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点思考
今天听到了优女(we_umer 一个非常优质的公共号和一群实力超群的姑娘)Sophia的一个非常不错的讲座,讲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人的启发非常巨大(
索菲笔记: 聊聊如何培养“洞见” --金融女的吐血分享 )。思维能力这个东西,的确是我们常常忽略,但事实上可以训练的东西,而真正看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我接下来想从一个物理生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法力值。
首先,我用一句话简要的说明提高思维能力之重要性 - 思维能力即决策能力。人一生是无数决策的结果,你的人生格局早已谱写在由自身思维能力所制约的格局里。
那么思维能力从何而来?
首先,思维的载体是大脑,我们先从大脑运作的规律切入这个问题。
有一本著名的书叫《快与慢》, 讲人类思维有两种,一种是直觉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前者以速度见长,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基本上它让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好玩,前面是恋人还是敌人。
后者(模式二)称为理性思维更像是对前者的纠偏,通过分析达到直觉所不及的部分。何为分析? 假设你是草原上的流浪公狮,你看到了一头迷人的母狮子,按照模式一你想直接上,但是模式二很快告诉你草原上的母狮子都是狮王的,于是你要建立一个对狮王未来身体状况,草原的地形和气候变化的预测图,然后制定一个计划,在月圆之夜像中年的老狮子发动致命一击,当然你还要算一下决胜概率。
这和思维能力什么关系? 不难理解,思维能力主要就是指你驱动模式二的能力。它看上去有点慢,但是却可以达到模式一所远不能及的目的,可谓人类智慧的根本。
那么物理学作为人类思维在对自然界分析的最大成就,毫无疑问提供了一柄分析问题的瑞士军刀。
好了 ,说说物理思维如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模型思维: 你只要决策,就要预测,要预测,就要建模,还拿刚才说的找母狮子来说,你必须尝试对狮王的身体状况建立模型,只是我们未必意识到这个过程。我们古书上的兵法,就是一种基本的建模思想,什么知己知彼,与通过观测修正先验概率的贝叶斯模型机理相通 。而物理学最让人撑到的正是逆天的建模能力。
用模型的人挺多, 但是真正搞懂模型思维的并不多。
你心里的模型,是不是这种?
其实任何一条物理定律都是一个模型。从最经典的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光线沿直线传播,到较为现代的原子理论,电磁场理论。没有人摸到到原子,没有人触到过光线, 这些东西都是物理模型,**它们的存在不是因为它们的真实,而是因为它们较好了连接了实体世界中琐碎的现象, 从而可以从一个现象里得出另一个现象。**比如说古人偶尔从密林间散射到地面的光束里总结出光线沿直线传播的概念,从而解释了影子,解释了日食,解释了小孔成像。 每个人都看到苹果落地加速的过程,这基本是一个平常到无聊的过程, 而牛顿抽象出万有引力的概念,苹果有落向地心的趋势,如果你以很大的速度向远方抛出苹果,这种远离大地的趋势恰好抵消了它朝向地心的趋势,那么它会去哪?绕地运动!在这一瞬间落地的苹果和日月星辰的运转连在了一起:苹果落地里得到的公式预测了冥王星的轨迹。这就是抽象模型的连接力。每一次物理革命,无非是相隔更遥远的现象被更基本的物理模型连接。 爱因斯坦把刚才说的光线传播与牛顿的苹果进行了又一次连接,于是诞生了广义相对论:万有引力下物体的加速度仅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与其他细节无关,于是爱因斯坦提出,这尼玛根本是空间本身的性质,是地球弯曲了时空,而导致了万有引力。那么光线又有什么理由例外? 于是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会被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场弯曲,而直线传播变成了一种近似。这样,落地的苹果再一次预言了光的弯曲,一个无聊的东西,通过物理模型的一次次传奇递推,已经变得完全nontrivial了。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出色的涵盖了牛顿的引力,并且预测了距离直觉更加遥远的光线弯曲。
物理模型越抽象,它所能连接的具体现象就越多, 而越能运用这些抽象模型, 就具备越高的发现日常人所见不到的联系,率先预测别人所看不到的趋势。
说这么多,和思维方法有关系吗?物理学不是也出了一批书呆子呢?我要说的是,模型思维只在一种时候是有用的 – 你确实把不同现象连接了起来,而不是在自己思维的迷宫里乱转。
那么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1) 寻找事物的宏观结构,所谓格局: 格局,无非是不同层次事物间的连接,过滤掉不需要的细节,抽取出一个宏观结构(这一点sophia也有详述)。这就是在构建一个物理模型,你驾驭抽象模型的能力越高,格局把控就越好。 一个关于格局的庸俗的例子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抓住了知识和仕途的一种朴素联系,你看到无数错综复杂的现象,也有人说那隔壁xx北大毕业不如卖早点的挣得多,但是如果你把握着那个宗,就知道那无非是偶然现象。在人生的重大决定里, 你对世界宇宙的所有认识都会联系在一起作用于你的决策,虽然你自己不一定意识到。 第一性原理在这种时候变得很实在。
