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对抗虚无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eO9pDcF3RW24qqiafdmFeb0qUcicibiaaVT73wUWhA9qqGkuNJd5W2Pzn7yVlLwSur4saUjsY1nvJZT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1.介绍
几千年前的某一时间刻,孔丘来到奔腾不息的黄河前。凝望黄河,心中先是感叹:黄河竟然如此奔腾不息,令人赞叹呐!敢问还有什么事物能比得上它!再是思考,而后疑惑,再是郁结:逝者如斯夫!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想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快速变换。那该如何面对呢?”
这样的疑惑也是我的疑问。自从接触混沌巡洋舰以及其系列文章以来,这样的想法愈加强烈。我喜欢去了解更多,掌握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尤其是了解各个物理学分支的规律。面对这样的以随机和非线性为本质的世界,各种天马行空、怎么装逼怎么想的想法油然而生,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学习到东西,而是一些形而上的想法,仅供在别人面前装逼、吹牛用。要是真的让我做点东西,我还做不来什么好东西。所以我自我定义:自己就是一个纯粹思考的人。可是,没有实践,就没有再认识,也就无法前进呐!意识到这点之后,便只能像孔子一样望黄河发出随机和非线性变化之快的感叹,而没有什么有力的数学上的定量分析啊。
但是今天再思考如何突破这个阶段,升华、质变到另一个阶段,我有了新的启发。在后面加上许铁同学的话语,(虽然我本科二年级,铁哥已是以色列理工的博士,但是我还是喜欢正式称他为同学。)我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有些想法已成为我的个人想法,无法区分是不是他人带来的。其中有一句话:
“行走对抗虚无。”
这是许铁同学在转发一篇文章时候的评论。
最近我脑海一直浮现这句话。话说回来,当我郁结之后,再有了想法、略感明白之后,这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想法。
2.普通大学中的行动与虚无的对抗
我面对的问题是这个随机的世界,还有与之学习上掌握好一门物理基础课的矛盾。我一想到所接触的事物都是随机的无法把控的,我心里就会感到郁结,说的通俗点就是心塞。有时候一提到“随机”,甚至一想到“随机”就会心发慌。虽然心中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是还是止不住的去想这个随机的问题。另外我所在的本科教育的确让我很为难,很少有课能给我带来思想上的启发,或者提升物理直觉——它们大多照本宣科。所以我打算自己去看更多的书。
首先,下面还有个例子可以折射非211,非985高校的学生状况。
湖南省省属重点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蒋美勋副教授感受到了教学的两难:是把关——提高试题难度;还是放水——给个60。蒋教授的对学生的总体感觉是:不仅没有听课,也根本没有基本像样的复习。既然这样,我没有理由给他们调整分数给及格,不然大学就完全不需要学习,只需要在岗就行了。蒋教授也认为授课考试其实并不决定于老师自己,而决定于学生的努力程度。做了分析对比。[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0250-90772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彭美勋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这篇文章之前还有更多的事件详细过程。
对于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我想也也有他们的难处,而且这也只是一部份人的写照。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糟糕。
这只是非211,非985大学的个别现象。我认为,要想了解对这些非211,非985高校,需要更多的调查。
其次,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现在的本科学校是非211,非985的曾是省属的重点大学。浙江省今年重新评了5所重点建设的大学。本连校长都以为妥妥上榜,谁知浙江省有意发展电子科技行业,于是乎,隔壁的学校把我们顶下去了。虽然不是很认可自己的学校,但是我还是感到很不平啊。要反思!关于反思,我还写了一篇小小的论文作为马克思课外调查的作业交了上去。我对大学这个主题也是十分喜欢的,也曾去随意翻翻图书馆关于大学的资料。另外我也是科学网终身的粉丝。这让我看到了许多大学讲师对各种事儿的看法。
就以浙江省的省属大学为例(浙江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最新排名前五的是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般浙江理工大学是第五的。就是我们学校。其他的大学离前五名有一定差距: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省属大学创建时间和改名时间表
大学名称
创建时间,最后改名时间
浙江工业大学
1953创建,1993改名
浙江师范大学
1956创建,1982改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956创建,2004改名
浙江理工大学
1897创建,2004改名
中国美术学院
1928创建,1993更名
宁波大学
1986创建,未改名
中国计量学院
1978创建,1985改名
浙江农林大学
1958创建,2003改名
浙江财经大学
1974创建,2013年改名
浙江工商大学
1911创建,2004改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1953创建,2006改名
温州大学
1956创建,2006年合并成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1912创建,2013改名
注: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个人整理。以上高校均是隶属的浙江省教育部的。民办中外合作的不考虑。
这些大学改名之前都是χχ学院。也就是说在2000年浙江省称的上大学的只有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再者加上浙江大学,一共就4所。其他都是学院。2000年前如果说谁谁考上大学,那还算是件光荣的事儿。
之后更名的,很可能是优质生源的不足,使得大学并没有成长起来;或是缺乏智慧的校长,使其快速成长。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是靠校长和多方的努力下快速成长的。宁波大学也是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1986年对口援建的。
2000年后改名的大学,还在成长中,有些成长快速,有些缓慢。
浙江省多出那么多大学之后,当然也多出了许多大学生。这些普通大学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当然不能和重点大学相比较。我不知道211,985的大学生怎么学习。可是我了解,我们学校也有整天泡在图书馆学习的人,整天在实验室的折腾东西的人。本科生也能发出好的SCI文章,也能发出好多篇SCI文章。不过平台不一样,所获得的成果是没有那么outstanding。我认为有几点原因:1.眼界不开阔。平台小造成的。虽然互联网发达,万门大学之类的网络大学出现,但是不会去主动了解,或者是知道了也不学习。2.我们学校缺乏专心致志的志向远大的本科生。至于志向远大的本科生,这样的有很多,因为总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人。但是能专心致志的很少咯。不过还是有的。少,少!
