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21yIvVjbQA1wKYsQHnYCS7k8xicic0jJD5uHpYW6wt0ECYmeQb1fWf4Au4C5nibujYFdibgk9u385D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pic/1_MWaib7aeX9zKg4TYfhsmibLicEichg.jpeg该书自序:

-————-自序:这不是弗洛伊德的错————–

从高中毕业以后到开始工作之前,除了私生活,我大概做过三件正经事:本科四年学化学,研究生七年学心理学,然后在干这两件事的同时断断续续写了几十万字的影评。化学知识早就荒废了,后两件事倒是坚持做到现在。而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让这后两件事跨界混搭,借一点与电影有关的素材来做一点心理学的科普。电影为切入点,落脚在心理学。

我学心理学算是半路出家。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大二时学业就有些荒废,那会儿读了一些闲书,其中就包括几本弗洛伊德的著作,算是与心理学结上了缘。尽管我到后来才明白弗洛伊德的研究几乎不能算是科学心理学,不过那时几乎所有对心理学有兴趣的门外汉都是从弗洛伊德开始读起的——大概现在也还是如此吧。这不是弗洛伊德的错,只怪当代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做得还不太到位。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读心术。每次我告诉别人我是学心理学的,对方总是这么回应的:“那我不能跟你说太多话,是不是我一说话你就能知道我脑子里在想什么?”

根本就不能。即便是借助于脑电、磁共振成像这些心理学研究里算是有点高端的设备,我们也只能大致推测出你是不是在惊讶,是不是有点兴奋,是不是在撒谎……这是有点儿读心术的意思,但离幻想小说里那种把你心里默念的那句话复述出来的读心术还差很远。

/pic/2_C5CtV07z5RrvYjxJpb52zTfabpdrlw.jpeg (当代心理学离这样子的读心术还远得很。学完心理学也变不成X教授的。)

还有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等于心理咨询。在我告诉那些人我不能读心之后,他们接着一定这么说:“我最近有件事想不开,能不能帮我开导一下?”

这我也做不到。我接触的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其实与心理治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在国内的心理学界,所谓的“科学心理学”跟“心理咨询”几乎已经分裂成两个学科了。做科研的心理学老师觉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方法几乎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一边苦逼地做实验发着论文争取着项目,一边盯着咨询师的高额收入干瞪眼,然后将他们鄙视为江湖郎中;而心理咨询师反过来鄙视学院派的研究“与现实完全脱节”,严谨归严谨,可是毫无用处。

/pic/3_rtIjw0C14mxYxm2j9N3nhkdwIJxrDQ.jpeg
(身为一名严(kǔ)肃(bī)的学院派心理学工作者,我做的工作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我猜大部分读者可能都是站在心理咨询师这边的。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的作用不就是人们想不开时帮他们纾解烦恼吗?据说在国内的很多心理学课上,老师凡是讲到心理学题材的电影,就必举《雨人》(Rain Man)和《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这两部电影为例,而这两部影片中的心理学主题都涉及心理异常。这很容易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心理学等同于心理异常及其咨询与治疗。

这是极其狭隘的误解。除了心理异常和心理咨询,心理学还有许多类别。我在本书中展示的,大多就是一些在生活中会时常涉及但却未必被我们自己真正了解的心理机制。它们大多跟心理异常无关,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本书的正文中,我也不会再提起《雨人》和《爱德华大夫》这两部电影,因为我不希望继续误导读者狭隘地理解心理学,我希望呈现的是一个比心理异常和心理咨询广阔得多的世界。我自己学的就是学院派心理学,而我一点都不觉得它“与现实完全脱节”。恰恰相反,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pic/4_2gZYAwhP5dFjZAZLiajQPhINoOTNvQ.jpeg (我保证,本书正文绝不会再提这两部作品*^__^*)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命运有点诡异,不停地跨界而且好像还一直跨错界:我有严重的鼻炎,嗅觉不灵,本科却被调剂到化学系,做实验时有啥有毒气体泄漏的话我一定第一个死:我记性非常不好,读研时却又拜入国内心理学界研究“记忆”的大牛门下,一学就是七年,一路混到博士毕业;我非常内向、普通话不标准又大舌头,毕业后却成了大学老师,现在成天吐沫横飞地讲课。

