
“船长就应该和船一起沉,怎么可以自己活着出来了”
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应该”:
“你怎么可以那么做?这件事你就应该这么这么做才正确!”
“我对他那么好他就应该对我好,怎么可以在外面找小三?”
“政府就应该这么这么做,怎么可以那个样子!”
人们习惯用应该表达“期望”,可是应该所指的内容通常难以实现。“应该”指代了某种理想状态,可现实中连一个木块的下滑都要考虑摩擦力空气阻力,更何况一件事情所涉及因素起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并且其中每个因素下面的子因素还可细分,怎么可能是一句“应该”就可以实现的理想。
可是人们习惯性的使用着“应该”的句型。“应该”所包含的意味,让说话的人获得一种“我是对的”的道德优越感。同时,单线式的逻辑让该句型成为廉价又节能的情绪表达方式。大脑喜欢偷懒,逻辑越简单耗能越少。就算有点逻辑漏洞,以较少的耗能获得较多的情绪上的快感,何乐不为?然后情绪表达了,道德优越感获得了,至于事情解决没有,有时候就不了了之。
就像“应该”的存在虽不一定合理,却有其原因一样,“应该”之外的实际情况,虽不合情,其存在也是有原因的。就像最近的人贩子话题,一个关键词联结起来的话题点,涉及法理、收养制度、失踪儿童追踪系统、民意、文化诱因等等等等。连个主角只有三个人的出轨找小三问题都可以联系到社会压力情感沟通生理需求家庭责任性格差异,更何况是人贩子医患纠纷这么庞大的话题。
“应该”或许是最容易说的话,但是事情发生了,问题出现了,是不是可以多做一点,多思考一点,减少“不应该”发生的概率,多一点期待的情形。是不是可以,多分析梳理一下事件相关的因素,寻找一下有效作用的节点,明晰下角色对应的能力措施及风险成本呢?道德感和美感一样都是我们追求的高级情感,可世间许多事物的运转方式却是利益相关。道德多属于情感价值和长远利益,可是,短期利益情绪冲动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等也都在“利益”这个大框架下,并且,驱使着人们的行为。
所以,当与人讨论事情的时候,或许少一点“A不应该这么对B”的批判,多一点“A为什么这么对B”的相关因素与逻辑关系的分析,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事物本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毕竟,某一现象的形成终归是有利益诉求的驱动,某一不愉快事件的发生多是因为产生了利益冲突并且激化。可是对于利益冲突的双方,一句简单的“相互理解”就能解决吗?相互理解说起来那么美好,其实理解还是需要建立在一定少的利益冲突和相对多的共同利益上。否则就是“道理我懂,但是立场不同”。只是对于造成这种利益冲突的原因,有时候不是冲突的直接当事人能够解决的,可能还涉及更深层的间接当事人。故而通常解决问题的模式,是去了解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解析各利益向量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明晰你所在的位置角色能力范围以及期望的结果,寻找改变整体力矩方向的方法。
这样说起来有点抽象。具体到个人,还是举恋人出轨的例子。事情发生了,“他怎么可以这么对我?他就应该对我一心一意的!”是情感反应。然后呢?一味宣泄情绪骂对方负心汉一哭二闹三上吊?这就是想要的结果吗?这样损失能减到最小吗?损失包括了情感损失时间损失金钱损失,如何把这些损失降到最小或许是保护自己更有效的办法。那么更有效的思路是:“我怎么做能够感觉好一点同时减少对周围人的负面影响?”“事情发生了,我还想挽回这段感情吗?感情还能挽回吗?如果不能挽回,我可以做些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有没有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可以在哪方面提升从而减少在下一段感情出现问题的风险?”
那么再回到人贩子话题。情绪表达或许是最简单的方式。再加上一些“xx应该这么做”的表达,嗯,好像是似乎指出了某种解决途径。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句型是“A可以这么做,这么做需要涉及xx因素,付出xx成本,存在xx风险,带来xx收益”。所以讨论话题的时候,我更喜欢和人聊“这事涉及相关因素(主体)包括ABCD”“其中A的角色作用功能,A做了哪些事,A是什么想法,A为什么要这么做,A的利益诉求,A的角色掣肘,A相关的利益体…”而不是只有“A就应该如何如何”。比如政府也是一个主体,必然存在其利益需求与能力范围,虽然我们期待着它制定实施我们希望的政策,可是任何政策法律必然存在其引起的级联效应,决非决定今天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那么简单。当然讨论到社会问题我们依然不可避免的会聊到政府,毕竟它是环境中最大的权力主体。
虽然许多时候,作为个人,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对于社会问题也没有太大的力量去解决。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在“应该”之外,我们多一点理性分析,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虽然这么做大脑耗能会增多,但或许,可以少浪费一点说“应该”的时间,多一点“能够”的获得。
最后在结尾,作为医生,引用傅麒宁老师发在微信公众号“协和八”中《如果…就应该》的某段话:
“在急诊,没有病床的时候,患者或家属冲我们嚷:“你们不是救死扶伤呢?怎么可以没有床!就应该你们给我们解决!”
几个重病人在抢救室里,外面等待的病人已经吵开了:“我们的病人就不重了?非要死了你才给我们看吗?我们就来开个药,一分钟不到就可以解决了,现在都等了半个多小时了,你就应该先给我们处理!”
他们说得没错,是应该。
但是每一个应该,落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当中,对于当事的个体,很多时候却是无能为力。
却有很多「应该」,变成一种道德绑架,其他所有人抱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心安理得地谴责,并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感。”
编者的话:
直接从交了医药费就跳到医院应该把病救好,是思想上的“大跃进”。就如同历史上的大跃进以强力去增加一个复杂系统的存量,只会带来所谓的三年自然(人为)灾害。如今人们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而那些经历过大跃进的人们又在思想上想通过医闹来一次性改进医疗质量,维护患者权益。却不知这只会带来医疗行业人为灾难,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报考水平下降,好的医生转行。“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愿新一代的人能少一些自以为是的理所当然,都在心底里谨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唯有此,这个社会才能够求同存异,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取长补短。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公众号与其他网络平台不得转载。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