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科普类的英文书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djsE6M72Euf7pINsfSHj4Zia2sVJQT8lIqRVZubEmMbd1cRX3ZicZFeheBljSGgPdcDzu7zX9k5Omw/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编者加了一个qq英文有声书的qq群,群号是370636494,该群的群主是一位读书很多的人,在群里,群主分享了不少他(或者她)读到的好书,这里小编选出几本科普类的书籍,做做搬运工,推荐给大家。
1,《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有中译本,翻印的很好,有英语语音版,英文书名Triumph of the City: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作者: Edward Glaeser
有点小小的激动,终于写到了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啦。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用铅笔写字勾画,看见好的段落,还要折角备查,当读完的时候,发现每过几页,都要折页。
这本书确实是读书人的盛宴。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赞扬城市生活的美好。确实,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了,如果没有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准不可能达到目前的水准。
先简单介绍下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者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作者罗列了城市的好处:
在城市聚集的影响下,聪明的人互相触碰;
专业化使得人类更有生产效率;
城市的居民对地球更友好,因为比起那些没有汽车就没法出行的偏远的地区人来说,城市居住者可以依靠走路,公共汽车或者火车。
接下来,作者列举了失败的城市以及原因。底特律本来在19世纪是个有活力的城市,到了20世纪,只剩下3大汽车公司和几十万员工。底特律还具有深深的“大厦情节”edifice complex。这不正是中国城市的写照吗?到处是崭新的办公大楼,成片成片的居民楼,还有体育馆,各类公交站,放佛这些可以阻止一个城市的衰落。
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而不是建造大片大片的空房子。
作者的3个观点可能引发争议
第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作者认为城市中的贫困也有吸引人的地方。至少城市中的贫民区能得到干净的水源。
第二是建筑的高度。
他认为高楼和低楼都有可爱之处,高楼的优点是便于利用空间,降低房屋的价格。
第三是关于城市的扩张。
住的分散看似更加环保,其实不然。
其原因为drive too much and walk too little。作者的观点是 China and India choose density over sprawl and public transit over the car.
书中的许多描写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他讲到了贫困的悖论。比如说,一个城市为贫民提供义务教育,以消除教育的不公正,可是其他地区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赶来这座城市,那么岂不是这个城市的贫民聚集的越来越多,贫困程度越来越高?
本书确实让人开阔视野,让人深思。
2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已有中译本,也有英语语音版,英文书名: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
这本书不仅内容好,装帧也非常不错。中信这2年来,书做的越来越好了,纸张是淡黄色的,晚上在灯光下不反光。中文字体非常大,适合近视眼的读者。
书从史前时代写起,一直写到现代,书里面的许多情节和史事我也很熟悉,为什么非要推荐这一本呢,因为这本书里面经常使用寥寥数语,就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非常清楚。
比如苏格兰寡妇寿险基金的建立,我觉得作者比以前的一本书《货币的崛起》(佛格森写的,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写的简明扼要,但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在写史前人类文明,作者把人类从采集业社会如何转变为农耕社会的过程表达的非常清晰,并符合逻辑。从总体讲采集者比农耕者更健康,更长寿,但为什么人类社会还是会在一万年前进入农耕社会呢?作者认为是小麦的驯化、人口的增长等多种因素彼此促进的结果。
以前我们学校人类历史时,书本上讲(其实也就是马克思的观点),工具、火是人类历史进化的标志,但作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作者把语言(也就是沟通)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在讲述自由和平等这一主题时,作者认为平等和自由是冲突的。例如美国民主党人喜欢平等,哪怕通过增税也在所不惜。而这必然会违反民众支配收入的自由。而共和党人更喜欢人人享有更大的自由。
