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游戏化,与spirituality的关系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cfQaPqnTkEljD3DwfGachtK65B5M9pMHl7G4hKfLfzKC2IGsVDtcwRCXkicyj4CsnrpnV7d2oJNic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本帖是我最近对心流,游戏化,spirituality关系的感悟,以及如何把生活工作里的大量琐事和责任全盘心流化游戏化的讨论。由于原文中有所引用,故将部分引用的帖子也复制上了。
首先,一些背景介绍。
关于心流(flow),可参看维基百科心流词条: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 (flow)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与我之前的帖子 “从学习区到心流”:
从学习区到心流 开始
心理学中,根据能力和挑战的关系,人学习时心理状态被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能力大于挑战),学习区(能力和挑战平衡),焦虑区(能力小于挑战)。
关于学习区,更多可参见同人于野的这篇‘怎样练习一万小时’: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总的来说,一般的情况下,处于学习区时需要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这时有自我存在。意志力对应着自我。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意识状态可简单划分为集中(有序), 散乱, 昏沉三种状态。其中, 集中(有序)又可以分为两种: 通常意义上说的’集中注意力', 与’心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_(psychology))。一般意义的集中注意力我们都有体会, 就是一般的工作, 学习, 做事时的内心状态 (包括处于‘学习区’时的状态)。这时, 我们一般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目标, 在目标驱使下, 我们刻意主动集中精力, 抵御外界干扰和内心的杂念, 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 我们会感到很大满足, 同时感到意志力和能量(心理能量, 同时也对应着生物能量)被大量消耗, 需要放松娱乐(或者说’兴趣')来缓和张力(即恢复意志力), 通过食物和睡眠来恢复能量 (当然, 食物和睡眠也能恢复意志力, 参见文末的注释), 然后整装待发, 向下一个目标和任务前进。然而, 对于一部分人, 比如一些几天几夜不下工作台的艺术家(如米开朗琪罗), 一些长时间工作的科学家(如可连续思考几个小时的爱因斯坦), 一些运动员,他们在’工作’时, 是处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心模式: 这时不仅能力和挑战平衡的如此完美, 更重要的是每个目标都在当下达成, 在每个当下时间感都不再存在, 自我和外物间的心理距离彻底消失, 自我感暂时彻底消融(即'无我‘状态)。这种内心模式下, 虽然也有能量的大量消耗(在心流模式结束后, 仍然会感到身体疲惫), 但却因为处于’无我’意识状态, 从而没有意志力消耗, 甚至反而可能会有意志力的补充。
那么,如何从学习区(或者更一般集中精力做事状态)进阶到心流状态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节省意志力的消耗:比如习惯化以减少意志力消耗,与‘兴趣’挂钩减少意志力消耗。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增加意志力总量。但这些方法都无法让人进入‘心流’状态。
这里,我提出一个从学习区到心流转变的机制的猜想。
意志力不光有总量,还有质的区别。同样量的意志力,相当于同样大的力,用来硬提一块大石头(做功, 能量),和巧用滑轮提石头,其“质”就不一样。
生活的修行,修心,自我提升的一大目的就是优化自己的思维和心智结构,相当于引入滑轮,这样以后面对同样难度的困难和挑战,用更少的意志力就能解决。
举个例子,从学习一个科目的体验来看,刚入门总是难的,需要大量耗费意志力,或者说苦学苦练。后来慢慢总结经验改善学习方法后,就能渐渐“巧学”,四两拨千斤,意志力就相应减少了消耗。
