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讲义(一):从入门到入厅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iam2R0y3TbkYoVP9VibNAhcxgQCia8Hn8L49LZWSden56J8t3ZEODvqlP233YTYT80lpevcKCpqCMg/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这是一组微观经济学系列文章,整个系列由如下七篇文章构成:
导 论 微观经济学导论:概念与结构
第一讲 完全竞争市场:看不见的手
第二讲 非完全竞争市场:垄断与寡头
第三讲 博弈论
第四讲 信息经济学
第五讲 产权与社会成本问题
结 语
其中,第一讲至第五讲基本覆盖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议题。
本系列文章最适宜的读者,是已经学过微观经济学,并有一定思考的高年级本科生;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是助其将碎片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经济直觉”。
基于以上目标,本系列文章在内容组织和写作方式上,将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第一,内容方面,文章会砍去细枝末节,专注重点、难点,被省略的部分会在脚注中提及;第二,写作方面,文章会力求简洁,以文字说明为主,并结合必要的示意图和数学推导。
综上,希望本系列文章可以带你从“入门”到“入厅”,若再想“入室”,则还需另加努力了。
导 论
微观经济学导论:概念与结构
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
一个耳熟能详的答案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然而,下面这个更为完整的答案,则将微观经济学大部分的主干内容涵盖其中: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基于价格机制的市场中,理性行为主体,在不同的市场、信息结构(或称“博弈关系”)中,以最大化自身效用或利润为目的,做出的行为及带来的结果——价格、产量,亦即稀缺资源的配置。
在以上答案中,有若干内涵丰富的经济概念,对它们对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对理解程度。在此,本文将对它们依次说明。
二、重要的微观经济学概念
1. 资源与稀缺
“资源”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准确地说,其概念要大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微观经济学不关注[不稀缺]的资源。
比如:阳光、云朵、空气。但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严格地讲,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因为[差异性]也可以造成稀缺。比如:夏威夷海滩的阳光是“稀缺”的,也要比北京的更“贵”。
第二,即便[稀缺],资源也未必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项[资源]要成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判断是否稀缺之前,需要它的价值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可],进而形成[配置所有权]的必要。
比如,过去我们只认为土地是稀缺的,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的利用,我们逐渐发现,土地上方的空间也是稀缺的——因为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会开着汽车一样的飞机上学。此时,[空间]的价值即得到了足够广泛的认可,形成[配置所有权]的必要,也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似的例子还有广播的频率波段,在科斯的文章中有论述。
此外,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资源”并非总是实在的物,也可以是某种权利。比如,在为抑制全球变暖而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碳排放权]的配置机制及结果,也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总之,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具有稀缺性,且价值得到足够广泛认可,并形成[配置所有权必要]的资源。
2. 价格机制与市场
确定了[需要配置的对象],此处讨论的是[配置的机制]——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研究的是[价格机制]。对此,要明确三点。
2.1 [价格机制]只是各种用于配置资源的机制之一。
在资源的配置机制方面,除价格机制外,还有其他机制。
比如:在久远的战争时期,甚至动物世界中,配置资源的是“武力机制”;在商业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甚至并不久远的计划经济时代,配置资源的是“等级/权利机制”;在一间教室里,早到的人得到最好的座位,配置资源的是“时间机制”。以上机制统称为[非价格机制]。
2.2 为什么微观经济学单研究价格机制,或者说,相对于其他机制,价格机制的优点是什么?