你看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也是一样,能否有一个宏观的解释体系,与你对具体事物的把握息息相关。历史上每一代人都有杞人忧天的担心这一代的科技会不会造成灾难,会不会让人变蠢,无论是火车的发明还是电视机,事实证明, 这是杞人忧天。 那么今天的智能手机和明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不是会把人变成傻瓜呢?甚至把人当成食物呢? 如果你看到每次技术革命对人类智识的极大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巨大区别就不会有此担心。
关乎个人的问题更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无限层次,模型思维可以让我们迅速理清问题的边界和主次不被噪声干扰。
比如你要选大学,就有三个关键变量:地点,学校,专业,当然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隐含变量,个人偏好。对于这种错综分复杂的事,可能每个人告你一个不同的故事:有人说地点最重要,因为它决定你的视野;有人说学校最重要,因为他决定你的人脉;有人说专业最重要,因为他决定你进什么公司。 那么谁有理谁没理?这时候唯一能帮你的是模型思维,你要把和你偏好最相关的主要因素抽离出来,然后在你的大脑里做一个5年模拟,请看下一点:
(2) 结果导向的思维**: 模型都是在讲输入和输出,你设计一个模型把一定的输入变成一定的输出。 这种思维和“跟着感觉走”是截然相反的过程。模型思维让你通过分析因果和统计数据来得出你的某个选择所导致的结果。还拿刚才说的那个例子为例,假设一个功利取向的人如何选学校。它要看着学术大学排行榜选学校吗?No!他要找一份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未来薪金统计表(还要和所在城市联系起来),然后根据自己想要选择专业未来5年的发展形势做一个收益分析,然后找到你能力所及范围的最大值选项。 这样的思维是先非常清晰自己长期的偏好(优化的量),然后从未来的结果角度而不是当下一时的偏好(比如女朋友在某校)来做出决策。 如果把这种思维用于每件小事当然还累,在那些杀鸡焉用牛刀的事情上跟感觉够了,但是在大事上结果导向的模型思维概率上一定优于跟着感觉走。当然你永远要考虑运气的因素,但这不妨碍你的决策朝着期望最大的方向。
(3) 确立边界及简化理论: 所有物理定律都有明确边界,而对边界以外的东西尽量不触碰。 同时在解释边界以内的现象力求最简-这就是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须,勿增实体。 这个方法要求我们首先对无法解决的东西不提,二去掉过度理论化的趋势, 过多理论只是负担。
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s)
**模型不一定是你自己真的做了模型,物理学有一个最小化的模型思想叫思想实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其实是个思想实验。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掉的快, 那么一个轻的物体拉着一个重的物体往下掉,谁慢谁快呢? 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个轻的物体应该掉的慢一点,从而拖累重的物体, 这样掉的速度应该在两个物体分别掉落的中间。而如果你把两个物体看成一个,你发现作为两者的合重量更大,应该降落的速度比两者都更快。 这样互相矛盾的结论很轻易的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简单锐利的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物理里面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伽利略推到惯性定律和爱因斯坦推倒广义相对论都用到这样的思维。这种思维甚至在很多场合比真实做实验更有效。**如果伽利略真的去比萨斜塔上做实验,他反而什么也得不出,因为空气阻力是永远无法被排除的,这种时候更轻的物体是比更重的物体掉落的更慢一些。
这种思维的关键是逻辑归谬,然后推到貌似成立的假设。 这样的思维用在破除生活中的一般迷信上非常有效,比如星座,星座其实也是一个模型,他建立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和性格之间的联系,你只需想一下,假如这一条对所有人成立,那么A和B分别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同一天出生,那么他们头顶的星座是不同的, 到底以哪个为准呢?这显然与星座普世矛盾。
一点math更健康
物理的思维方法很多是借助数学实现的,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用不到繁琐的数学, 但是一点点简单的数学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巧用不等式: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风险控制 , 一个人要给让你选择接受50元的固定收益, 还是选择掷下一枚硬币,正面收益100, 负面收益0。 那么大部分人的选项会是接受50, 为什么? 因为经济学上人的效用函数是一个凸函数, 而作为凸函数的特点, 你的期望最大化要求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不确定性, 这 一点造成你选择固定的50效用收益最高。 这一点正是保险业存在的基础, 你愿意支付一定量的钱去减少风险,你付了钱给保险公司,但是你和保险公司的实际效用可以都提高, 这是一个共赢的局。