至于我,我未能专心致志。
我多次没有按时完成我的学习计划,导致我们对一门课的了解不能够达到我的理想状态,时常会感到我的志向遥不可及,甚至放弃想过。这时候感觉梦想什么的都是虚无的。还不如找些找份稳定的工作,生个娃……差不多啦。But,可我又不甘心呐!继续安排计划,继续学习。如此反复了好几次。9月份就是大三了。其实分析下来,是杂事太多,目标不符合自己的付出。要好好的行动才是最真实的,可以对抗那虚无的感觉。学习的状态需要不断调整,也是很快进入状态的。我想这一点都是差不多的。没有985,211大学的同学,特殊一点。更多的是习惯于这样的状态罢了。仔细想想,不是大学生也是需要调整,才能进入状态的。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理工科的。我们学校艺术类什么的,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浙江工业大学这几年的发展是一直在前列的,虽然也只是省属大学。也可能是错过了上211和985的机会吧。
最后,211,985并不是最重要的。记得前武汉大学的校长刘道玉曾说:不是名校名师出人才,人才靠的是志趣、兴趣、信念、执着、成功。我认为这些品质是所有大学生都可付出行动,触手可及的,并不是虚无的。211,985最多也只是个名声,对于我们大学生学习来说是几乎没有影响的。不过话说回来,之所以,高校能评上985,211也是因为有一批靠着志趣、兴趣、信念、执着、成功的人才。
3.行动的一些建议
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果使读者有一点点感触的话,我很荣幸。
² 面对随机的世界,我认为首先还是需要有自己专业的地方,而后向外拓展。而不是去接触更多,这时候一个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是很少的。
想想每个人都是否有那么一段时期:两耳不闻窗外事儿,一心只干一件事儿。这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很多信息都是不接触的。反而这时候的心流体验是非常赞的。这也是行走对抗虚无的一个很好的佐证。除了面对自己所干的一些事儿的信息外,其他相关性不大的信息,基本上是不接受,或者是不处理的。而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即使手上有一些重要的事儿。这就给我造成一个后果:我所面对不确定的东西更多了,更难把握了。然后我开始心塞啦,什么事都不相干,都干不了。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
1.用行动对抗未知的虚无。继续做手中的事儿,不去处理外界的信息,只是知道有这个消息;
2.期待那愉悦的心流体验。美好的心流体验会使你更有动力去做手中的事儿;
3.筛选信息。完事儿之后,如果你还在意那些信息,你可以对其筛选,再思考。不过忘记这些信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l 现在的微信也是如此。微信上有各种文章,什么深度好文,强力推荐啊。这些信息可能混乱了你对事物的排序,提高了你的噪声。虽然了解的更多啦,但是不知道的也更多。我觉得也是有两个路子可以走。
1.知道就好。对不了解的不深究,不是自己领域的随意浏览,难懂的晦涩的不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己手中也有很重要的事儿。另外不知道就是说不知道,不乱说话,以免再增加不确定的东西。
2.探索未知。从自己的领域开拓,连续的开拓你的周围未知的地图。对不了解的,不是自己领域的,难懂晦涩的,首先思考这些东西是否与自己领域有关。然后深究。另外对自己不知道的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期待新的思路。
注意这两种方法,对待的方式与态度。
² 如果运气好,有一位有经验的教授,为你讲一门课,可以说他是在帮你读书、学习。
这位教授会将他的数十年的经历融入到这门课程中,这是件多门幸福的事儿啊!单独讲授一些公式和推到过程是没有意思的,因为只要找一本全有详细解答,完全自己自习啊。所以一些直接将课本上的内容搬到PPT上的老师,我一直不喜欢。讲授一门课,更多是要讲授一些课本外的知识。说实话,就是老师带你读书。这样一本书也会读厚。之后老师将课本内容概括、归纳、提炼、升华,带给你看待问题的处理原则。这样一本书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些原则开展。那么一本书感觉又读薄了。这样的体验在70年代是十分流行的,著名的就是“新三届”(77级、78级、79级大学生)。
这是一条分割线。上面的论述,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请务必断章取义——没错就是从我的论述中得到属于你的启发,这就是断章取义!
最后做一个小结:(概括,提炼升华一下,提取出一些原则,把这篇文章读薄)
² 面对随机的世界,我认为首先还是需要有自己专业的地方,而后向外拓展。而不是去接触更多,这时候一个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是很少的。
² 微信或者其他信息混乱了你对事物的排序,提高了你的噪声。虽然了解的更多啦,但是不知道的也更多。这时候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要去了解的读者,而不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身份不同,采取措施不同。
² 如果运气好,有一位有经验的教授或者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比你有擅长的人,总可以称为你的老师),为你讲一门课,可以说他是在帮你读书、学习。要利用好。
n 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不必按照我的具体步骤去做事儿。因为那是我个人的体验,有局限性的。你可以按照以上的原则,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对待方法,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只是提出了一些规则,你可以完全自己演绎你的世界。这时候你把这篇文章读厚了。
n 读其他文章也是如此。发现原则,自己演绎,不必拘泥。
4.结束语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用心花时间去做就好了。建议只是帮助你更正某些认识,怎么行动其实和平常是一样的。一天做的事无非是吃饭、睡觉、看书、休息,到过的地方就是食堂、宿舍、自习室和寝室4个点。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