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5k9aUWYPlmVI3Dkjn2XJbYbcGoJslj7ZXL1HFiaK1XGNVu6ZlSsqVoU8icPHtHoc86pD9rp9vzsmA/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本文介绍了唐世平《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一文,这篇文章试图从根本上厘清社会科学中学派纷争的乱象,并提出了走向综合的蓝图。
社会科学中学派林立、争论不休,别说让外行望而生畏,就算是内行也常常会迷惑不解。为什么学派之间会出现这些难以解决的分歧?如何知道哪些学派提供了对社会事实更好的理解?如何促进社会科学更合理的综合?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派之间的江湖地位和饭碗,更是关系到社会科学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而只有好的社会科学才能够提供让我们更加精细地应对社会问题的知识,从而真正促进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类的解放。[1]
为了从根本上厘清这种乱象,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视角,唐世平首先将社会科学还原到极致,指出整个社会科学中其实只有十一个基础范式。其中九种基石性范式(bedrock paradigms)是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生物演化决定论、社会化和反社会化,冲突范式与和谐范式;两个整合性范式(integrative paradigms)是社会系统范式和社会演化范式。(限于篇幅,后文只介绍第一组基础范式。)[2]
不同的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犹如一支支手电筒,照亮了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或方面。但除了社会演化范式在其最完整的时候能够相对完整的理解人类社会,每一个基础范式都只能照亮人类社会的某个有限局部。尽管更少范式的组合可以理解更特定的社会事实,但为了充分理解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及其历史,我们需要使用全部十一种基础范式,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organic synthesis)在一起。
社会科学的不同学派都可以被肢解成为上述基础范式的不同却又常常不完全的组合,而他们对基础范式的不同组合基本上决定了这些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异和分歧,以及它们在理解或解释不同社会事实(social facts)时呈现的长处或短处。由于几乎所有学派都建立在基础范式不完全组合的基础之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必然是有限的。实际上,不同学派的支持者就象“盲人摸象”寓言中那些可怜的盲人一样:每个学派都相信自己掌握了人类社会这一奇怪动物的全部真理或至少是最核心部分,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只是触摸到其中一部分。
唐世平认为,各学派之间的分歧无法解决,或难以实现综合的原因在于,各个学派通常或明或暗地倾向于对他们所使用的基础范式持有极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定,使得范式之间难以相容。但除了这种极端情况,基础范式之间是兼容的。我们只有从各种基础范式入手,架通它们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假定,才有可能综合不同学派。
唐世平故意用最纯粹的形式来给出这些基础范式的核心假定,从而明确表明他们不同的认识论偏好事实上是基于他们在本体论层次上的不同假定。通过揭示为何这些基础范式在其最纯粹的形式上是那么得不合理,有力地证明了为了充分理解人类社会,我们必须把不同的范式有机地综合起来,并且这种有机综合是可行的。[3]
我们在最低限度的“科学实在主义(scientific realism)”意义上讨论社会科学,即秉持以下三个核心信念:(1)真实、客观的物质或观念世界独立存在于个体的观察和思考之外。“科学实在主义”承认,人们的精神活动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形式,人们的行为和无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果和无结果)塑造社会现实。 然而,“科学实在主义”也认为,社会现实独立存在于观察者的思考、观察和行为之外:比如,我的精神活动是真实的,无论你相信与否。(2)科学(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目标是理解和在可能的时候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3)最后,虽然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确地认识世界,但假以时日,我们能够逐步积累一些真实的知识。
此外,唐世平拒绝本体论的相对主义。许多社会科学家不愿意承认某些力量相对于别的某些力量拥有本体论优先性,因而某些范式比另外一些范式对于理解人类社会更加不可或缺。这种本体论(而非认知论)的相对主义是不正确的。如果力量B最终不能够脱离力量A而起作用,那么力量A相对于力量B拥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因此,本体论上的优先性是关于在广义上哪个力量更加根本的问题。[4]
通过相对清晰和严格地阐述十一种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及其本体论和认识论假定,唐世平指出,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分歧不是认识论上或者甚至是方法论上的分歧,本体论先于认识论,认识论先于方法论。社会科学的重大学派之争通常集中在何者更具有认识论的优越性,但不同的认识论偏好事实上是基于他们在本体论层次上的不同假定,所以社会科学的分歧根本在于本体论问题和以本体论差异为基础的认识论问题。[5]
【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
物质主义
- **本体论假定:**第一,即使我们不得不发明认知标签和认知理解去描述客观物质性的事物和事实,这些事物和事实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之外的。第二,甚至需要观念输入的“社会事实”也不能没有物质力量的输入而存在,即观念力量总是在物质力量的基础上起作用,并受物质力量限制:我们无法逃离物质世界。
- **认识论假定:**第一,用物质力量解释社会现象总比用观念力量好;第二,只要有可能,人们应该把观念解释还原为物质解释。
- **例子:**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现实主义宣称,物质权力而非观念力量决定国际政治的结果,国家普遍追求物质权力。历史唯物主义则主张,物质性的生产力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上层建筑主要是观念的。
观念主义
- **本体论假定:**第一,在本体论上,观念力量持有优先性。稍弱的观念主义可以表述为:观念力量至少具有与物质力量相同的本体论优先性,因为观念力量不能还原为物质力量。第二,观念力量直接影响人类行为——通常不依靠物质力量,所以观念力量最终决定人类社会的结果。
