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标志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djsE6M72Euf7pINsfSHj4ZRicCM2ialX5LF1ibibdjw2N90rblfjtvSUpQ3Lib5HTOfwGARfkA6567RW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鲁迅曾说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想,这是他谈了太多时政的缘故吧,当一个先行者每天面对着没有丝毫改变的人性,不断的指出那些着那些违背天性却通向光明的路,当先行者还不能了解他们所谓的人性的恶不过是几种激素几个碱基影响造成的必然结果,那么他一定会觉得在与无形无相的“无物之阵”作战,那么他一定会变得沉郁,鲁迅的远见没有得到科学的佐证,尼采的洞识被神化成先知,难怪他们会觉得开口便是空虚。

所以成熟的人不会抱怨人性的幽暗。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看阅兵,会去问为什么正步走会让人觉得舒服,然后去找到这篇文章“整齐划一的大长腿,为啥看着那么爽?”,去看看心理学上对这有什么解释,虽然有报道说当前心理学中80%的实验不具有可重复性,但正如Kevin说的“然而,虽然新兴的人文科学一些科学标准比较软,但是这是人类目前对人文领域的最好认知了,有对照,有调查数据,有统计处理,毕竟在整体意义来说比来自直觉和个体经验的看法更接近真实。”,如果你对阅兵时朋友圈里的刷屏感到好奇,还可以看看这篇“上帝效应:人类狂热之源”,这篇文章从一种叫多巴胺的激素说起,谈到了社会中的盲从。

套用大冰新书的一个名句“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是天然带有原罪的。但任何一种长期单一的模式的生活,都是在对自己犯罪,明知有多项选择的权利却不去主张,那更是错上加错。”,我们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看待身边人的方式也是没有原罪的。任何一种长期的单一模式的认知,都是在荒费上天给你的馈赠,明知道看时间想问题有多种视角不同层次却抱残守缺,那更是错上加错。

所以长大了就是不去卖萌。萌是试图去逃避到童年的安乐乡,可是你若是看过《蝇王》这本小说,看过“狩猎”这部电影,看过一些关于孩童心理学的研究,就该知道孩子的世界要比我们想的复杂的多。生活在自我简化的幻象里,我们终究不能成熟,不管身边有多少指路人。言语总是太容易被误解,成为冲突的源泉,其实真正带来冲突的是我们都太容易直接跳到结论,太容易被标题党所打动。等到所有的民族都能如斯宾罗莎所说的,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是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也许才能把人类的互动变成一场“正和博弈”。当我们面对那些令我们失望的事,你要做的不是拉黑,成熟的人懂得对事不对人,何况我们当前对认知的生物基础都知之甚少。不,知之甚少不是问题,三体中的名言,无知的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骄傲才是,我们的认知框架,本来就即残缺不全,又错误重重。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在这里说说这俩本书,一本叫《This will make you smart》,另一本叫《This ides must die》。

/pic/1_7yShics83Mpl27ElR6x3ouSXsDZW9g.jpeg

/pic/2_Jn5aC012r2DZUicnqQFwNgVvd61IEw.jpeg

这俩本书,是多位世界顶尖各领域的科学家思想家合力撰写的。第一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What scientific concept would improve everybody’s cognitive toolkit?”第二本书试图回答的是“What established scientific idea is ready to be moved aside so that science can advance?”回答这俩个问题的,包括Daniel Kahneman, Richard Dawkins, V.S. Ramachandran, Nassim Nicholas Taleb,Steven Pinker,等各领域的一线大牛。这俩本书每一篇都不算太长,很适合碎片化的阅读,阅读完这俩本书,你也许看待事物,能够更清明透彻。我们都是凡人,不求穿心透肺的精明,只希望我们不要患上认知上的“白内障”与“近视眼”。这俩本书英文有些难度,目前又没有中文版,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像众筹翻译KK的“失控”那样,每人多少翻译些,将这俩本书翻译完。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各位在后台留言。

就说这么多吧,引用一段朋友的朋友的在大阅兵那天发的话“今天我们都是那个人,我们都有,他的暴虐与残忍,他的自大与张狂,他的失落与迷惘,他的自卑与懦弱,当然我们更有他的荣光与梦想。从这点看,我们都还未成年,我们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自信与力量。我们需要敌人来凝聚情感,我们需要朋友来支撑门面,我们需要虚张声势来展示实力,我们需要呐喊来自我暗示。我们远还没有走到大路上,希望的田野已经被侵占,被污染,被荒废。长出来的即使是粮食,也缺乏营养。哪一天,我们找到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信仰,能利于自己也利于他人的模式,那才是未来的希望。”行走对抗虚无,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带着初心与恒心去理解去探索,正如顾准说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ps .这篇写得有些意识流,我试图在不动声色中流露出深厚感情,但其实做的不是很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这俩本书的下载界面,如果你对众筹翻译感兴趣,可以后台留言。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