简短而抽象地说,价格机制的优点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各种配置机制中,最不会带来“社会性浪费”的一种机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中,这种社会性浪费是“交易成本”的一种体现,张五常在他的《经济解释》一书中,将其称为“租值消散”。
具体而言,在价格机制下,当你想获得一件商品,“决胜负”的方式是出一个比他人更高的价格——付更多的钱。然而,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在价格机制下,[钱]要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商品或服务得到。因此,价格机制下的“利己行为(获得商品或服务)” ,需要有“利他行为(提供商品或服务)”作为前提。而价格机制的本质,则是促成了人们之间商品或服务的[交易]——对于交易来说,货币(一般等价物)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因为个体差异性,亦即[比较优势]的存在,[交易让参与的各方都变得更好]。
从“效率”的角度看,价格机制优势明显,然而,过往中也不乏从“平等”角度批判价格机制的声音。对此,读者需要明确:价格机制只关心“效率”,不关心“平等”。更进一步的相关内容,我们会在下一讲中讨论。此外,价格机制能够“有效”运作需要两点前提:第一点,产权明确;第二,交易主体平等。当这两点不满足,或一定程度上不满足时,价格机制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价格机制对于世界运行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正如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提到,他的导师阿尔钦曾说:研究[什么决定了价格]固然重要,但理解[价格(机制)决定了什么]则更重要。
2.3 价格机制总是最好的么?为什么有时并没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这也是新制度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现实并非如理论般理想,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是:价格机制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我们将其称为“交易成本”,这个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在某一场景中我们是否采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
在未采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各个场景种,[企业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企业内的资源配置由企业家主导,通过[管制机制]配置。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引出科斯的一篇文章——《企业的性质》。其中,科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企业为什么会存在?
科斯认为:在价格机制下,人们通过交易优化了彼此的境况,但这种交易也是有成本的,主要包括:搜索、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成本等。而以上交易成本的存在,则给企业的存在提供了空间。
在企业内部,价格机制被企业家的“管制机制”所替代,但同时,即便不考虑由[分工]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由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接市场,也大大降低了同样数量劳动者散布市场进行生产、交易所要面对的搜索、协商、签约等交易成本的总和。而且,企业家的创新、预判市场等贡献,以及雄厚资本带来的抗风险能力,也同样起到了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最后,企业规模的边界受缚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当企业规模扩张的边际成本(管理+生产),等于市场自组织情况下的边际成本(交易+生产)时,企业则停止扩张。
此外,除了传统企业的组织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如O2O、P2P、C2C等经营模式逐渐出现,其本质即是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或称资源配置模式,让价格机制以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运行。张五常认为,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不同资源配置机制所对应的交易成本不同,人们会自然地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机制——包括非价格机制。比如,对于教室座位的配置,人们就自然选择了“早到早坐”的时间配置机制,当然,如果哪天又出现了某个app,可以将价格机制以很低的交易成本引入进来,或许就要花钱买座位了。
直觉上讲,当你觉得某种机制或模式减少了“麻烦”,那么它通常都是降低了交易成本。
3. 行为主体
微观经济学中研究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两类,即消费者和厂商——前者以[最大化效用]为目标消费商品,后者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生产商品。显然,世间消费者各有不同,厂商也是多种多样。微观经济学不可能对每个个体建立专用的理论,只能在差异性个体中抽象出共性,建立通用的[框架],用于研究具体个体时,再结合实际,为框架中的[参数]取适当的值。
微观经济学为[消费者]抽象的框架是[偏好体系],为[厂商]抽象的框架是[生产技术]。换句话说,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被视为一组[偏好体系],而厂商则被视为一组[生产技术]。
这样的抽象当然有它的局限,我们这里先讲道理,再说局限。
3.1 从[消费者]到[偏好体系]
对于消费者来说,所谓“偏好”,其实就是任意两个选项之间的[相对优劣]关系。然而,何为优,何为劣?直白地说,带来相对多[幸福感]的就是[优],带来相对少[幸福感]的就是[劣]。当然,也有两个选项没有差别的情况,即它们带来相等的[幸福感]。只不过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将[幸福感]称为[效用]。
