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排队的故事,晚了就真的不好吗?

昨天推荐了汤健的状态合集,今天来看看他公众号的开篇语,这是一篇长文,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故事,那么其应该是 人生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是用来浪费的,用来漫无目的游荡的,用来迷茫不知所措,去磕磕碰碰的。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建立和世界的联系,如下面的五个故事一样。

长按下文二维码,关注作者的公众号

/pic/1_1ibaR3cLg2PB0vnJOibDVJ1brmWWmQ.png

公共号第一篇,为什么这里只写小事。

宇宙规则的本质是简单的,并且应该是至简的,即简到不可再拆分。世界通过对简单的叠加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复杂和无穷可能性。这点从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构成不同物体,细胞分裂分化构成不同器官便可知。

那么世界如此的复杂,毫无头绪,怎么能看清本质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拆分,找到构成沙丘的一粒沙子,再反推回沙丘。找到哪一粒沙子其实不重要,也就是哪粒沙都可以,通过这个起点去再建立联系,途径有千万种,哪一种都可以,但一定都能还原到沙丘来。这里也表现了宇宙本质对于人的探索的公平性,无论你在哪,用什么方式去观察,都可以获得通向本原的钥匙。

这个世界处处露着本质的"马脚"。抓住它找到那个深埋着的最简单的规则,再反推回来,就会发现了万千现象都是相通的。

这个过程就像抓住一片树叶,任意的一片即可,顺着它找到树枝,主杆,最后到根部。再返回来,会发现原来以前以为毫不相关的其实都在一棵树上,这个时候就有了联系的世界观。他人眼中相割接的个体,在你眼中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面,且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就是找到万物的联系,**理解它就会获得一个被动技能: **一定概率的变不可能为可能,永远看不到死胡同。**世上很多看起来magic的人都有这种属性。

/pic/2_icNldKXrLJwpTYoicudvicuow1d1sg.jpeg

至于那个树根是什么,允许我卖个关子,因为这里最终会涉及到宗教,讲起来有些麻烦。

反其道而行之,反的是什么

喜欢从不起眼的小事入手,因为最易于提取规则。由于天性懒散,所以习惯的把复杂的事情化简单,用最简单易懂的例子把复杂的道理讲清楚。当下不少人说话写文章喜欢自上而下一张网扑面袭来,往复杂概念里再套概念,绕的人不知所以,听者青烟四起,云雾缭绕,其实这不高明,并没把问题说清楚,最多是烧柴熏人而已。

建立这个公众号开始写文章,反其道而行之的目的,就是想把道理用最简单的话,举简单的例子说清楚。

因为自己其实是个不聪明,从小运气很差,天生精力不足,且很懒,又是个异类的人。所以别人想问题跳步我不行,只能一步步走,多绕一个弯就跟不上,只能把每步之间的联系都想清楚才能向前; 他人可以凭着运气走的快些我不行,加上运气不好,不光是会慢而且还要比别人多做很多次才能完成别人一次就能做完的事情; 因为精力不足不能同时做很多的事情,一次只能想一件事,被嘲笑过,连放个屁走路就会卡壳的;因为懒只能另想办法做不同的决策,且由于运气差还没有捷径走,要么选对还有点机会,要么完蛋。 加上不合群基本就什么事都得自己来。

这样看,老天差不多算是把路都堵死了,而自己当年傻的都没感觉,并且以此为人生常态。

那只能用笨的方法耐心的缓慢前行吧,慢慢的世界的风景开始变的不一样了,好像发现了什么规律,尽管大部队基本都在很前面,或者另一个方向。就这样走了快三十年突然有天回头看,发现了得到了好多的钥匙,等身边的人和事稳定成型了,后知后觉的发现其实结果竟算是群体里好的,一路自己走,以为走丢了,突然有天发现走到前面了。很喜欢铁哥的一句话: 其实人生有无数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这里会把这些一点点的整理出来,用笨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好,从排队说起,五个排队。

第一个排队

昨天凌晨五点从纽约飞回上海,经过十五个小时的飞行能站直张开双臂的打呵欠已然是种幸福。排队入关和提取行李。国际航班往往人数众多,加之距离越远,人们所携带行李也就越多。人多就行李多,这与世上第一大秘密:香蕉大则香蕉皮大同理。

长时间的疲倦和空间的封闭会让人失去耐心,往往在毫无防备的自然条件下,规律的马脚就显露了出来。

行李提取处是个U型的传送带,工人会把行李送上,或者摔上传送带,我们都知道是后者对吧,对吧?!行李会穿过帘子进入大厅,帘子的作用大概是keep you know nothing and feel good. 一如既往的晚到,让人们先走或先挤。拖了很久才来到提取处时第一个行李还未出来。此时的现象非常的有趣。

U型传送带横在大厅中,一端从帘子的出口延伸出来,也就是导致我们行李坏个轮子或者凹进去一块的地方,另一端是挂着帘子的入口,行李又从这里被送回去,又名you are too late, ass hole, now is another round.