不过,我其实很以跨界为荣,当了老师后一直自诩为文理兼备、文艺和科学两头都硬的大好青(中)年,在课堂上一边跟学生讲心理实验如何编程,一边讲莫言的《檀香刑》有多重口味。几个学期前突发奇想,觉得应该把时间上的纵向跨界变成空间上的横向跨界,把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与对电影的兴趣结合起来,于是开了一门叫“心理学与电影鉴赏”的选修课,借电影来介绍心理学知识。

有一回在这门课上介绍完自己的经历后,我说我学了化学,后来放弃了,化学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我现在虽然教心理学,但因为是半路出家,直到现在也经常是以门外汉的角度来看它,所想所说经常与纯粹科班出身的人大相径庭;我写影评,却几乎对电影制作的理论和技术一无所知。

有学生接应道:“你是三界不入的妖怪。”

归纳得真到位。我的确就是一个三界不入的妖怪。但也许妖有妖的自在,怪有怪的优势。这也是我决定写这本书的原因。纯粹的影评,我写不过专业的影评人;纯粹的科普,我写不过果壳的“心事鉴定组”,我只好在夹缝中求存,以影迷的姿态看心理学,以心理学老师的姿态聊电影。好在能同时摆出这两种姿态的人并不多。我希望读者借着这本书发现一些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电影里隐藏着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借着这本书发现:心理学在多数时候居然是一门挺靠谱的科学。

试读一章

※※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物是它力所不及的。——帕斯卡※※

-—–导入:笔仙桥段——

韩国恐怖片《笔仙》(Bunshinsaba)有这样一个桥段:两位女生双手交叉握笔,把笔尖放在纸上,咒语念毕,笔仙附体,一股神秘的力量拉扯着她们的手,让笔在纸上写下字句。两人本想请笔仙对欺负他们的同学下咒,却引火烧身,成了笔仙附体的受害者。

日本恐怖片《钱仙》(KOKKURI こっくりさん):三个女中学生在纸上写上日语中所有平假名与片假名,然后三人同时用手指抵住一枚放在纸上的铜钱。咒语念毕,被召唤出来的钱仙附在铜钱上,在平假名与片假名上移动,组成字句占卜凶吉。

香港恐怖片《碟仙》:几个人把一口小碟子翻过来扣在一张写满了常用汉字的纸上,用手指抵住碟子。咒语念毕,碟仙便拖着碟子在纸上移动,你若问碟仙问题,它便会依次在一些字上停留,组成的字句便是它给的答案。

美国恐怖片《鬼影实录》:外出的屋主将一块通灵板(Ouija board)留在家中,怨灵推动通灵板上的小乩板道出了屋主未来的命运。

/pic/5_LiblmWO0OLXRZwO2cr1kV08uRsibUg.jpeg《笔仙》

-—–笔仙,笔仙,请出仙洞——

别以为这些场景里请笔仙、钱仙、碟仙都是恐怖片的虚构,事实上它们可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请鬼”游戏。它们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当下的流行程度也蔚为壮观,比如“请笔仙”这个游戏就简直是中国大学女生的“必修课”之一。

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流传的“请笔仙”游戏大致遵循这样的程序(我自己不止一次请出过笔仙,所以以下的描述绝对真实。过程看上去相当诡异,不过我保证,我会给出科学的解释):

首先,既然“请笔仙”请的是“鬼”,那整个仪式过程中的“阴气”就要足够重。一般来说女生的阴气比较重,所以通常都必须由两名女生来请笔仙,不少男生是请不出笔仙的。然后要找一个阴气很重的时辰,阴历鬼节自然最好,赶不上这样的日子那就在晚上十二点前后请,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辰。随后最好找一间阴气较重的房间,闹过鬼的自然最好,没有的话朝北不太见光的房间也够用。请笔仙时最好把房间里的灯光调暗一点。