用偏好体系作为对消费者的抽象,源于其背后一个对人类本质共性的刻画:不同的[选项]给人带来不同的[效用]。这种“不同”可概括为优、劣、同三种关系。也可以说:微观经济学将人视为一个对所有[选项]的[排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偏好]是一种[序数关系],而非[基数关系]。
基于此,微观经济学又对[消费者],或者说[偏好系统],做出了几个层次的假设,基于这些假设,再去研究其行为。
第一,微观经济学假设:消费者会想办法[最大化]自己的总效用。亦即,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有目的]——以[最大化效用]为目的——的行为者,不研究[随机行为]的行为者。
第二,微观经济学假设:[人的偏好]是理性的,包括[完全性]和[可传递性]两方面。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理性]是偏好体系的特点,它并不涉及[偏好的关系]是什么。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送给别人一个冰淇淋]比[自己吃一个冰淇淋]带来的效用更大,而你不认同这种观点,你不能说这个人[不理性],因为他也在最大化自己的总效用,只不过所基于的偏好体系与你不同,即:[理性]不等于[自私];[理性]与[利他]不矛盾,关键在于[偏好是什么]。
其次,严格来说,[理性]并不包含[最大化]的意思——这是对偏好的两个独立的假设。然而有时候,一些作者也将[最大化]的含义打包在[理性]里面。对于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可如下理解——[理性]更接近“知道(自己要什么)”(完全性)和“价值逻辑自洽”(可传递性),[最大化]即“有目的性”,如果能基于理性的偏好,成功做到最大化自身效用,那是[聪明]。
可以说,以上两点是微观经济学对消费者最本质的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此外,为了方便研究,还有如下对消费者偏好体系的[非本质的技术性假设]。
第三,微观经济学假设:[人的偏好]具有非餍足性。非餍足性假设消费者总是倾向获得更多数量的商品,即效用函数对商品数量单调递增,商品的边际效用永远为正。
第四,微观经济学假设:[人的偏好]具有连续性。连续性假设让偏好关系的[序数性]本质变成了[基数性]本质,进而让我们可以用[效用函数]值来表示一个[商品簇]所带来的效用,这为表示偏好关系提供了便利。
第五,微观经济学假设:[人的偏好]具有凸性。凸性假设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经济含义为“边际替代率递减”:为了保持其效用水平不变,一个消费者为获得1单位商品2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商品1的消费数量,随商品1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3.2 从[厂商]到[生产技术]
就像人虽然有差异,但都具有[不同选项带来不同效用]的本质共性一样,厂商也具有本质的共性:此处称为技术共性和目的共性。
第一,技术共性:不管所属是何行业,厂商总可以看作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关系]——,厂商就是其中的。而取的反函数有:。此时,厂商又可以看作,其中的投入也可以看作成本,所以,厂商即一簇[对应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函数]。
在理解厂商行为时,我们通常采取这里的第二个视角,因此,理解“成本”,是理解厂商及其行为的重点。
第二,目的共性:厂商还有目的性上的共通——最大化利润。
以上两方面,构成了微观经济学对[厂商]的抽象。
3.3 抽象的局限
以上微观经济学对两类行为主体——消费者和厂商——的抽象,既有合理性,但也是有局限的,这个局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局限。
首先,在对消费者的刻画上,理性和最大化效用两个假设一直被质疑。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一些相关研究指出,消费者决策往往依赖一些拇指规则,进而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并非“最优”的结果。此外,消费者也远比一套偏好体系要复杂,还具有如学习、预期的能力。
其次,在对厂商的刻画上,张五常认为将厂商抽象为技术是一种“工程师”的做法,而非“经济学家”的做法。他认为,厂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本质特点是“契约”。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厂商类型的演变,有些厂商并非只是“在生产的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而纯粹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如淘宝、京东等。显然,用“将厂商抽象为技术”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就不再恰当了。
4. 市场结构
在常见的教材中,市场的结构一般被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对于每类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其中参与者的行为,我们将在后面一、二讲中详述,此处给出一些笼统的说明。
首先,在常见的划分方式中,作者通常假设市场需求(消费者)一侧是“竞争性”的,并用一条需求曲线来刻画,然后,作者用厂商的数量来区别各个市场结构。然而,除以上教材中例举并分析的情况,现实中的市场结构要更多样,既存在厂商一侧是竞争性,而消费者一侧是垄断或寡头的,也存在厂商和消费者两侧都是寡头或垄断的。但是,即便结构不同,只要双方在Walrasian均衡条件下决策产量/购买量,分析每个主体行为的核心条件是一样的,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其次,市场结构是分层次的,消费者或厂商的行为很可能取决于不止一个层次的市场结构。例如,厂商的行为,产量决策,既取决于商品市场的结构,也取决于劳动市场、产业上游原料市场的结构——前者决定边际收益随产量的变化,后两者决定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变化。
5. 边际
曼昆在“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提到:理性人决策时,考虑的是[边际]量。那么,什么是[边际]?