好,讲完地形,看敌情。从帘子入口处就有人开始排队,队伍一直密集在靠近电梯出口的一端,并且不断有人从电梯下来,继续聚集,大概90%的人集中在U型的一侧,还有人时不时的用手掀开帘子,这样一点都不尊重搬运工人摔行李的隐私。人数从拐弯处开始骤减,另一侧几乎是空的,还有一排几乎也是空着的椅子。自己也惊奇,炎黄子孙有椅子居然不坐,忍不住敲了敲自己的脸,手疼,恩,没做梦。

如下图,

/pic/3_aMpO2sI7sDcWdtht74qMsg7YLM2YFA.jpeg

这里其实是很好的理解大众的例子。多理解一下,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途径通到某个地方。比如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怎样做选择,我们是否要和他人一样等等。

坐在凳子上吃完了一个三明治听了几首歌,看着对岸的人焦躁的站着等待着,二十分钟后传送带开始动起来。行李出来的顺序就是安全的随机了。而且这个过程不具有可重复性,但享受这种随机性的结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因为往往效果是戏剧性的。

在传送带启动的第五分钟就等到了行李,离开时,绝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位不尊重操作工隐私的还在焦急的掀着帘子。整个二十五分钟我过的很愉快,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早到的超过90%的人还在等待。

这时候有个不算结论的结论,请把它当推论好了,无法证明:

欲速则不达,求慢者往往总是快一些。

别问我为什么,老天像是个很有趣的老头子作家,他手里的故事多少都是出人意料的,随机性就是他笔中的墨汁。和他玩游戏也会是很有趣的,后面有机会会教大家怎么玩,无论输赢,都会得到些通向规律的小钥匙,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输,这才是好玩的地方。而这个游戏本身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了解他的出招的方法。最令人恼火的就是你已经猜到了一定会出乎意料的前提下,结果还是让你出乎意料。

这也是建立这个微信号另一个的目的,向大家展示他的这些小tricks,怎样理解和应对随机性。如果知道一辈子在和什么样的人玩游戏,了解他的游戏规则是什么,那么你会比绝大多数人活的更自由,也会获得更多。

第二个排队

回国后三个月一直在出差,七个星期里有五周在外面跑,所以机场突然变得亲切了起来。有次和技术部经理一起出差,他是个象石佛般安静的人,无论外界怎么焦急push,他都按着自己的节奏做事情,不紧不慢,而且最好玩的是这个人还很有趣。我们很多思维方式都很类似,走直线,只抓重点,后面还有个和他的故事。

从机场坐电梯下来后,左侧就是几条安检的队伍。他突然问我: 你知道我们去排哪条队伍最快吗?我想都没想: 最远的那条。他笑笑说为什么,答到,最远的肯定人最少。他又说,其实还有个原因,你看第一个队伍人最多除了它离电梯最近以外,还因为它的柜台只有左边一个通道出口,而后面的有左右两个,所以速度会是这边的两倍,一看果然。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写给自己的:

不要只习惯性的按照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则做事,只凭着与他人不同就觉得安全无误了,反而忘了观察环境里可能会出现有新的条件。

Things will change.

第三个排队

还是和石佛兄在北京参加峰会,我们所住的宾馆三楼就是会场,二楼是餐厅。和几百人关在个大会议室沉闷了一上午,又饿又闷的挨到了午饭时。当会议厅大门缓缓打开时,我们看到了光,如同置身另一个有白光有通道的场景,只是没人喊: Don’t go, come back, don’t cross that river!

不用走随着人流就被推了出来,来到二楼,香气扑鼻而来,是自助餐,对,可以吃饭了,只不过隔着你和食物的还有一条长长弯曲的队伍。于是站在队伍的末尾,不一会尾巴变长了,只是身子没动。由于每个人要先交餐劵,再拿盘子筷子,靠近食物的人此时充分的借鉴了下围棋的思维方式,不到最后关头不夹菜。前后都是人,食物香气在不远处,队伍动弹不得,突然觉得塞车其实是种还算太坏的体验因为至少可以按喇叭。等了一分钟后果断的离开,回房间去了。