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备了之后,拿一支铅笔、一张A4纸。在A4纸上画上如下的标记和文字:

/pic/6_DkOWNzz1Me5qbzibj07qRmTtldMXnw.jpeg

右上角的圆圈是“仙洞”,是笔仙出入阴阳两界的通道,而中间的数字和文字是笔仙用来回答问题的。“请笔仙”的两人要先约定好一句咒语,用于召唤笔仙附体,比如“笔仙,笔仙,请出仙洞”。然后两人面对面坐好,以下图的姿势握笔(也可以是两人同侧的手),把笔尖放在“仙洞”上:

/pic/7_cl3xvpP2BNpVCQr5vgx2Jl1VKmibUg.png

握笔的动作要自然放松,不要太用力,然后其中一人说出咒语。如果“走运”的话,随着咒语最后一个字念完,你立刻就会体验到一个非常神奇的感受:有一股力量拉着你的手动了起来。这股力量拉着你的手,让笔尖在纸上画出一些不规则的线条。奇怪的是,在说出咒语之前,你是绝对感受不到这股力量的。你也许怀疑是对面的同伴在唬你,但你很快发现对方的表情比你还诧异。

你现在可以开始问笔仙问题了,可以先问“过去”,也就是那些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比如“我是不是女生?”一问完这个问题,本来在无规则走动的笔这时可能会忽然朝向“是”字移动,然后围着“是”画圈。还可以问自己的生日,笔仙会在数字上画圈回答你的问题。很让人惊讶的是,对于这些过去的问题,很多时候笔仙的答案都是对的,甚至包括一些你自己都记不太清楚答案的问题。

这还不算诡异的。更诡异的是,你接下来可以问“未来”,比如“明天的C语言考试能不能过?”笔仙如果在“否”上画了个圈,那你就得小心了,对于考试能不能过这类问题,笔仙的答案十有八九也是对的。

可这也还不是最诡异的。如果请笔仙的现场还有第三者,那你接下来可以问笔仙关于这位并没有握着笔的第三者的问题。最诡异的就在这里,笔仙有时候居然能回答出来一些关于这个第三者的问题,甚至在握笔的人完全不认识第三者的情况下也能回答对。

在问完所有的问题后,握笔的其中一人可以说一句事前约定好的咒语,比如“笔仙,笔仙,请回仙洞”。一说完这句咒语,笔就会立即走到仙洞,然后那股推着笔的力量忽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说明附身的笔仙已经走了,游戏到此结束。

请笔仙的过程里大致有这样一些神秘的现象:

1.阴气重的条件下才可以被召唤出来;
2.“鬼”上身,控制你的手臂运动;
3.知道你的过去;
4.预测你的未来;
5.知道旁观者的过去。

面对如此灵异的现象,相信超自然现象的人会把它当做鬼神存在的铁证,不信的人则嗤之以鼻:“这还不简单,一定是握着笔的其中一人在做假呗。”而事实是,他们都错了,笔仙并不超自然,但也不是有人做假。真相是,两位握笔者其实是被催眠了,笔仙附身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催眠状态。

△意识/无意识:心灵的双重结构△

要解释催眠态,我们还得从心理学的祖师爷之一弗洛伊德讲起。看过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的朋友可能对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有所了解。在影片里,弗洛伊德和荣格用催眠的方法让歇斯底里症患者回忆起童年的记忆,追寻精神疾病的根源。片中的心理治疗师们之所以用这样的思路来寻找心理疾病的根源,那是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精神疾病的成因就在于童年的某些欲念以非正常的状态压抑在了潜意识中。而“潜意识”正是弗洛伊德心理学最核心的概念。