Ø 边际效用
[边际]这个概念可被用于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珍珠为什么比水贵——对于消费者来说,珍珠可以用于装饰,漂亮但非必须,而水则是生命之源,必不可少,从重要性的角度看,水要比珍珠更重要,但实际中它的价格却更低,这是为什么?
简单地说,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感到缺水],但会[感到缺珍珠]——因为家里有水,或者当下不渴,多拥有一单位的水并不能让其总效用有多少提升;然而,因为并没有珍珠,多拥有一单位珍珠,可以令其总效用有相对较大的提升。
在这里我们说,珍珠的边际效用——多拥有一单位珍珠带来的总效用增加量——大于水的边际效用,因此具有较高的价格。
Ø 边际成本
教材中常见的一个用于引出[边际]概念的问题是:为什么临近起飞时,航班的最后几张机票通常比较便宜?
因为,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无论最后的几张票能否卖出去,飞机都是一定要起飞的——燃料、机组人员的成本都不可避免。那么,多卖一张票带来的总成本增加量,实际上只是一份盒饭而已。因此,只要票价大于盒饭的成本,卖票对航空公司来说就是划算的,这给航空公司带来了降价出售最后几张票的动机。
在这里我们说,出售最后几张票带来的边际成本——多生产(提供)一单位产品(服务)带来多总成本的增加量——较低,因此航空公司有动机降价出售。
Ø 补充
以上,我们通过[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两个例子,从直觉上说明了[边际]的概念,不过,对[边际]的理解并不能止于此。
首从数学抽象的角度说,[边际]的本质是[导数]。以上两个例子中,[边际效用]可理解为总效用对消费量的导数,[边际成本]可理解为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边际]用于描述一种“影响的大小”:在某特定状态下,一个量的单位变化,造成的另一个量变化的大小。
6. 均衡
“均衡”是经济学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6.1 供需相等
在常见微观教材的“垄断”一章中,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厂商选择一个最优产量,使得该产量对应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达到剩余的最大化。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求错对应的市场价格——正确的做法是,将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带入到市场需求函数中,解出价格。
为什么这样是对的?
其背后的含义是“供需相等”:厂商的产量一定等于消费者的总消费量,或者说,“供给量”一定等于“需求量”,亦即企业不能有剩余或不足产量,消费者也不能有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这并非现实,但在这里,有一位无偿的市场拍卖者(Market Auctioneer)根据产量决定价格,保证着供需相等的成立。
这也就是所谓的Walrasian均衡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在,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就一定成立,因为Market Autioneer总可以找到一个价格让它成立。对各个市场结构均是如此。
从对经济市场建模的角度,“供需相等”对应的是除每个个体最优方程(一阶条件等于0)以外的最后一个方程,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最后,均衡问题又分为偏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和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前者指某单个市场的均衡,后者指多个联动市场的同时均衡。
6.2 个体最优
除了“供需量”的角度,还可以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理解均衡。此处的“均衡”指:在一定条件下,各行为主体不再调整自己的行为(即静止下来)的状态。
为什么各行为主体不再调整自己的行为呢?因为,在该特定的局限条件下,他们已经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于是满足于当前的行为,不再改变。如果他们还没达到最有利的位置,自私会驱使着他们继续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个体最优”和“总体均衡”其实是一体两面,这一点在对市场建模的方程组中体现得很清楚。从这一角度可以说:最优是微观个体,均衡是宏观总体。
6.3 对“均衡”概念的批判
科斯、张五常等经济学家对“均衡”这个概念提出过批判。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物理学中的“均衡”是可以观察的现象,是事实,而经济学中的“均衡”可以说是为了求解做的假设(假设一个无偿Market Auctioneer存在),并非可以观察的现象,更不是事实;其次,基于对人最大化效用、理性偏好的假设,并不存在“非均衡”的状态,这让“均衡”概念的意义大打折扣——一些看似“非均衡”的状态,常常是分析时遗漏了影响人行为的边界条件,如交易成本,如果没有边界条件,理性人一定会调整自己的策略到不能调整(最优)为止。
