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有关某视频的全民讨论中学习到什么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dPjiaEIV8JfWE6pkG3icraAjbBNFOuDR6v9hxlp03Q2z9AtEBMK6IJ0F0paOgqmsWE8AVxsW7xXY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编者的话:柴静的雾霾视频中的数据错误,我们不容忽视。但这篇文章,想说的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言论,如何让争论高贵。

为了不让大家产生视觉疲劳,我没有在文章名称里写明视频名称,当然,你一定猜到了。

我在这场全民讨(si)论(bi)中获益良多。

首先,自我科普。

作为一个文科生,出于对家人及自己健康的关切,除视频中已经展示出的以外,我也在持续读一些回应文,并从各方讨论中不断印证或质疑。目前状况下吵得越来越凶,科学盲很捉急!只能继续跟进 … 不管怎样,真理越辩越明,大众最终会从中受益。

  • 癌症与空气的关系。有的结论是,没有科学已证实的必然关系。原文见@李晓鹏1982的《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 —— 对柴静《穹顶之下》误导性说法的澄清》。我看完觉得有点儿宽慰,但是呢!刚又有两个在美国的生物学博后说这篇文章是“放屁”… 没有文化的我只能继续边关注边选购净化器了。

    值得肯定的是,这篇文章言辞诚恳,也有依据。科学上没有定论的东西很多,不奇怪,就事论事好好说话就值得肯定。

  • 《寂静的春天》与DDT。这个例子的重点是,我们在解决雾霾问题时还是要平衡损益,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必须两害取其轻。提出这个事儿的也是篇很热的文章 ,叫《为什么<穹顶之下>没有说服我》。我有点不喜欢这个文章,因为它给视频凭空造了个“不惜一切代价治理雾霾”的前提,让我有点儿怀疑他压根没仔细看。其他关于创新和垄断的分析我就不评价了…

    不过有关DDT的这个发展史确实有助于我们看待问题。简言之,《寂静的春天》一书直接导致了DDT的全面停用,然后由于没有有效的取代物,非洲的疟疾发病率飙升,最后导致大量死亡,最后各国开始恢复使用DDT。套用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小损失地转型,这就是个很复杂的课题了。但拿“DDT要不要禁”和“雾霾要不要治”来直接代入,也是一个逻辑陷阱吧。

第二,如何对待言论。

我从微博、知乎、朋友圈观察我关注的人或现实中的朋友对该事件的反应。当看到我很难接受(标准低于“认同”,只是看基本是否可接受)的言论,我会去想这个人是因为缺乏基本良善还是缺乏智慧。前者取关。

**基本良善是什么?不严谨地说,是以基本理性去尊重人,是不以恶毒的语言去揣测和攻击一个没有给你带来任何伤害(都不说是否客观为你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一个人也许可以用最毒的话语咒骂杀害他/她孩子的人,但不可以去攻击一个为保护他/她的孩子而奔走的人,即便你认为她的方式没有用。恶毒的代表作有《东方之猪,整圈未眠》,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几年的大陆人,我所见过来自各界最非理性的谩骂也比不过该作者的自贱。同为大陆人,如果我受到过什么基于族群的侮辱,一定有一部分是为他承担的。

后来我发现一个很心痛的事实,就是有时人会因为后者,比如没有足够的知识、逻辑力、判断力而加入前者的阵营(哗众取宠总具有煽动性)。我想到一个不是很相关,但是可以借鉴表述的概念,就是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

  • 平庸的恶。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指极权主义下的个体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即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而变成了体系中一只被驱动的齿轮。我想说的是人由于因为习惯怠于思考(或从未被训练或鼓励独立思考)而习惯被煽动(无论正面负面的情绪都可具有煽动性)。盲目的赞赏和盲目的批评其实一样可怕的,只是盲目的恶毒,更能难让人接受罢了。

在言论自由方面,我还是比较保守的,一般来说相信“让人说话不会死人”,但是我也有手机病,老忍不住刷朋友圈,想到人与人之间缘分深浅都正常,为了少心塞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取关应该也不过分。对于可以接受但是我不认同的言论,比如带那么点儿酸味儿但也不至于离谱,或者言辞激烈但多少有些道理的东西,看看就过去了。如一个评论所说,“她做了很多人可做、该做的东西,打翻了很多人的五味瓶”。人性嘛,可以理解。

  •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语出胡适先生,我自己一时也解释不好,就借用知乎答案一个表述:“容忍的态度,就是承认求同存异,承认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存在,承认‘我们所主张并不绝对正确,更不能以此压迫任何其他存在’。容忍他人是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前提。大致如此。”

对待言论这个问题很难,常违反人的ego,是终生心性的训练。另外,上了这么多年法学院,发现自己已经在规则和例外,原则和界限的坑里难以自拔。

虽然我自己倾向于认为柴静没什么不坦荡的动机,但我除了说“咱们来关注视频本身吧”以外对如何论证为什么动机不重要并无高招。

  • 《罗伯特议事规则》对“动机”的论述如下:1.动机不可证; 2.会议要审议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件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就是对议题的偏离;3.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所以指责他人的动机毫无意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看到这个后我不禁感慨,还是要多读书才能make good arguments啊。 你看看人家这逻辑。

第四,如果说柴静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就是“此时此地此身”。

我并不是通过这个视频了解到她这个信念。我在还没有打开视频时第一时间就想到几年前看她的书写下的笔记:“我想不断地完善自己。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她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她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由一个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

  • 此信念源于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这个视频的制作为“三此主义”注解:“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本来就是一件基于个体行动的公共事件讨论,而讽刺的是,因为讨厌人家成为英雄而发出的谩骂让事情变得更英雄主义了。

最后,感谢柴静及其团队。也许作为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她们还不够,也许她的文青气质还是多少冒犯到一些人,作为媒体人,我是觉得够了。

而她与老范、老郝之间罕见的优质女性友谊,造就了媒体界了不起的娘子军。

(点击阅读原文,你可以看到娘子军团队中编导老范写的有关三人友情的《我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认识太阳》)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pic/1_9A8ZhHib9XeddPtLjic5z4eNUKqVLA.png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