/pic/8_ATezK1ficMxCDwTY9gxQETVsiasGoA.jpeg《危险方法》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像是一座浮在海中的冰山。我们的意识就是露在海面之上的部分,这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匿在海面之下的才是冰山庞大的主体,它正是“潜意识”。潜意识如此庞大,以至于其实它才是心理的主体。而吊诡的是,它又难以确切地被我们自己的意识所感知到。潜意识中包含的,大多是一些非理性的情绪、欲望与本能需求(比如对食物和性的渴求),而它们却是驱动人的行为的主力[1]。很多时候,意识只有靠边站的份儿。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是人心中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人其实是这个幽灵的奴隶。

/pic/9_8YjokiasYjiczvWc0Z6AacJPuUuAgA.jpeg

在后来的岁月里,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细节都因为缺乏可靠的实证依据[2]而被后来蓬勃发展的实证心理学抛弃,但“潜意识”这个核心概念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闪耀出它的光辉。当今心理学已经积累了大量可靠的证据证明人的很多行为都是由类似“潜意识”的心理力量驱使。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因为研究人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他的集大成之作《思考,快与慢》里,卡尼曼将人的心理区分为两大系统[3]:

/pic/10_FueVD2IDVNgkA7iaQT14vyQ6tmAtNA.jpeg

这其中非理性的、由无意识主导的、容易受暗示、依赖直觉判断的系统1,几乎可以完全对应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当我们提到“本能”、“直觉”、“下意识”这些概念时,指的其实就是系统1。在现代心理学里,我们更喜欢用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来代替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无”更能突出系统1中并无清晰意识的特性。

而理性的、意识清晰的、相信自己的理性和逻辑判断的系统2,则几乎可以对应于“意识”。当我们提到“意志”、“理性”、“理智”这些概念时,我们指的其实都是系统2。

甚至,当我们说起“我”这个词时,指的其实也是系统2。当你思索“我如何如何”时,这个“我”其实就是你当前能感知到、意识到的那些思绪的总和。所以夸张一点说,我们一般所说的一个人的“思想”、“主观世界”、“灵魂”,其实就是系统2。系统2是如此凸显,以至于我们以为系统2就是心灵的一切。但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结果却恰恰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就意识而言,“无”比“有”强大得多。意识的本质其实是“无”。

/pic/11_EGaRjGemyN6Q9VnIPMUf8NNkwLV0BA.jpeg丹尼尔·卡尼曼

无意识的强大至少表现在两种情形下。第一,在某些特殊的生理状态下,无意识会以惊人的面貌呈现出来。第二,人类的大量知识其实都是依靠无意识运作的,无意识其实无处不在。在这一篇里,我们先来看看某些特殊生理状态下的无意识显现。

△无意识接管身体△

在那些能启动无意识的特殊生理状态里,最有代表性的是催眠态。这里说的催眠(hypnosis)并不是让人睡着的意思,而是通过某些方法让人进入一种意识恍惚的特殊状态。在《惊天魔盗团》(Now You See Me)里,伍迪•哈里森扮演的“心灵魔术师”其实就是一位催眠高手。比如片中他可以用猛击对方身体的方法让对方瞬间进入意识恍惚的状态,这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催眠引导术[4]。

/pic/12_RhHw2uiao93VfaibRic7dIpVQb0X1A.jpeg《惊天魔盗团》里的心灵魔术师

在人平时的清醒状态中,系统2起到了一个防火墙的作用。人的理性思维会推测和分析出别人的意图,一旦意识到别人试图了解自己的内心,而自己又不想让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他们就会竖起这道防火墙,拒绝他人的暗示。而催眠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方法让系统2进入宕机状态。这时清晰的意识被瓦解了,心理被无意识统治的系统1占据。由于理性思维休眠,因此心理防线也随之被解除,这时人们特别容易接受各种暗示。在催眠态下,魔术师或者催眠师可以向对方下达各种指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对方的思绪和情绪,例如“接下来我会开始数数,随着数字的增大,你会变得越来越愤怒”。有些处在催眠态的人真的会随着数字的增大而感觉无名怒火升起。