所以我们除了用意志力去直接做事,还可以分一部分意志力来优化心智结构。这样优化到一定程度后就能用很少意志力克服很大的挑战了。
我猜想心流很可能就是在这种不断优化(用佛家的话说,就是‘渐悟’)的基础上自发地突然地形成的一种‘超优化’的心智结构。其本质可能是内心世界里由于某种机制自组织形成的有序耗散结构(也许以后脑物理学,特别是对大脑临界态,如知乎傅渥成的帖子:
图灵的错误和通往「临界」的适应性 【新书节选之一】
傅渥成 · 1 个月前
与自我意识开启/关闭相变的研究,如http://physicsworld.com/cws/article/news/2015/sep/07/do-general-anaesthetics-trigger-a-phase-transition-in-the-brain 的进展对此会对其脑物理机制给出更深入的解释)。正因为是自组织自发形成,它不需要‘自我’这个内心世界的中心调控者来构建和维持这种有序结构,所以不需要意志力。
用道家的话说,这就是‘无为之为’。
而在长期‘渐悟’后,这种‘超优化’心智结构的突然出现(或者说,相变),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一种‘顿悟’。
所以心流应该不是能主动刻意进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优化心智结构,到一定阶段心流就自发发生了。
从学习区到心流 结束
注: 有研究表明葡萄糖补充量和意志力强弱有关(可参见同人于野的相关帖子)。
关于意志力, 能量, 和心流的关系, 我的看法是:意志力消耗伴随能量消耗,心流不消耗意志力,心流消耗能量, 也就是心流绕过意志力直接消耗能量。
对于我们来说, 能量不是问题, 可以通过食物和睡眠来恢复,意志力才是问题,因为意志力是很有限的。研究发现,对于一般的双职工家庭, 如果夫妻都高强度上班,回家后反而更容易吵架(参见同人于野的相关帖子),就是因为上班把意志力耗尽了,回家后没有多余的意志力来关注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所以开发自己的心流,扩展心流状态的覆盖面,减少意志力消耗,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游戏化(gamification),维基百科词条:所谓游戏化,指的就是利用从视频游戏中借鉴的科技手段来吸引顾客。把在游戏中机械的娱乐应用在非游戏应用当中,特别是在对消费者具有导向作用的网站中,促使人们接受并激励他们使用这些应用,同时争取激励使用者沉浸于与此应用相关的行为当中。,以及Jake大大之前帖子:互联网的动力引擎:http://www.swarma.org/swarma/detail.php?id=18701,里面提到了不少“游戏化”的内容。
关于spirituality,我主要讨论non-religious spirituality (or secular spirituality,rational spirituality),可参考维基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ular_spirituality。关于如何把spirituality从religion的各种教条和乱力怪神里拉出来,建立在实证基础上,和理性与科学兼容,可参见Sam Harris于2014年出版的书Waking up:a guide to spirituality without religion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451636016?keywords=waking%20up&qid=1445265313&ref_=sr_1_1&sr=8-1)。
正文:
关于如何把工作和生活里大量琐碎无趣的任务和责任全盘游戏化和心流化,我认为在现有游戏和软件技术下是无解的。当然随着科技进步,游戏化的覆盖会越来越广,但本质上还是不可能全覆盖,因为生活实在有太多可能性。对于靠事先编写游戏软件这样“外力”的游戏化(比如Jake大大那文里提到的一些让人愉快地做家务的游戏),我觉得只能是当作辅助和用“有之则幸”的心态来面对。
既然全靠外力(即:手中之游戏机)不行,那么内在游戏化(即:心中之游戏机)呢?
我觉得如果要坚持游戏化和心流的严格定义,比如控制难度,及时反馈,保持自由性和新鲜惊奇感等,在现实工作琐事和生活琐事中还是无法全盘实现的。靠自己去调节难度(如契克森米哈里的心流之书 “幸福的真意”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422625/里说的流水线工人自己把单调的工作心流化的例子)和用一些手段(如分散式学习工作)欺骗头脑产生一定程度的自由感惊奇感等技巧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这些技巧方法可以用,但本质上还是无法对生活工作全覆盖。生活中的任务和责任不自由,无论再怎么用头脑去想也很难彻底骗到自己这是自由的。