- **认识论假定:**第一,因为观念力量直接影响人类行为并从而产生社会结果,所以用观念力量解释社会事实总比用物质力量去解释社会事实好。第二,观念力量以及由此形成的解释无法还原为物质力量及其解释, 所以我们就不应该试图追问观念从何而来,而只需要说“我们的大脑产生观念”。
- 例子:观念主义者通常使用认识论的招数来掩盖其路线,他们最喜欢信誓旦旦地宣称,某一特定观念(或者是一组观念)大体决定某一特定的社会结果,却不告诉我们观念最初源自何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观念的解释中,物质力量一般都渐渐消失。于是,韦伯说新教伦理是欧洲的资本主义精神。而温特则断言,在国际政治中,一种无政府状态向另一种无政府状态转变,需要国家间观念或文化发生变化,但却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国家要改变观念。
走向综合
观念主义和物质主义二分法的内容涉及:在本体论上,是物质力量还是观念力量拥有优先性?二种范式在本体论层次的不同假定相应地决定了它们不同的认识论偏好。物质主义在本体论优先性上的立场很容易证明。第一,物质力量可以独立存在于观念力量之外,观念力量却不能。毕竟,在(智)人出现前,这个星球不存在观念力量:一切皆为物质。第二,甚至人类在产生观念后,也不能完全逃离物 质世界。毕竟,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他们的大脑由物质材料构成。
在其最极端的形式,观念主义在本体优先性上的立场显然不堪一击,所以观念主义者大都用二种招数为他们的主张进行辩解。第一种招数是提出如下虚假三段论:“因为我不得不发明诸如地球、星星、太阳这样的标签来标示那些(假设为真的)物质性的事物,而这些标签由我发明(而且它们不存在于我的心灵之外),所以外部世界没有真实之物,真实之物仅存在于我的心灵之中。”德里达就有一句名言:“文本之外无物。”第二种招数最受社会建构主义者青睐,它认为,物质力量在本体论上不具有超越观念力量的优先性,因为观念以某种方式“建构”物质力量,或者物质力量和观念力量相互建构。
人类社会由物质力量和观念力量组成。因此,任何社会科学都必须建立在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基础之上。纯物质主义理论显然站不住脚,因为人类创造观念;纯观念主义理论也同样站不住脚,因为一个人即使认为观念起作用,也仍然需要解释观念如何存在,如何起作用。而除非我们准备接受无限回归,否则我们就别无选择而只能考虑用物质世界来解释观念如何存在,为什么存在,如何起作用,为什么起作用。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有机地综合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
只有社会进化方法才能够有机地综合物质力量和观念力量。这是卡尔·波普尔和多纳德·坎贝尔“进化的认识论”的精髓。其要点如下:(1)物质力量相对于观念力量具有在本体论上的优先性。(2)观念的形成以物质为基础,受到物质的限制;观念是物理环境和人类智能都起作用的“人工选择”的结果。(3)然而,观念又可以反过来可以通过人类行为改变观念环境和物理环境。(4)尽管人类永远无法完全重塑物理世界,人类改变后的物理环境也将改变人类自身生物进化的环境。
【对实际研究的意义】
唐世平的理论提供了一个能够用以评估社会科学各学派的相对优缺点的平台,构建了对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派进行更广泛和深入评论的蓝图和基础。
当我们评估一个学派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我们首先要看这个学派整合了多少种基石性范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机整合了他们;然后我们再看它是否包含了那些具有本体论优先性的基石性范式,忽略任何这些范式都将带来严重的缺陷,无论该它运用了多少其他的基础范式;最后在解释社会变化方面,社会演化色彩浓厚的学派对社会变化的阐述要好于社会演化色彩稀薄的学派。
比如,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明确或不明确地主张,社会的完整是通过规范体系(即观念结构)来维系的。功能主义无法理解这样一种结构本身以权力——有时还是残暴野蛮的权力,而且至少一部分是物质权力(即军队、警察、官僚)——为依托,因而大大低估了物质力量的作用,所以主要是一个观念主义理论。功能主义还是一种纯集体主义理论:它视社会为有机体,个体只是边缘性的角色。其次,功能主义只强调人性的社会化部分,而将反社会化贬低到到只有用“反常(anomie)” 这样尴尬的标签来掩盖的地步。再次,功能主义事实上没有给生物进化决定的那一部分人性留出位置。最后,功能主义尤其重视和谐,而把社会系统内部的冲突边缘化:对功能主义来说,社会对所有的个人和阶级都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因为功能主义遗弃了如此多的基石性范式,它注定捕捉不到许多社会现实。更有甚者,因为功能主义遗弃了如此多拥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的基石性范式,功能主义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有根本缺陷的学派。
除了评判别人的研究,基础范式还提供了一个帮助社会科学的学者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平台,帮助我们优化自己的研究。
社会现实远比目前存在的学派捕捉到的东西多和复杂,当我们面对一个社会事实的时候,不要从某一个学派开始,而需要从基础范式开始,我们最好不要在没有知晓这些基础范式时就忙于建立一个理论框架。
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大的原则。第一,不要对自己的框架过于坚持,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将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基础范式融入自己的分析框架;第二,不要忽视那些拥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的范式,任何忽视这些范式的理论都仍将是有严重缺陷的;第三,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侧面,因此,系统的方法(特别是社会系统范式)是必需的;第四,对于理解社会变迁,我们需要运用社会演化范式。
比如,唐世平的学生谈到,他在做自己的族群冲突课题时,就会提醒自己:既关注个体参与参战的动机,也关注集体(比如族群)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动员和斗争;既关心利益,也关心荣誉、群体中心主义等非物质因素对冲突的影响;不会将和平或冲突看作必然;会关注复杂互动带来的系统效应,也关注冲突模式随着时间的改变或演化。
【结语】
为什么此前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科学哲学家都没有能够提供唐世平给我们提供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学者接受的社会科学训练往往是遵从某一特定学派,社会科学不同分支学科的传统以及对不同层次问题的关注,导致学界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些基础范式。而唐世平则是个没有师门的人,所谓“无宗无派,所以无形,所以至上”,所以他能够不受现有学派的局限,意识到了所有十一个基础范式,并对它们都给出了一个相对精确的定义,同时明确地阐述了它们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假定,达到了超越经验层次的理论化,提供了一条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更好的路径。[6]