魔术师或催眠师还可以在被催眠者的意识中埋下一些“信号”,这些信号甚至在催眠态解除后也可以起作用。例如,在《惊天魔盗团》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心灵魔术师在一次魔术表演中催眠了一群观众,然后在他们脑中埋下一个指令,要求他们一听到有谁说出“别动”这个词,就像打橄榄球那样一起把那个人当成四分卫扑倒,他随后解除了观众的催眠态。解除催眠态之后的观众已经想不起来这个指令,但当他们一听到有人喊“别动”,就还是不由自主地把那人扑倒了。影片这一段情节其实并没有十分夸张,现实中资深的催眠师的确可以做到类似的事。美国纪录片剧集《绝对好奇》(Curiosity)第二季第四集里展示过一个洗脑实验,片中的催眠师通过催眠成功将一个遵纪守法的普通人洗脑成杀手,他用的方法就是这种在清醒后仍然起作用的暗示。

/pic/13_IoGSVI4BVl9w5v0ZhQIwcz8O5mPicA.jpeg

其实,梦境与催眠态十分类似。《盗梦空间》(Inception)这部影片里有一个基本设定:植入一个观念必须要到梦境中进行。这种设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梦境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和理性思维被压抑的状态。梦境中无意识变得相对活跃,此时人就更容易被暗示。

20世纪八九十代,国内曾有过一段全民气功热潮期。那时,风靡全国的很多所谓气功大师会巡回地做所谓的“带功报告”。带功报告就是气功师在会场上给全体听众“发功”,有一些听众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其实只是一种集体催眠罢了。很多研修催眠的咨询师或催眠师都可以做“带功报告”,他们也可以在课堂上集体催眠下面听讲的学生。那些所谓的气功师其实只是一些高明的催眠师而已。

/pic/14_EqibIadAEUmCKT3HVjHro7YxOosnKw.jpeg“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

-—–笔仙的第一个秘密——

回过头来看笔仙。笔仙最关键的秘密就是:笔仙附体就是一种催眠态。

我们先来看看玩笔仙游戏的人是怎么进入催眠态的。不同的人进入催眠状态的难易程度有差别,而容易进入催眠态的正是那些在清醒状态时就更容易受暗示的人(因为这些人系统2的防线本来就比较弱)。正式的催眠实验里,研究者会用一些技术来检验人的受暗示性。比如催眠师会给你两杯水,告诉你其中有一杯是加了一点点糖的,你比较一下,看能不能尝出来哪一杯更甜一点。有些受暗示性高的人经过反复品尝就真的觉得其中一杯更甜一些。但实际上,两杯水都是白开水而已,觉得其中一杯更甜,完全是自我暗示的结果。通常来说,女性在这个小测验里更容易上当,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5]。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总是女生才请得出笔仙,“阴气重”其实就是受暗示性高。

至于我之前关于要在阴气重的条件下才能请出笔仙来的描述,其实都是一种催眠导入,也就是暗示。描述得越神秘离奇,越吸引起对方的好奇心,对方越相信我的描述,这种导入的作用也就会越强。所谓“心诚则灵”,只不过就是你比“心不够诚”的人更愿意接受暗示而已。

接下来,“笔仙,笔仙,请出仙洞”这一句咒语,其实就是启动催眠态的信号。它的作用本质上与《惊天魔盗团》里的催眠师通过猛击观众让对方迅速进入催眠态相同。正是因为你预期说完这句咒语后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所以它才能起作用,这仍然是“心诚则灵”。

这些就是“阴气”的秘密。

-—–笔仙的第二个秘密——

一旦念毕咒语,握笔的两人就进入一种催眠态。真实的催眠态其实并不只是像某些关于心理咨询的电影里描述的那样闭着眼睛躺在沙发上说胡话。催眠态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在很多催眠态下,被催眠者的部分意识虽然被压制,但他们睁着眼睛、可以行走、可以说话(类似于喝醉酒)。

而笔仙这种催眠态,学术上叫“自动书写”。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自动书写”理解为大脑控制运动的脑区和大脑感受这种运动控制的脑区相互分离了。也就是说,虽然是你自己在控制着手的运动,但是你感知不到是自己在控制它,这是催眠中常见的心理分离现象的一种。对于某些受暗示性较强的人,这种状态甚至可以靠自己独自一人诱导出来(受暗示性较弱的人多花点时间也可以做到)。