我觉得要对生活用“心流”和“游戏化”全覆盖就必须要超越狭义的游戏化和心流,到更广义的游戏与心流 – spirituality,如生活禅,正念mindfuln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乃至最本底意义上的spirituality(见我之前的帖子"自我与无我:
自我与无我 开始
按道理,这里不应该发这种和科学离题比较远的帖子。但鉴于GEB中论述过禅中的层次的概念,这帖子里既然多次出现了跳出‘层次’跳出‘系统’的概念,那我觉得还是可以发发吧。这种帖子在其他地方也不好发。
这贴是我最近的一些个人体悟,来自微信状态,都是片段式的,按照微信状态发布的时间顺序罗列,相当于最近几天个人认识的变化轨迹吧~
~ 最近经过阵痛才深刻地领悟到,实证,具体,可操作性,事实,这些不仅是科学的根基与生活的根基,更是避免自我膨胀的最有效操作性最强的方法。而自我膨胀,执着自我,是一切痛苦和困扰的根源。脱离或者想超越实证和踏实来修行spirituality,追求思想与创造力,不仅是空中楼阁,而且本质上就让修行欠缺了一大块重要部分。
~ 最近的阵痛让我切实悟通了一个自己自以为很早就明白的道理:那种有时不知何故的焦躁,不安,那种本底意义上的无所事事的无聊,与当外部境遇变动积累的负面因素总爆发, 平衡打破时感到痛苦, 纠结, 困惑, 迷茫是一体两面,都来自自我与宇宙的割裂。而自我的孤立乃至膨胀不是一两件事导致的,生活中所有元素均有贡献:不自觉的自傲自满,有点能耐就不自觉地沾沾自喜,对噪音烦躁讨厌,看似充实的自我“提升”。。。而当自我重新融入整个存在彻底消融割裂的自我后,这些元素都会深刻地逆转:噪音不再心烦,自我提升不再是对自我的强化而是游戏,能力能耐成为了真理实现它自身的方式而不是自我自傲的手段。。。这时无论做什么,都是自我消融的体现,都有最深的内在动机,无须刻意去修行刻意去追求什么。
~ 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静谧,那么的和谐。路边的野花绿叶是那么的自在,楼管大妈是那么的认真负责,来来往往的行人是那么的可爱,实验室办公桌上堆放的草纸是那么的雅致,昨天抓狂的公式推导也变得如此温顺。原来,自我的迷雾真的妨碍了我们融入这个原本如此美丽的世界。。。原来,世界真的本来就没有痛苦纠结,没有困惑迷茫,它只是自在地,如是地存在着,它的自在本身就是美的根源。对这自在的世界不安与纠结的,是人。
~ 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拥有什么,追求什么,鞭策什么,原来,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夕阳的绝美,树木的葱绿挺拔,科学的精妙震撼,身心的愉快幸福,这些,原来这些美好感受,深刻的体验,真的不需要去寻求。当自我消融入整个存在后,所有的东西,一切的一切,内在的,外在的,美丽的,平凡的,震撼的,无趣的,都是那么自在,自由,和美,比之前望向无尽星空时的那种震撼还要深刻无数倍,而且不需要观察和追求任何特定的客体就能得到,它真的是本自具足的。
~ 冥想(包括狭义的观呼吸观念头,和广义的‘做事冥想’,‘生活禅’,‘工作禅’,‘技艺禅’,‘技近乎道’)只是初期的手段,到后来需要放下冥想,放下放下冥想,乃至把这个放下也放下,乃至无穷,无法用有限的语言和操作描述这种体会,唯一接近的描述也许就是‘跳出系统’‘跳出层次’的概念了,但一旦陷入‘跳出系统’时,自己又落入更大的‘跳出系统’这个‘系统’里了,所以依旧不是准确的描述。我之前一个错误就是把冥想,放下冥想,放下放下到无穷,乃至跳出层次,当作一件事,一个方法了,虽然在道理上明白要超越方法放下执着跳出层次,也自以为已经放下了,跳出层次了,但却一直不自觉的陷入了更隐秘的自我牢笼中,把放下和跳出当作自我的一部分,直到最近一些事情阵痛发生把这个牢笼震出水面,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没有划破自我的迷雾。
~ 以前,我喜欢思考联系,想像目标,总结道理,发表见解, 剖析万象,网络的,生活的,心灵的,圈内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仿佛有看法,有想法,有指向未来的或者更深的目标时才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我才像在活着。现在终于明白了,对于世界,对于内心,静静地看着它们就好,就像河流的水,让它只是自在地流,不仅干预没有必要,评论乃至思考也多是一种做作多余。河水遇到石头阻碍,自然会激起浪花,万事之流遇到不畅,自然会激起思维和想法,这时的思考才是自然的思考,这样的自我才是自在的自我。自我在最深的地方本就不需要一个指向一个目标来构筑来维持,它可以很自然地被世界的流所激起,完成作用后又悄然隐入世界的流中。