是不是觉得这样很没有耐心,而且会冒着吃不到东西的风险,我们接着看。

十五分钟后再下来,队伍消失了直接递交了餐劵,拿了餐具来到食物旁,发现石佛兄也在。我们有点诧异的看着对方,你怎么也这么晚。他说我之前看了一眼就回房间了,太多人了。我反问他为什么不排队,不怕吃不到饭吗。他说十五分钟时间用来排队不如回去休息,等人少了再下来,至少这十五分钟过的很愉快。饭菜种类很多所以不可能全部都光,总会有吃的剩下,随后的就餐环境也不会那么拥挤,加在一起来看的话,整个的时间和体验会好很多。他问道你怎么也这么晚? 我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就回房间去了,躺了床上听了几首歌。我们相视一笑。

下面的事情就是意料之外的随机事件了,不在我们的预想中。当我们走到中间放肉的地方时,每盘确实所剩不多,要挑也能挑一些,一如所料。当拿起公用勺准备取菜时,突然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然后好几个服务生过来说对不起让一让,随后取走了所剩不多的肉盘们。

.

.

.

随后又是几声麻烦让一让,又来了几个服务生把热乎乎盛满肉的盘子一个个的摆了回去并说道,肉快吃完了,来,我给你们换新的,刚出锅的。我们面面相觑,看着满满的香气四溢,没人动过的肉,抿了下嘴。我摆出双手向他示意,请吧,我们相视傻笑了一下,毫不客气的取菜。

随后进入餐厅时迎面而来的是大量的人群,不时听见,唉?!这个肉怎么还有啊,刚才都没吃到,身边的人说,算了吧,都吃饱了。

餐厅里但凡还坐着人的桌子就是满的,人挤着人,也有不少一桌人已经吃完准备起身离开。我和他走到靠里面的一张空桌,上面还残留着刚吃完饭的痕迹,刚坐下就有服务员过来说,我帮你换一下餐布吧。

结果:我们确实晚到了,回去休息的那15分钟很愉悦,没有排一分钟的队就吃到了刚出锅的饭菜,在没有人挤干净宽敞的桌子上惬意的吃完了午餐。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拥挤和不悦。

这里面有不少随机性的结果,但都无法保证会重演,但是这些随机性的出现也是做出选择后的附加可能。

第四个排队

回国后每天上班搭接的是公交车,从一个繁华的中心搭车,无需转车大约40分钟的车程。我每天8点左右来到站台,这正是rush hour的午时三刻,每个人都在等车,即使上车了也会很拥挤,体验无需多言。

某个星期一站台挤满了各种焦急等待的人们,数量远超过于平时,不知原因。终于等到了要上的那辆大巴,车还没停稳人群就朝向车门涌了过去。你要是打过篮球,这时就会发现每个身材比你矮小的大妈和姑娘都是反身背后卡人的高手,有时候她们还联手挡挡拆,战术素养不可小觑,不禁想到也没个篮板球给她们抢,甚是可惜。要是有幸突破大妈和姑娘们的防守登上大巴呢,司机的表现也是不俗。向上车的乘客吐口水,向窗外吐痰,为什么不一起吐,向私家车鸣笛,向出租车鸣笛,向同样开大巴的司机兄弟比中指,偶尔还会向行人踩油门,trash talk一流,一看就是外场高手;抢卡车道,抢摩托车道,时不时也抢抢人行道,风格变换无常,难以捉摸。车技更是堪比顶峰时期的奥拉朱旺,毫无预兆的加速,急停,变向晃人(我们),就差跳投了。

基于以上的体验,看着臂膀粗壮的人们已经挽起袖子准备卡位了,车门开启的那瞬间他们就会向脱缰的野人一样冲过去。面对这群同时拥有篮球,短跑,橄榄球及街头搏击与方言Rap等专业技巧的选手,我在想要是搭不上这辆车就只能等十几分钟后的了,下一辆车的人也不一定人会少,还有可能会迟到,这么多为未知的因素,实在太冒险了,必须要做个正确的决定!

于是,毫不犹豫的等了下一辆。

一直以来思路都是:

拥抱随机性。

下面的事情就不由人控制了,在当时也完全不知情,只是简单的按照对世界的理解去做选择,然后把自己交给随机性。

其实若是常年如此行事的话,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的心理状态是:

I like dealing under pressure.

I will make it.

I don’t know how but i will make it.

在第一辆车走后不到两分钟就来了第二辆,第一辆车刚过前面的十字路口,由于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大家都纷纷登上了诺亚的方巴,以至于司机开门只看到我一个上车时都忘却了辱骂乘客,我略带失望的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由于一路是如此的堵,到下车时发现第一辆车就停在前面,同一个站台。我站在下车处等着他们从第一辆车里挤出来,才意识到,应该是第一辆车迟到了,所以聚集了两辆车的人流。但由于大家的拼搏精神所以原本两车的人都坐到了一辆车上,所以第二辆车则变成了上班高峰期最空的一辆车,而自己有幸的经历了这一幕。

那天我晚了,却没有迟到,确切的说还比平时早到了五分钟。

The world works in a mysterious way.

