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谈谈全球老龄化的影响

老龄化的趋势在全球不可逆转不容忽视,然而,谈论更多的是老龄化在经济上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退休金的来源与医疗成本的激增上,经济上的问题固然显而易见。工作人群需要供养的退休者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然后,使用当前的数据去预测20年后的状况,会忽略科技的指数级进步。也许20年后,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生产力显著提升,基因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健康生活的年龄,使得更晚退休变成一种默认选项。然而,技术的发展却无法改变老年人的认知结构,一个愈发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其集体认知上也会出现偏移。具体来说,有下面三个层次。

1,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差。研究表明,当人们超过了某一个年纪,人们就变得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创新的能力也会减弱。相同的人口总数,如果老年人的比例明显增加,那么市场就会更不利于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因为他们针对的年轻用户将比老龄化前时相应减少。难以想象,在一个年轻人逐渐变少的世界上,互联网如何能从边缘走向主流,没有了年轻人贡献内容,如今的互联网生态圈更无从谈起。未来新一代的扎克伯格们,为了扩展市场,不得不更多的考虑老年人的口味。这对于老龄化社会里的年轻人,也意味着整体文化上会越发保守。新闻上更多的新闻是针对老年人的,破除陈规也需要破除更多的阻力。老年人较多的社会,其对移民的接受也会较低,新加波与欧洲近年来移民政策的收紧也与老龄化有关。

2,老龄化的一个必然后果是退休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高端职位上。然而这会使未来的年轻人的升职通道受阻,同时和年轻人争抢有限的工作职位,从而影响年轻人的就业率。老年人在做决策时偏向保守,对风险的偏好也更低,他们会更倾向于短期成果可见的项目,而不是高投入长耗高收益的项目。在一个越发变老的社会你,未来的马斯克们的太空计划会得到更少的掌声,老人们相比于无垠的太空,更关注自家的后花园。

3,老年人会更关心如何延长生命,而不是如何的让人们活得更幸福。假设这样的场景,你要在两项研究中选择一项拨款,一项的目的是提高某种老年人才会患的病的存活年限,另一项的目地是研究如何让中学生做更多的体育锻炼。在一个老年人增多的社会,第一项研究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从而影响人们投入精力去关注如何改善年轻人的状况。

如论科技怎样变化,人类的大脑还是相对稳定的。老龄化的社会不应该是一个更加保守僵化的社会,更不应是一个拒绝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社会。普朗克曾说过,科学的进步不是靠着年轻的科学家说服年老的科学家,而是靠着年轻人取代了年老人的位置。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假设这一规律仍然存在,那么科学的进步会减速。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陪伴他的更多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有第四辈的太爷爷太奶奶,那么他的青少年时代的世界观将不可避免的受到老年人更多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然而即使是老年人,大脑也具有可塑性。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的考虑老年人的再教育问题。比如建立更多的老年大学,更新老年大学的课程表,使老年人更全面的接受学习新的知识。针对老年人接受信息的特点,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普通大学有所区分。普通大学也应该更多的借鉴斯坦福大学那种终身制的改革方案,让其课堂中出现更多的老年人,从而让老年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融入创新之流中。教育家也可以推出针对老年人的MOOC课程,媒体中针对老年人的新闻也不能只是投老年人所好,而是要更多的想着如何让老年人对接社会的最新发展。

提升老年人认知水平的另一途径是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老年人即使已经退休,仍然需要参与兼职,进行社会公益活动,与年轻人多多接触,而不是只在养老院里与老年人接触。一项著名的实验表明,如果通过改变环境,例如放上20年前的音乐,显示20年前的报纸,养老院里的老人的反应能力,身体素质都会相比之前有所提升,这说明衰老部分上是心理的影响。在政策的制定上,要考虑到如何避免让老年人脱离社会主流。这方面,社会工作者能做的很多,脑科学的进步也会帮助我们了解老年人大脑的变化,从而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更有效的避免老年人心智上的保守与僵化。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爷爷奶奶不止长命百岁,更在生命的晚年活得有质量。这是一项崇高的追求。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止是他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我们不喜欢父母朋友圈里的分享,对他们转发的谣言和鸡汤无可奈何。个人如此,社会亦然。民主社会里,老人会用他们的高投票率要年轻人倾听他们的声音,而我们年轻人要做的,是要他们不要落伍。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年老也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不可怕,只要每个人在八十高龄告别时仍觉年轻,那么老龄化带来的经济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如果年轻人未老先衰, 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缺乏理想主义与冒险精神,那么老龄化的挑战无疑会更加巨大。

热烈转发,随意打赏,支持原创。

长按下文二维码打赏作者。

/pic/1_48IMU6HMXE084SmPGXTDQBpRMCcfpg.png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

C.2016-01-15 01:23:56

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很新颖,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有几个问题我没有想明白,希望能得到解答。1.老人本来不是互联网的主要消费者,互联网对老人的兴趣的迎合我觉得讲不通。或者作者是想说现在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在年老之后发生的状况?2.关于新加坡和欧洲移民政策收紧和老龄化的影响,是否是因为老年人不愿意接受移民?还是因为老龄化的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原因?如果欧洲因为老年人不同意所以收紧了移民政策,那么最近的难民接收是如何做到的?3.老年人退休时间推后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和少子化导致的社会劳动力不足有关。如何说明老人工作时间延长是弥补劳动力不足还是竞争岗位?4.现在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以后的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关心程度真的会有那么低吗?这个点让我觉得有点难过…. 完全是外行,如果能得到回复就太开心啦~

作者

这些问题都需要经济学,社会学上数量化的研究才能回答。首先是想清楚如何细化

郭丽萍2016-01-14 14:20:01

http://m.weibo.cn/5676384100/3900449541481614sourceType=sms&from=1057195010&wm=9847_0002

HF2016-04-24 17:28:57

在法国的选举中,保守党派重点拉票对象就是超过65岁的退休人士,年龄增加之后,世界观也在趋向保守。要知道这些人在68浪潮时代是冲在第一线的年轻人,从极左到极右,用时间来改变

Joy 蒋2016-01-15 01:22:11

这些现象在日本已见端倪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