~ 高峰体验,追求真理,Eureka时刻,落日的天空,天地大美,灵魂音乐,身心的极乐,这些美好的东西,虽然是自我超越自身,窥见无限的方式方法,但只要还是方法,就必然是暂时的,必然在高峰过后又回到自我的封闭牢笼中。那种紧致感,与无限时空的对抗带来的本底意义上的压迫感,孤立感,焦虑感,在高峰过后又会复原。只有当有限自我与无限存在的割裂彻底消融后,本底的孤立感无聊感才会彻底消散。这时自我只保留纯粹的功能作为好用的工具在世间运作。这时,高峰体验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这时已经站在无限之中,并不需要通过什么特定的方法特定的窗口去“窥见”无限。这时,所有事情,一切东西,都是高峰体验。源自对立和比较的“高”,已经失去意义。
~ 最大的疯狂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疯狂,最膨胀的自我是以为自己已经无我。
~ ‘开悟’和‘无我’这样的词汇无法表达那种根本性的意识状态的转变。那种转变发生后,时间,物我,一切的比较和区别,都已消失 (虽然在日后的生活中还需要用到这些概念,但也只是好用的工具而已,不会造成那种根本性的割裂,孤独,和焦虑)。所以,不存在‘我已经开悟’ ‘我无我了’这种说法。‘已经’意味着还存在时间,但那种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后,时间成了没有意义的概念。‘开悟’意味着还存在‘开悟’和‘没悟’的状态区分和转化,而在那种根本性的存在状态下,状态的区分也没有了意义。‘无我’意味着还存在物我区别,同样,在那种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后,‘我’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当然‘无我’也就就没有了意义。当然,即使‘根本性的状态转变’这个词也无法正确描述‘它’,因为‘转变’依旧意味着时间,而‘状态’依旧意味着区分,不过,在‘开悟’‘无我’这两个词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太多意义的累赘的情况下,用‘转变’这个中性词也许更好,不会给人带来一种‘开悟’‘无我’成‘不凡之人’的自我膨胀的幻觉。
那种‘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后,一切语言和描述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说‘我开悟了’,‘我还没开悟’,说即开悟又没开悟,说不存在开悟/没开悟的区别。。。乃至无穷。。。都是没有意义的说法。。。乃至说‘这些是没有意义的说法’也是‘没有意义的说法’。。。没有语言能够描述‘它’,甚至‘没有语言能描述它’这种‘描述’也无法‘描述’‘它’。。。也许只能闭口不言,不去‘描述’,但‘不去描述’这个行为也无法正确地反映‘它’。。。乃至无穷。。。但‘无穷’也无法刻画‘它’。。。
~ 用一个比喻来描绘下那种转变(当然,就像上段说的,一切的语言和描述都已失效,所以本质上是无法比喻的,执着这种比喻又会带来新的自我。但依旧还是可以粗糙的比喻下)。
这样的转变发生前:想像一个平原上的小木屋,你待在小屋里,外面风和日丽时,你可以自在的坐在屋里,透过窗户欣赏外面的风景,而当外面暴风雪狂风肆掠时,小屋发出嘎叽嘎叽的声响,你会很担忧。这种担忧和焦虑,是本底和根本意义上的,因为你无处可逃, 只有小屋一个立脚之地,如果小屋被毁,你就只能在暴风雪中丧命。你被紧限在狭窄的小木屋里,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各种手段去加固你的小木屋,比如拿钉子和木板去加固屋顶和窗户。
这个比喻中,小木屋就是你的‘自我’,风和日丽则是外在境遇是顺境,生活中各个元素平衡的不错,显得和谐,而暴风雪则比喻境遇的突变,平衡的突然打破,痛苦迷茫的突然来临。用木板加固小木屋则比喻应对逆境,你用各种手段(比如发泄,听歌,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跑步放松,专注工作,冥想打坐)重新找到了平衡。
这些平衡手段是非常必要地,也是有效地,生活很快会复原,甚至更好。然而,在本底意义上,你还是被局限在小木屋中。那种根本意义上的焦虑和割裂依旧没有消除。下次暴风雪来临,你依旧会再次体会到那种根本焦虑,然后当平衡重新达成后焦虑才会消失。
而这样的转变发生后:某一天,你不知何故,突然发现,小木屋地上竟然有个暗门,你走进暗门,发现小木屋地下竟然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地下城!