有时要偏离寻常的轨道,才能感受到世事搭接的奇妙。

最后一个,第五个排队

办公楼地下一楼是个食堂,应该是被某个餐饮机构承包了,想必每个承包食堂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位霸道的伙夫吧。所以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做好的饭菜汤运过来,盛装在小碗里,摆在不同的价位区,而来吃饭的人从最里面先取餐盘,再依顺序拿菜,最后回到最前的收银台。由于完成此过程完全是一条直线,且取餐台高于地面,上去拿完菜还得下来,看的我心旷神怡,回国后终于见到了线上线下自助式一条龙交钱。

作为一个普通人(非包邮地区)对于酱油的理解,那应该是咸的,所以第一天毫不犹豫的拿了盘看似酱香的鸭腿,一口咬下去发现竟然是甜的。好,没事,多喝水,明日再来。经过德国常年的工科训练已经变成一个纠正错误极快的人,第二天积极吸取前一天的教训,特意避开了表面呈金黄色的食物,比如说玉米。挑选了一盘小炒肉,坐下后得意的看了眼大娘,大娘似乎也赞许般的点了点头,一口咬下去,明日再来!第三天我彻底的谨慎了,在进入食堂前就开始积极做热身准备,比如上个厕所洗个手什么的。来到做抉择的地点,看着不同样式的几盘肉,发现有碟鱼肉看起来白嫩鲜滑,更可喜的是碟子里有一颗鲜红的辣椒,剁椒鱼身!这次一定要扳回一城。我快速的从online到offline,坐到座位上,拿着筷子挑拨着鱼身一口咬下……呵呵,鸡鸭都不放过,能放过鱼吗?

星期四的时候,我彻底的决定转换策略,来到选菜的地方,盯着菜又看了看大娘,问道:这里有不甜的吗。大娘回答的也很正面:这里是上海你知道的,多少都会有那么点甜。我毫不放弃,那哪个不那么甜呢。答:都差不多

对了,这个题目讲的是排队和晚来的关系,其实我一直保持着在德国多年吃午饭的作风,因为每次吃午饭时其他人都谈笑风生,我也谈笑风生,只不过他们既谈完了也吃完了,而我只谈没吃。调整策略后,我积极阳光了很多,午餐只进行最基本的对话比如hm和hmmm还有咳嗽,以避免多线程运行,来提吃饭高速度。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不和他们一起吃饭。

对,这就是我一直晚去吃饭的来由。帮我坚定这个习惯的人,是在奔驰时遇到了一位乌克兰小哥,连名字都姓乌,叫乌克丽丽,好吧,其实是乌力Urlich。他午餐一直会晚去十五到二十分钟,有次我们都在办公室多坐了十五分钟,其实可以上上网听会歌放松一下什么的,然后不约而同的走出办公室,他问我你也这么晚吃饭,我点头。他很高兴的告诉我,其实他也喜欢晚去,因为不用拥挤排队,还不用找位置,吃饭时座位也宽松很多,你也是这个原因吗,我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恩!心想还有这么多好处。一路聊的很开心,我觉得这个午餐应该会很愉快。于是坐下后我继续和他聊天,他只是吃饭不语,可能是我说久了,他擦了擦嘴,说了句:We come, we eat, and go, no talk, OK

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一起吃午饭了!

好,回到N年后的上海,我照样晚去十五或二十分钟,基本是同事吃完了才去,依旧询问大娘哪个菜不那么甜。大娘们也每次都会说道,你怎么老来这么晚,菜都快没了,恩,都差不多甜的。

这个过程就像是routine,每天都上演。有天,我还是晚到了,拿好了饭,盯着为数不多的菜发呆,一位大娘把我的饭拿了回去,说老是这么晚来饭都凉了,给你盛碗热的吧。你不是上海人吧,都吃不了甜的。我苦笑了下,说在四川长大的,心想就不奢求辣的了,能有个咸的就很知足了。她突然指了指另一位大娘,说这是你老乡,另位大娘马上问到你是四川的啊,我回答是呢在那里长大的,随后简单的用四川话交谈几句。最后结账时,收银的阿姨说,没有汤了,那我给你倒杯热水吧。