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是理解唐世平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该理论基于针对社会变迁的社会演化范式,通过将制度变迁的两大学派——和谐学派和冲突学派——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解释更多的制度变迁过程,更能够将许多局部和特定的制度变迁理论统一起来。
【Notes】
[1]Shiping Tang: “You cannot not be a good humanist if you are not a good (social) scientist. You cannot not be a good humanist if you are not a good (social) scientist, because you cannot know whether your concern or prescriptions are right or wrong, and you do not have any means to know them! As a matter of fact, many so-called humanists (“philosophers”) might have had contributed to far more disasters than (social) scientists. This is so because social scientists can correct their mistakes by testing their prescriptions and admitting mistakes whereas humanists stay with their mistakes and become ideological.”
如果你不能是一个好的社会科学家的话,你通常也不容易是一个好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你不容易知道你的关怀或者处方是否正确,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 事实上,许多所谓的人文主义者造就的灾难恐怕要远比社会科学家造就的多得多。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家可以通过试用他们的处方并承认错误,从而可以纠正他们的错误,而人文主义者会坚持他们的错误从而变成意识形态化。
[2]这里的“范式”专指上述基础范式,学派\schools\approaches或非意识形态的“主义”则指基础范式的组合后得出的结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理论”或“范式”。而且“基础范式”不同于库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标签其实一直都受到质疑,更是因为这里的讨论可以无须他们的标签。
[3]但我们的目标不是推动一个统一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注定是“碎裂的”科学,因为观察不同社会事实的不同社会科学家将不得不采取不同的,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认为合理的方法来组合各种基础范式,组合不同范式的不同学派在不同问题领域各有优缺点。
[4]Tang, 2014: Priority versus Weight in Social Sciences: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可在唐世平个人网站上下载。
[5]社会科学哲学中元语句、本体论、认知论、方法论的概念简介:
- Meta-statement : What is science? What makes science different? What is so unique of science? What is knowledge? What is scientific knowledge (versus ordinary knowledge)? What is truth? The implications of knowledge for society. What is the (moral) purpose of knowledge? (connected with moral philosophy)
- Ontology : Is there a real world out there? What is out there?(depth in realism) How do we know what is real? What things we should investigate? What is what?(definitions/nature or property of things)
- Epistemology : How did we come to know this or that? How can we know? How do we know (some of) our knowledge is true?(via induction, deduction, intuition, pure luck) How can we know mor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scientific enterprise and a non- scientific enterprise?(layman, pseudo-, anti-, and simply beliefs such as religion, superstitions, mythologies, and ideology) What is a scientific theory? How to judge a theory? How can we know a scientific enterprise is progressive?
- Methodology : In order to know, what kind of techniques we need to have? How can we solve a problem/puzzle? Concepts, hypotheses, logic, comparative, qualitative vs. quantitative, testing/verification & falsification, modifying, rejecting, new testing of new hypotheses. (usually not considered part of core, but methodology is constrained by ontology/epistemology)
[6]参见“理论化的层次:一个说明”,百度即可。
《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全文中英文版可在唐世平个人网站下载。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一篇更简短的双语简介。
本文由小编在唐世平老师社会科学导论读书笔记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经过了一条鱼的仔细校改,并得到了郭瑞东的一些有益意见,内容本身主要摘自唐世平的文章、博客和课件。
本文来自公众号 Emancipation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欢迎关注 混沌巡洋舰 追寻自然界复杂下的简单,带你跨界学习各路干货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