这时,你的小木屋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你现在可以同时站在两个立足点上!并且,因为地下城的存在,你原来的那种根本意义上的封闭和焦虑彻底消失了。现在,外面风和日丽时,你可以爬到小木屋中欣赏风景;外面暴风雪时,你依旧可以拿着木板去加固小屋,只是,这时你心里的最深处是放松的(在这个比喻中,这里的放松可以理解成紧张的对立面,因为毕竟还是比喻,这样好理解些;但在比喻之外,这个比喻指向的那个东西里,这里的放松不是紧张的对立面,而是来自背景与本底的性质,是不属于二分世界的)!因为在本底意义上,你真的不担心小木屋被毁了。就算真被毁,你完全可以退回地下城,以后有机会再建一个小木屋。
这就是这样的转变的大概样子。
~ 最近几天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改变就是原来的那种必须要通过兴趣才能放松才能恢复精力才能快乐的内在需求彻底消融了。之前虽然也实证到了通过兴趣自然带动意义价值这一层(比如通过看美剧自然提高英语,对科学强烈的兴趣自然带动工作),但还是在兴趣上执着了,仿佛没有兴趣活着就没有了意义。现在看来,这种对兴趣的执着,或者说必需,还是在滋生供养着自我,虽然很隐蔽,让我之前误以为站在兴趣层就无我了。当自我融入背景后,兴趣不再是必需,因为这时做任何事情都自发地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幸福感,而兴趣只是在这个已经很大的满足感上添砖加瓦一小段而已。这时,“做该做的事”这句话才真正体现出它的涵义。因为已经不需要兴趣来驱动,那么做事和行为就又可以回到最早的那种意义目标价值驱动了。当然,这时的意义驱动已经和原来自我还在时的意义驱动完全不同了,完全不会加固自我,这种感觉有点像游戏玩通关后又回到起点,但游戏参数已经改变,二周目已经是新的旅途了。
~ 兴趣是介于自我和无限之间的过渡,是自我窥见无限从而暂时超越自身的窗口。自我彻底消融前,因为这是唯一接触无限的途径,所以很容易执着这些窗口。当自我彻底融入本底背景后,其实这些窗口也就没有执着的必要了,不过当然可以保留下来欣赏用。
~ 鞭策或者要求自己一定要在前十学校拿到教职,和放松要求,只要前百就好,虽然带来的焦虑感不同,前者因为概率极小而极度焦虑,后者机会更多因而相对放松,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拿目标和要求来紧束自我。这样的自我束的越紧,与宇宙和无限的割裂就越深, 对抗就越强,本底的孤独感,焦虑感, 异化感就越强烈,生活各元素的平衡就越难建立,快乐也就越少。但如果不要求自己,适当束缚,自己不会堕落天天去娱乐乃至最后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么?从兴趣的角度看,站在兴趣层中自然带动意义层(工作,做事),这个问题就能解决。而站在无限之中来看,这样的担忧与焦虑其实也是一种束缚,从而也是自我的体现。当一切对比区分皆已消融,自我融入存在的背景后,所有事情都是高峰体验,当然也就没有高峰体验,工作做事娱乐放松别无二致,没有根本的不同。这时做的每件事,都是自我消融的体现,都是自发自在自然的行动,自发带有最深的内在动机,不用人为用外在的和内在的目标和要求来鞭策,不需要用焦虑和恐吓来启动。
~ 小时候,曾立志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造福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后来,渐渐觉得这种把目光放在“社会”“人类”层面不够“高”,科学应该是和宇宙的对话,追求科学是追求天地大美,是兴趣和好奇心的活动,是个体精神之路,虽然科学成果能促进社会发展,但这不是追求科学的目的。现在看过来,不论是小时候的成为伟大科学家造福社会,还是长大后的“个体精神”之路,其实都在固化自我。小时候虽然说立志造福社会,但重点其实是前一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这种对“伟大”名号的追求,其实就是自我滋生的土壤。后来的“个体精神之路”,虽然对“伟大”“名号”这种层次是很大的超越,但依旧局限在“自我”之中,是在追求让“自己”感兴趣,“自己”觉得美,“自己”觉得震撼融入了宇宙大我。现在当自我融入背景后,小时候理想的“伟大”,后来的个体追求“美”“兴趣”的执着,都基本消融了。反倒是曾经看不上的“造福社会”,现在倒觉得是很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是值得去做的,是自我消融后的自然体现和自然的行为,因为让他人开心和幸福,减少他人的痛苦,确实是自我的牢笼消融的自然结果。当然,兴趣,美,震撼依旧可以玩味,可以欣赏,但确实不是必须不需要执着了, 因为这些也是自我消融后的自然行为。
自我与无我 结束
这个过渡其实不难理解,无论是游戏还是心流,不管是自由感还是难度控制,最终目的都是使人达到“无我”的心理状态,忘却时间感。而spirituality正是不需要狭义的游戏与心流里的难度操作自由感等要素也能让人进入那种“无我之境”。我觉得只有站在spirituaility这个最深的层次,才能“广义”地把生活全面心流化游戏化–这时,任何事情,无论是否有趣,是否自由,难度如何,自己都能愉快幸福地去做。当然这时更上层的狭义游戏和心流依然在各自所在的领域和层次有效,而且有意义,锦上添花,值得一玩。关于这种最底层和背景意义上的“心流”的,大家可参考我上一段引的我之前的帖子“自我与无我”。
本文原发于 集智俱乐部
欢迎投稿: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
欢迎加小编铁哥个人微信: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您的好友。
★对本文有想法?
回到首页,在“发送”栏输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