说实话,其实一直很感激,虽然回国才三个月,每次晚去食堂刚要拿饭时都会有阿姨说给你重新盛碗热的吧。中间有时候菜快没了,阿姨就把好几个菜拼在一起都给我,只算一份的钱。有时干脆就把最后几个菜都送我了,也不收钱。从来没有奢望过别人可以照顾我,但在那里每次都能到暖暖的,一直我行我素的晚到,继续的挑不那么甜的菜吃。

当然还有更惊喜的部分,或者惊悚,就是老晚来吃饭时不时还会遇上大boss,大娘们照常的给我们重新换上热汤。如果你吃饭的礼节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话,和大boss吃饭也不是那么难受的事情,某种意思上说可以很好的拉进距离。当然,这也是偏离轨道后带来的随机性,完全没预想过。自己还是更享受一个人在角落安静的吃饭,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

慢慢的,大娘们不问你怎么老来的这么晚了,我也不问哪盘菜是最不甜的,只是还是会弯下腰盯着菜发会呆,大娘就会用手指指住一个菜,我也什么都不说的就拿走那一盘,凉了就换热的,没汤也有热水,一如既往的每次都说谢谢。

直到今天,我照常的盯着菜发呆时,有位大娘突然说了句,今天哪个都不甜,随便拿。我愣了一下,随后拿了份鸡腿,如常的送了碗热汤,坐下后一吃,果然不甜!再咬一口背面,也是咸的!突然想到三个月前,问道有没有可能做成不甜的,回答是这里是上海,我们要考虑绝大多数人的口味。这个改变就悄无声息的发生了,而这三个月间我只是坚持的做一件小事,但没有挨过饿,没吃到过凉的食物,还受到了很多的照顾。

我想,一个人的标准要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就会给环境带来些影响,而改变往往是缓慢的。所以你要坚持,哪怕你再异类,哪怕你再晚。

到此,五个排队的故事讲完了。

结尾

回到现实中来。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中学,再考上重点的高中,才能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然后找个好的伴侣,生个健康的宝宝,好好的生活,happy ever after。一切都是线性的,这么的顺理成章,不断有人跳出来提醒我们:人生需要规划,凡事都要有计划。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再不生孩子就不能生了,再不谈恋爱就没人要了。

再不留些时间给自己做想做的事情你就真的老了。

在我看来,生命中但凡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从来都不是计划来的。

人生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是用来浪费的,用来漫无目的游荡的,用来迷茫不知所措,去磕磕碰碰的。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建立和世界的联系,如上面的五个故事一样。

慢慢的会发现世界如同一个海洋,我们永远都在海上随着浪潮上下浮动,熟悉浪潮的规律你就能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原地不动,看似安全却终将会迷路。世间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不要畏惧这种波动,拥抱她,慢慢你会发现这种起伏摇摆像是母亲的摇篮,在这摇摆中你会进入香甜的梦境,那里会有无与伦比的世界。

我知道,大多数人对未知的和随机性感到惶恐,因为害怕失去了控制,所以不敢走出自己小小的安全区。如果你看到这里,我想对你说,勇敢一点,世界很大,我们很渺小,**你能得到的远远的超过你全部可能会失去的,埋藏在随机性背后的宝藏也远远的超过你所能想象最大值。**当理解了世界的规律后,就会变得无所畏惧,勇敢而光明,穷其一生也探不完这宇宙间的宝藏。

所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Take the time you need to dream, to do the thing you like, to love the one you love.

The world will bring you much more than you ever expected.

Being late isn’t always a bad thing, as long as you have time, off course, you have, as long as you can breath.

长按关注混沌巡洋舰更多精彩文章

/pic/4_9A8ZhHib9XeddPtLjic5z4eNUKqVLA.png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

SinYoung 毅融2016-01-08 07:44:35

最後一句亮了。/酷

培楚王2016-01-10 01:01:34

问个问题看了文章可以不可以设立一个读者作者可以交流的地方?而不是发文就结束。我觉得那样子可以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的?比如本文作者如果我想交流请教。就找不太到方式啊。而且交流内容也可以展示出来。和本文一起汇总起来,这样的效果我觉得更好。对之后的读者

作者

非常好的建议,我们会考虑

培楚王2016-01-08 06:54:57

深表赞同。有点类似经历吧。本科休学去了其他国家旁听其他学科的东西,后感情问题休了一年,当时周围人那个着急啊。说一点关于形式的建议。可以减少写个人感悟的篇幅。不用整理成主题的形式。就直接说说经历。然后说你的感悟。更能传达你的感觉。一句话就是就表达上说:直接用谈感悟的形式,不如多谈故事最后点出一点感悟,其他的让读的人自己整理。

作者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