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式的知识是无用的吗?应该如何看待?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cCDZhYnvlCWfiaE4A75l4txx6pCXVEu3yZpS9LNUibvN2RENxiclTP5iaUHNzTTR8ibPkK2p5ouiaqGn9w/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混沌巡洋舰自三月成立到现在, 一群来自各领域的高手为了跨界讨论的爱好聚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精彩的讨论。可是这些讨论大多是碎片化的交流与学习。你看过的绝大多数的微信帖子也都是碎片化,尤其是那些标记着深度长文的帖子,更是这样的。碎片式的知识是无用的吗?应该如何看待? 下面带来 知乎 曾加 的回答(公众号 PlusZeng)
碎片式的知识当然有用。不仅有用,获取也快,效用还不低——
- 碎片式的新闻类知识是微波炉,它能让一个陌生饭桌热热闹闹不冷场;
- 碎片式的技巧类知识是扩音器,它能让你吸引大家的注意让别人铭记;
- 碎片式的科学类知识是准入证,它能让你迅速和另一个行业的人靠近;
- 碎片式的八卦类知识是粘合剂,它能迅速让大家达成共识并增进友谊;
…………
总而言之,用 “碎片式知识” 来 “破冰” 或用其作为 “谈资”,是非常合适的。
然而,碎片式知识的局限性在于,它终究只能在知识的表层上闪耀,而无法支撑深入的探索。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碎片式知识呢?因为效用高,并且直接和生活联系。
为什么太多的碎片式知识不好呢?请看下图(仅是示意图,并不严谨):
如果我们采用系统化的学习——
- 在最初给我们一个基本体系概念,虽然没有碎片化知识那么高效(实用性不强),但效率也不算太低;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整个体系各个分支中中添加基本的知识点,进入一个枯燥的积累阶段,效率稍稍降低——这段时间最难熬,却也十分必要;
- 到了一定的积累量后,体系形成,我们突然找到了知识和知识之间联系,俗称“开窍了”,学习效率反而提升;
- 但知识积累最终也会遇到瓶颈,到了后期,获取的效率还是会缓慢下降……
但如果我们采用碎片式学习——
- 在初期往往让人不明觉厉,兴致盎然,看起来特别有收获;
(比如,刚上知乎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开启了新的世界,为此兴奋不已)
- 时间长了以后,尽管获取它的成本依然不高,但由于没有知识体系的支撑,随着新鲜感的褪去,效益会迅速的衰减;
(当兴奋劲过去以后,我们发现知乎上的回答似曾相识,偶有收获,但效率不太高了)
- 更长的时间过后,没有体系的劣势更加明显,我们所遇到的碎片知识大都看起来差不多了,零碎的知识形态堵死了我们触类旁通的脚步,最终让我们停滞不前。
(当我们刷了很长很长时间知乎,会觉得什么回答都仿佛在哪儿看到过似的,最终觉得了无生趣)
最后结果:
系统学习的人逐渐变成了领域大牛,而碎片式学习的人到了一定的水准后便停滞不前。
这便是“碎片式知识” (从长期角度看)的无用性。
所以说,求知贵在系统化的全面训练,多读经典,长期会胜过只读快餐式的帖子和总结的。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
长按该图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一键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