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
如上图所示,微观经济学始于对两类行为主体的建模,对应有两部分: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这两部分分别完成了对两类行为主体的抽象、假设。
基于此,在常见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作者首先展示了两类行为主体,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的行为。随后,作者引出了比较静态分析方法,通常是以对各种税收、补贴机制的分析为例。之后,作者通常会转向对市场的福利分析,引出艾奇沃斯盒和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理。
熟悉了完全竞争市场之后,作者会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主体的行为。通常是以市场在需求一侧竞争、在供给一侧不完全竞争为例,分析垄断企业定价策略和价格歧视,分析(双)寡头企业的竞争策略(有Cournot模型、Bertrand模型和Stackelberg模型)。
基于对双寡头市场的分析,作者引入了“策略性相互依存”的竞争关系,进而导向了“博弈”的概念。因此,下一部分内容为博弈论。
既在博弈论中分析了“给定博弈和信息结构,主体将做何行为?可能出现的均衡是什么?”之后,作者会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分析,即“给定信博弈和信息结构,什么是有效的契约安排?”这也就是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围绕信息不对称问题,涉及逆向选择(以二手车市场为例)和道德风险(以保险市场为例)两个方面。
最后是一块相对独立的内容。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其一,当市场存在外部性问题时,怎么办?其二,如何决定是否提供某个公共品?
1,当然,你也可以把“看似相同又有差异”的资源当成“不同的资源”,这就导向了[现实多样性跟“概念”的边界]这样一个语言学的问题了——因为任两样事物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即可视为“不同的资源”,“概念”是一种妥协于多样性,为求沟通效率的抽象。此处无意赘述,只是提醒一下:差异性可以导致稀缺。
2 Coase R H.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59: 1-40.
3 关于“认可”需要补充一点,它有消费者需求上的认可,也有法律层面的认可。此处举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毒品。显然,毒品有自己特定的消费者,其价值是得到“认可”的。但是,因为法律禁止生产、销售毒品,其“所有权”不仅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反而被法律禁止,自然就谈不上“配置所有权”的问题了。当然,此例并不是说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和毒品相关的现象——事实上,毒品价格很高的原因,在于其“所有权”受法律禁止,生产、销售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性成本”。
4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提到,“产权”并非一个right,而是一组rights,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要使价格机制能够运行(能够交易),“所有权”并非必要,必要的是“收益权”,如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即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并不完全拥有“所有权”,但享有产权集合中的其他,因而可以交易自己的房子。
5 “平等”是一个很宽泛、难以定义的概念,此处的含义为:交易是双方“自愿而没有胁迫”的行为,进而能够自如地最大化自身效用。强买强卖、强盗劫财等都可以视为交易主体不平等的例子。此外,“信息不对称”也可以视为一种交易主体间的不平等,同时也是交易成本的一种表现,我们将在第四讲中讨论。
6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7 当然,企业的存在也得益于[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此处不作为重点强调。
8 任取和两个选项,必有或或。
9 任取、和三个选项,若有且,必有。
10 边际效用递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越多,其每增加1单位该商品消费所能增进的效用越小。用“边际替代率”的好处是:用一种商品的数量,来表示消费者愿意为另一种商品的支付意愿,从而避免了对于“满足程度”的尴尬定义。
11 详见“6. 均衡”
12 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价格同时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亦即水的价格低也可以因为其生产成本低),此处旨在借例子说明[边际]效用的概念,未提成本方面的影响。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