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以下这段内容也非常精彩:英国迫害了印度人,但印度本来就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王国,英国来了,才带来了印度的统一,而且带来了法制、行政框架和铁路系统。
在谈到中国为什么落后西方这个老话题时,作者就一句话,让我折服了,虽然中国可以不缺乏蒸汽机技术(当时购买一点问题也没有,熟悉晚清史的朋友一定清楚这一点),但中国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是西方社会几百年才形成及成熟的。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感觉很震惊的一点。关于物种驯化。猪、牛、羊、鸡被人类驯化了,他们从物种角度讲非常成功,世界上的猪有1亿头,鸡有20亿只,可是从个体上讲,他们生活得非常痛苦。
一头猪,天生具有好奇心,但为了让猪驯服,不惜削去猪鼻子,让猪再探索中感到疼痛。
牛不是一年四季产奶的,可是为了让母牛产奶,人类不惜不听让母牛不停怀孕,并残忍地夺走小牛。母牛和小牛之间的痛苦可想而知。
养鸡场里所有的小鸡中的公鸡和有缺陷的小鸡都被压碎消灭,而母鸡们被关闭在狭窄的小格子里,头都无法抬起,它们被不停喂食、抗生素和各种药品。它们天生好动,喜欢来回行走。可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这些都被牺牲了。
3
《倒计时:对地球未来的终极期待》,有中译本,英文书名:Countdown:Our Last, Best Hope for a Future on Earth?作者: Alan Weisman
weisman以前写过一本《没有我们的世界》,我很喜欢,讲述的是人类灭绝后,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后来甚至被排成纪录片,风靡一时。看到weisman写的新书,我第一时间买来阅读。
读了就放不下,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本书描写的是全球人口爆炸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上每过4天,人口就增长100万,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多,地球也只有这么大,那么如何应对人口爆炸对地球压力。
本书里面的很多细节让人震惊、愤怒和无奈。比如以色列的某个群体认为人口数量是生存的基础,他们就拼命生孩子,每个家庭达到8个人,其结果呢?他们是以色列最贫穷的群体,三分之一人生活水平和生活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一样贫穷。在读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以色列人挺富裕的,原来不是这样子。
书不仅讲述了人口快速增长对国家造成的负担,也讲了人口紧缩的负面影响,比如日本和欧洲,人口出生率不到1%,而维持人口代际平衡需要达到2%。
通过本书,让我确立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家庭生2个孩子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从可读性和内容深度来讲,本书确实值得大家读一读。
4
《海洋深处》,英文书名: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作者: Nathaniel Philbrick
本书写的是美国东海岸上有一个以捕捞鲸鱼发家致富的小镇,故事发生在1819年,一艘叫Essex的船出海捕捞抹香鲸。他们遇到了一头冷静聪明且报复性极强的鲸鱼,船被鲸鱼撞沉,船上21人,只有8人生还。当被人救起时,有一名船员正在吮吸一截人骨的骨髓。
在当时,鲸鱼的最大用途是制造照明用的灯油,鲸鱼的脂肪被切成一小块,放在船上的铁炉内加热,炼成的油脂被放入木桶内。而煤油为全球的每个房间提供照明还需要50年。
大船沉没后,21人被分到3艘小船上,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口渴和饥饿,他们在失事途中来到太平洋的一个无人小岛,将上面的食物搜刮一空,一个船员甚至放火燃烧岛上的枯草,导致2百年后的今天,小岛仍然没有恢复生机。
没有吃的,他们开始吃同伴的尸体,当尸体也被吃完的时候,他们还是抓阄,被抓到的人被杀死,然后他们吃他的肉。一个人能提供60斤肉,但因为极度消瘦,那个被吃掉的人只提供了30斤肉。人身上最受欢迎的部位是骨髓,当一个船员被救起来的时候,他怀里还有几截人的手指,他死死不肯放开,还在吮吸人指中的骨髓。
这本书不厚,才200页,比小说《白鲸》可读性要高很多。《白鲸》写的也是这件事,不过以小说的形式反映,另《白鲸》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宗教的对白和描述,对中国读者很不友好,我就不推荐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一本赫赫有名的书,叫做《洞穴奇案》,讲的是几个人被关在洞里面,因为没有吃的,所以,只能抓阄杀活人吃,对这种做法,判案的法官写了7个判词,我是没有读完,因为可读性不高。
5,《世界历史上的食物》,英文书名,food in world history,作者:jeffrey pilcher.