例如,你可以试试找一条10~20厘米的线,线的下端挂一个重物,上端捏在手里。然后,命令自己的手不要动,用意念命令重物左右摆动。如果你是一个受暗示性较强的人,用不了多少时间,你就会看到重物随着你意识的命令摆动起来。让它停它就停,让它顺时针转、前后摇摆,它都会乖乖地听命于你,而你丝毫感觉不到是自己的手在动。这完全就是现实中的意念移物大法。

“自动书写”的极致运用是:有人甚至可以利用它来写小说。例如,美国作家艾米丽•哈钦斯就曾声称自己被马克•吐温的幽灵附体,后者拉着她的手创作出了《Jap Herron》这部小说。但事实上,作家只是用某种方法把自己催眠了,然后进入自动书写的状态完成了作品[6]。

在请笔仙时,可能是由于当两个人双手相触时手部运动的不确定性远远高于单人,因此就非常容易进入“自动书写”的状态。于是,你就感觉到笔仙附身在笔上,拉着你的手动了起来。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鬼上身”,自始至终只有你们两个人在动。

而游戏结束前那个让笔仙离开的咒语,则是一个解除催眠态的指令。如果两位握笔者的无意识都接受这一指令,那么笔一回到仙洞,他们立即就会感觉那股拖着手动的力量消失。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名握笔者产生了某些“笔仙会不会附在我身上不肯走啊?”之类的思绪,他的身体就很有可能会抗拒这个指令,继续留在催眠态。于是就出现了笔仙附体不肯离开的局面。召唤笔仙时越是有“请鬼容易送鬼难”的疑虑,这种局面就越有可能发生。当然,这也还是“心诚则灵”。如果笔仙赖着不肯走,你强行把手收回来就行了,完全不必担心鬼会因此缠着你。

-—–笔仙的第三个秘密——

完成鬼上身之后,你问笔仙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在催眠态中接收到的暗示和指令。笔仙给出的答案,其实都是握笔者的无意识操纵着笔做出的回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笔仙知道那些你过去的经历了。而且,人在催眠状态下的记忆会表现出某些与清醒状态下不同的特质,所以笔仙有时候甚至能回答出一些你以为自己已经忘了的经历。当然里面其实也包含了不少你自己的想象,未必都是事实。比如,你甚至可以问笔仙的性别,笔仙的出生年月日和它的身份,它也会像模像样地回答你,但这些其实都是你们两个人的想象在作怪。比如,我曾经请出过一个笔仙声称自己是清朝的太监,这可能是那段时间我《甄嬛传》看多了的反应。

/pic/15_sZSjbEt3KKMibv6l1SBOOb007J7pnA.jpeg

-—–笔仙的第四个秘密——

那为什么笔仙甚至能猜对你明天考试能不能过呢?这其实还是自我暗示的结果。例如,之所以会去问考试是不是能过,往往就意味着那门考试你是没有把握的,你所担心的正是过不了。无意识里的这种焦虑就反映在了笔仙给出的答案上。第二天参加考试时,如果你一直想着昨晚有个鬼说这门考试过不了,那十有八九就更加发挥失常了,考不过完全在情理之中。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当你无意识里预计某个结果会发生,而你自己又是预言的参与者时,你就不知不觉中推动着事件朝着预言进发,结果预言往往就会成真。

人的期望拥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往往可以做到扭曲事件的发展进程而使它向预言的结果靠近。科学家和医生早就发现医学里有一种“安慰剂效应”,只要病人相信吃下去的是药,那么即便吃的其实是完全没有疗效的面粉块,他们的病情也会好转。甚至只要病人住进医院里,看到自己身边围绕着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医治,他们的病情也会好转。显然,病人相信自己会好转的预期真的导致了病情的好转。这就是为什么在检验药物的疗效时,不能把一组吃过药的病人跟另一组没有吃药的病人作对比,因为即便吃过药的病人病情真的好转了,也未必是药真的有效,而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