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的凸性: 平均的效用大于效用的平均。
效应函数的反面就是jensen 不等式, 它是一个凹函数, 因而具有喜好波动的特性, 可以在在波动中获益。 在投资组合中 , 你可以通过捆绑两种收益趋势相反的投资来获益, 所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实现风险对冲。
Jensen 不等式揭示对风险的偏好: 效用的平均大于平均的效用。
能够帮助我们思维的数学往往并不复杂确实一两拨千斤的,与学究所研究的用于物理弦论的数学大为不同。
用迭代的思想看趋势: 预测一个事物的趋势, 从来不是看一个事物一时的大小,而是迭代法则, 1000年前伊斯兰教产生在阿拉伯沙漠的一个小村子里, 谁都无法想象他会是在几百年时间里成为统治世界的宗教。 100年前的某国某party也无非画舫上的几个小青年, 谁也没想到会在30年间一统江湖, 这些东西当然有巨大的偶然性,但是并非所有东西给了他阳光都会灿烂。如果一个事物可以把非我转化成自我的一部分,那么一开始的大小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cancer cell 的急速扩张。 所谓趋势,就是说这个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迭代法则:N(t+1)= F(N(t)) 。
观察趋势的最好方法是变换尺度看, 当一个事物可以在微小尺度上可以吸收已已不停壮大, 那么它终将把同样的法则用于更大的尺度上,直到一统江湖。 看图中那个小红盒子是如何从一个角壮大到全局的。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女人都怕镜子里的一根白发, 当你发现厨房有一只蟑螂,那一定有一大片…..物理里我们管它叫renormalisation group……
结语: Forget all above ….
说了那么多, 估计对多数人的帮助也很有限,真正靠分析赚钱的人都不会太讲究方法的宏大, 而是迅速找到一个能用的实现获利。 对于一般人提出的提高思维能力的看法, 我还是给几个比较实用的建议:
- 腾出大脑带宽思考。 大脑是物质的, 能量是稀缺的,如果始终处于填满状态, 思维能力会下降。 这一点要求你用最有效的方法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具体请看《稀缺》
- 多吃牛肉: 提高能量是硬道理
- 摩擦摩擦 : 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用的,自己平时看东西多提出问题, 找一批水平高于你的人,比如比较好的微信群,提出你的问题, 让那些人回答, 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 注意不要掉进耗费时间的争论模式,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别人的思考角度而不是赢。 如果你有一个不停进行思想摩擦摩擦的群体,相信你的思维能力会趋近你的群体的平均值
- 找几本不脑残的书, 比如物理,哲学的发展史。 看quora知乎等。 找一些靠谱的群。
- 请关注混沌巡洋舰公共号,关注我们的团队, 我们在开发我们的第一款产品。
我爱吃小炸炸2015-12-24 15:11:53
像作者这样的聪明人最擅长写这样的文章,有几点中肯的结论,但用的是私房话且不穷尽。你的太多观点在我看来都极其有价值,但已经被很多心理学家讨论过太多次,只是大众不知道还在靠自己的脑力慢慢开垦而不会像你所说的物理学发展那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能是思考太容易又太难了吧。举个例子,你这篇文章绝大部分观点都是认知心理学里的心智模型和元认知。提到卡尼曼那本书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心理学相关的远不止这一本书。
Truman2015-12-22 00:18:46
好paper,投nature么/强
SinYoung 毅融2015-12-22 00:08:42
Marvelous!/强
上确界2015-12-22 17:11:46
“如果你看到每次技术革命对人类智识的极大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巨大区别就不会有此担心。 ”这是说每一次技术变革之后人类的心智实际是增加的?可以详细阐述一下这一点吗?
作者
是某种反馈机制, 人类社会和人的认知都会适应技术的发展
How Young2015-12-22 00:03:53
学习了/强。理性思考就是个建模然后取舍的过程,从哪个高度和角度切入很关键。
周敏2015-12-23 21:14:03
非常支持!非常感兴趣,请问在哪里可以下载?
作者
等到三月份
飞翔的纸聪2015-12-23 18:27:58
作为文科生已经逐渐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是已经扔了那么多年该如何捡起来能推荐一些适合理科知识比较匮乏的人建立逻辑思维的书吗?
作者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77350/
Z Y M2019-12-27 12:57:59
吸收已己?异己?
作者
是的。。
愿意&Run2017-04-18 19:16:13
一个无聊的东西,通过物理模型的一次次传奇递推,已经变得完全nontrivial(非平常)了。 那三点分别可以简化为: 1联系性 2数学运算的能力 3奥卡姆剃刀 没有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