我对食物史一直很感兴趣,我觉得食物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这本书是对食物历史的一个概述,对这个专题感兴趣的人值得一读,而且本书很薄,才107页,翻印的还可以吧,不算拗口。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作者不仅在介绍,也在评述、归纳和总结。
比如对作者绿色革命的可持续性的观点,我觉得写得很好。所谓绿色革命是从1970年开始,理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及滴灌等手段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解决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人口大爆炸所带来的粮食问题。插一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年,邓小平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引进外国技术,在全国建立7加化肥厂,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作者认为绿色革命耗尽了地下水,集约型耕种导致土壤盐分增加,随着时间的流逝,昆虫对杀虫剂产生了免疫力。所以绿色革命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书中的许多观点我都很喜欢,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比如爱尔兰土豆危机中英国的放任自流的政策导致死亡人数大幅增加,番薯(也就是红薯、山芋)对清朝人口增长起了重大作用。以及土豆、玉米的传播。其中有一章叫做哥伦布物种大交换,写的尤其好。
本书还涉及了香料、甘蔗、咖啡、烟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简单评述,写的很到位。
如果实在没时间读,请大家读一读本书的前言,也就几页,作者所有的观点都在这里了,但是大量有趣的事实散落在本书的各个章节。
6
《废物星球:从中国到世界的天价垃圾之旅》,有中译本,无英语语音版,英语书名:Junkyard Planet:Travels in the Billion-Dollar Trash Trade,作者: Adam Minter 。
花5个小时通读一本书,了解一个陌生的行业,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对于垃圾这个话题,估计感兴趣的人不多。垃圾在100年前并不是什么问题,没有塑料,一切垃圾都会归于自然,我们的剩菜剩饭很容易腐烂,化做肥料。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记者,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2大垃圾行业杂志的撰稿人,他花了十几年世界深入世界各地报道关于垃圾处理的问题,所以本书在可读性和深刻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本书描述的是关于垃圾的全球化处理问题。比如说垃圾回收的好处,我们开采一吨铜矿,需要处理100吨矿石,所花费的能源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通过焚烧铜质电线所带来的危害。
中国在高速发展,对有色金属的极度饥渴,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垃圾处理国。进口洋垃圾,主要包括能提取铜的电线、电动机、废旧汽车、废纸,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很多观点,如果不读本书是不知道的。按照市场规律,如果按照人工成本和价格,苏丹的成本远远低于中国,按道理,苏丹在进口垃圾上更有优势,其实不然,原因有2个:一是运费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进口的4倍,必然导致有大量的空集装箱要运回中国,这些集装箱能装什么呢?只能装垃圾,所以航运公司会给运费打折,比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一个集装箱是160美元,而返程只要40美元。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有大量的垃圾拆解工厂和作坊,而苏丹没有。
书中还讲了关于汽车拆解的历史。美国从1930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废弃了几千万辆汽车,污染了环境,但没法处理,直到有人制造出一种大型汽车分解机器,目前在全美只有500台,可以把汽车迅速拆解。中国2014年全国的汽车销量是1800万台,一台汽车平均寿命达到10年,未来中国的汽车拆解市场也非常大。2013年,作者采访到了一位中国企业家,他们按照美国的产品偷偷仿制来了一台拆解机,但可用性上并不好。
如果谁有兴趣从事垃圾处理行业,你们可以读一读本书。
7
《好奇年代》,中译本已经出来了,英文名称 the age of wonder:How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Discovered the Beauty and Terror of Science,作者: Richard Holmes
2010年经济学人杂志年度十大科普图书。
17世纪,牛顿,胡克,洛克等伟大的科学家是那个时代的巨星,而作者holmes讲述的是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即从1768年库克船长环球航行到1831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出海考察的那段时间的几个科学家的故事。
我买的是vintage的版本,vintage的书一般不能买,他们的书用的是很轻的再生纸,而且一般书的宽度只有20cm,常买原版书的人都知道,凡是书的宽度只有20cm,那么书的字体一般都很小很小,不适合非母语读者阅读。而这本书的宽度达到23cm,字体大且美观大方,里面的插图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书里面讲了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 Joseph Banks 英国绅士搭乘库克船长的船到太平洋 Tahiti岛上去考察,收集了当地人的不少资料,类似于是现在人类学家做的事情。从插图上看banks真的特别帅气,你们有人看过著名的英剧《南方与北方》吗?里面的男主角和banks长得差不多。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非要看看月球长得什么样的德国音乐家William Herschel,他建造了人类第一个大型望远镜,他也是第一个用望远镜发现Uranus 天王星 的人。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法国和英国科学家竞赛制造气球的故事,后来人们设立一笔奖金,奖励给第一个乘坐气球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人。打个比方,那时候气球的制造就好比现在美国的Musk制造的可循环使用的航天飞机。里面有一段描写,乘坐气球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事情,人们甚至购买门票,以一睹气球的风采。
推荐理由,作为一本入门的科普图书,讲述的内容有趣生动,而且有中译本,英文原版书中亚上才70多,无论收藏还是阅读,都值得购买,本书还有英语语音版。
8
《最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英文书名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作者Atul Gawande。
很早就想谈谈死亡。我最早接触死亡,就是读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一篇文章,特意把我喜欢的段落抄录如下:Lesson 11 How to grow old ( 如何安度晚年),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it – so at least it seems to me – is to make your interests gradually wider and more impersonal, until bit by bit the walls of the ego recede, and your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merged in the universal life. (克服怕死的最好办法 – 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 就是逐渐使自己的兴趣更加广泛,逐渐摆脱个人狭小的圈子,直到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倒塌下来,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和整个宇宙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年少时我们害怕死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亲朋好友的死亡。成熟的人,面对死亡,坦然相对,只是我每一次都难以释怀。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就是描述个人和社会如何应对死亡。作者是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得了前列腺癌的美国公务员,无论医生做什么,他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曾经历过他母亲临死前插满管子的情形,并表示,他绝对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可事到临头,他希望医生采取一切措施挽救他。最让我动容的就是以下这句话:他想做手术是因为他真正想要的东西:排便节制能力、体力,以及过去的生活方式。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