那些气功大师也经常利用人们的期望来做表演。比如,有一些气功师可以发功把他面前好几米远的人隔空推倒,而那些被推倒的人声称他们的确是被一股力量推倒的。有科学家在征得气功师同意后,在被推者和气功师之间挂了一道不透明的帘子,让被推者看不到气功师的动作,然后再请气功师发功。结果十分有趣,被推者虽然还会倒地,但是他们倒的时机是随机的。有的被推者在气功师还没有发功时就自己倒下了,并声称是被推倒的。有的则是气功师推了半天仍然不倒。这充分说明“被推倒”其实只是人们受自己期望影响的结果,当他们看见气功师在发功时,他们预期自己会倒,结果就真的倒下了。而当他们看不见发功动作时,就只好瞎估计自己什么时候该倒下了[7]。

/pic/16_xDhJacwxS4PnqZYc9bKDXvXf9uedLQ.png隔空推人

总之,虽然笔仙乍看起来十分诡异,但实际上它无非就是催眠态下无意识显现并接管身体的结果。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让我们在意识基本清醒的状态下目睹无意识的神奇力量。在本书后续的篇章里,我们会继续领教无意识的强大。

至于请笔仙时最不可思议的一点——为什么笔仙有时候能回答出并没有握笔的第三者的问题,请容我卖个关子,我会在“Illusion”那章里给出解答。

[1] 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2004).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长春出版社.
[2] 弗洛伊德空有强悍的理论建构能力却不善于(或者是不屑于)收集实证证据,他的理论学说大多是建立在对精神疾病病例(很多是孤例)的观察之上。在现代实证科学的视角来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可靠的实证依据。
[3] 丹尼尔•卡尼曼.(2012). 思考,快与慢. 中信出版社.
[4] 奥蒙德•麦吉尔. (2010). 催眠术圣经.吉林文史出版社.
[5] Roger A. Pagea & Joseph P. Green. (2012). An Update on Age, Hypnotic Suggestibility, and
Gender: A Brief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49(4): 283-287.
[6] 理查德•怀斯曼.(2012). 怪诞心理学2:不可思议的心理操控(pp. 123). 湖南文艺出版社.
[7] Zoltan Dienes.(2005). How to catch a cricket ball.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5年4月21日讲座纪要.

文:疯狂钻石

时光 http://i.mtime.com/wzcjojo
豆瓣 http://www.douban.com/people/wzcjojo
微博 http://weibo.com/wzcjojo/

其他试读:

自序:这不是弗洛伊德的错
(网页版试读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361861076/)

第一章:Adam 亚当与夏娃的战争
(网页版试读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364006362/)

第二章:Belle “高富帅”与“白富美”
(网页版试读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364037800/)

(第一、二章pdf版试读链接:百度网盘http://pan.baidu.com/s/1dDkrQ4h)

第三章:Consciousness 意识的神奇力量
(网页版试读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373856125/ pdf版试读链接:百度网盘http://pan.baidu.com/s/1pJobMpd)

-—————————————————————

各大网店已全面到货。敬请关注^_^

-—————————————————————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你会从这本书里读到——

··“非诚勿扰”的秘密:为什么女选“高富帅”、男选“白富美”?男欢女爱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进化密码?
··如何科学地解释神秘的“笔仙”?
··为什么咸粽国的人会觉得甜粽“恶心”?“恶心”与人类的生存本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
··永生不死有可能吗?
··见鬼、灵魂出窍和灵性体验是超自然的吗?
··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圣经密码》、《推背图》这类预言书?
··为什么真正公平的复仇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以“虐心”还“虐心”?
··如何利用“巫术思维”来追求男神/女神?
··思维如何被感受劫持?
··人有自由意志吗?
··拖延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为什么“正能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为什么对“负能量”更敏感才是人的天性?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pic/17_9A8ZhHib9XeddPtLjic5z4eNUKqVLA.png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