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归因错误谈谈该怎么夸奖孩子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DXMbjAfl68snzfBxrJcGxUyTOxYZCdf5BgHicVodg0qicdTKEL20cuGQfGyrcUTBg11Oibk4etjbUw/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今天七夕,单生狗们在发冷笑话自嘲时,可以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犯了基本归因错误。先说说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下面的文章原题: 浅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本文作者夏颖,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06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人在对其行为的归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个人的归因倾向。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举个例子,比如A小姐,平时活泼、开朗,外向型性格,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她去喝酒应酬的时候喝多了,失态了。你会认为这有可能发生,甚至会深信其一定发生过。如果有人告诉你她见客户的时候很害羞、很内向,倒水的时候手都紧张的发抖,你一定不会相信。你会认为一个外向的人不会突然内向或特别紧张。你会自然的认为外向型的人就做外向型的事,内向型的人就做内向型的事,这是一种偏见,其实,这是错误的。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人基本都会把面善的人认为是好人,而把面恶的人认为是坏人。生活中,我们经常以貌取人,也是源自归因的错误。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于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应该说,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有时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
以上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即对他人行为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
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通常会用情境因素来解释。我们只需仔细看看自己的经历就不难发现这一点。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呢?
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行动者一观察者效应表明,尽管我们常常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个性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随境而变。
2聚焦和偏见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象。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尽管在审讯过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审讯。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就像我们所遇见的那样,将这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拉丝特报告,根据这项研究,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象必须同时对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3观点在随时变化
当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在听到某人以某一指定的立场辩论后,如果要求听众立刻做出归因。,那么人们会假定那个立场就是辩论者自己真正的立场。而一周后再让他们做出归因时,他们会更多的关注情境的限制。
对将来的预期也很重要,预期耨人最近某一天的行为时,当前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预期某人很远的将来行为时,他的性格似乎更重要。
4自我觉知
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当我们从电视中看到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当我们照镜子时,听我们自己呻吟的录象带时,照相时,或者填写个人传记性质的问卷时,都会将注意集中到我们自己身上,着更多地是靠自我意识而不是环境意识。当我们回顾类似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厄运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冰山,这就是自我觉知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把自己视为多元化的而将他人看作“一根筋”,我们通常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所以与别人的角度对比,我们更认为自己是多变的。
以上四点都是认知和情境意识所导致的归因错误的解释。人们既有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这就是认知证实偏差。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个人是外向型的,以后对该人所表现出的与外向有关的品质注意得更多,并容易回忆起来。而该人所表现的与外向无关的品质则不怎么注意。同样,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证实偏差导致个体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这种偏差在错觉相关效应中最明显。如果两种因素相互联系,人们就更容易注意并记住它们相互联系的信息,这种期望歪曲了人的知觉和记忆,使人将两种因素之间联系知觉得比实际上更强烈。
5文化差异
文化同样会影响归因错误。比如,我们在激励人的时候会说“你能做到!”这便是受西方积极思维文化中的通俗心理学的支配。东方人通常会对环境的作用格外的敏感。
我们常常能够给自己犯下的错误找到外部的因素:“我随地丢垃圾是因为在附近都找不到垃圾桶。”“我迟到是因为堵车。”而对于别人的行为,我确过于轻易地给予“不遵守社会公德”“无纪律性”这样负面的评价。所以,在潜意识中,我们容易形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样的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于别人相处,是很不利的。所以,当考虑其他人行为的时候,应该努力避免基本归因错误。同样道理,对自己的行为也应该小心谨慎,尽力消除自利性偏差。值得一提的是,友谊或者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在避免归因错误时有积极作用。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归因理论以后,会发现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运用所了解的知识来对一些现象做出我们自己的解释。
在婚姻家庭中,面对伴侣的出轨,也可以套用归因理论。不管是行动者还是观察者,哪一方做出的归因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心情和动机。归因首先要考虑的是控制源的重要性。控制源具有两种倾向,即行为结果取决于所作所为,还是取决于环境因素。以偶尔擦枪走火的男人为例,他可以将自己的行为解释成花心大萝卜,也可以推脱为那个女人太妖娆。一般来说,习惯于内控归因的男人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认识深刻,敢于面对;而擅长外控归因的男人则比较轻浮,习惯推脱责任,缺乏担当。
控制源并非唯一使归因发生变化的要素,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是稳定性,即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以上例说明,他可以把自己定义为采花惯犯,也可解释为只是一时的鬼迷心窍。习惯于进行稳定归因的男人,相对更容易了解,能更好地预测其行为。
对于孩子的厌学情绪等青少年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归因理论如手,加以分析和解决。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中,感觉到压力很大,学校的高手如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产生一种焦虑情绪,而且成绩也一次次地下滑。而这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就必须首先进行正确的归因。因为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不同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反应。合理的归因可以让孩子提高自信与坚持性,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和自弃等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孩子把原因归结为别人太强,课程太难,自己就不行了,这就是高估了外部环境的因素,而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成绩就会越来越差。
我们在平时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对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是有很大的积极的作用的。
接下来编者先说说自己的感受:
鼓励教育似乎这几年风头正盛,孩子的自尊心很重要,孩子评判不得,要经常表扬。这没错,可是心理学的研究却指向不同的结论,具体可以看这三篇文章,http://mooc.guokr.com/post/610561/ http://mooc.guokr.com/post/610562/ http://mooc.guokr.com/post/610583/ ,这些研究的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决定孩子是否能做成一件事的因素中,智力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让努力和坚持成为成败的关键。因此哪怕仅仅是让学生意识到努力对大脑有好处,也会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结合这些研究,再去看基本归因错误,你就会明白,当表扬孩子时,要避免加深孩子的基本归因错误,孩子做的好,不应该夸孩子内在的品质,比如聪明,而要指出其成功更多是源于他的坚持与努力,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做任何事所必需有的素养,孩子做了伤害他人的事,不应该夸帮孩子找借口,而应引导孩子反省自己的内心阴暗面,如此方能避免因一个错引来另一个错,孩子在选择消费品时没有表现出精致的品味,你就不能因为是小事而苟且,在消费主义的时代,每一个未来的消费者都在拿脚投票,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公民义务,一个合格的父母要向他们的下一代传播有科学依据的消费品味,只有有了足够多会挑剔够挑剔的消费者,产业升级才不会是空中楼阁,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必需从小事做起,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的,父母还要在小事中去培养孩子做事高标准精益求精的精神,只有有了这样的习惯,才能在进入职场后兢兢业业,做到尽职敬业。回到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既然已知道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偏差,就应该尽力去克服,并在其他人陷入基本归因错误时帮助身边的指出他们的认知误区,这才是一个公民应做的。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