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连续性”与路径依赖

“需求”本身是有特点的,比如弹性大小、频发程度,本文想说的是需求的“连续性”。在这里,需求的“连续性”跟“频发性”不同,它强调的是:若A满足了B的某个需求,当B再次产生这个需求时,A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是否会因为给B提供过服务而具有优势。这个优势可能是相对其他竞争者来说“成本更低”,也可能是因为互相了解,B继续选择A意味着较低的风险。

举两个例子:

1. 软件外包市场

当公司A请软件外包团队B为自己开发了一款软件后,如果团队B开发得还不错,那么当出现软件升级需求的时候,公司A很可能再次找团队B来做。首先,团队B因为了解既有代码,可以省去熟悉原有框架的过程,因此相对竞争对手成本更低,具有更强的竞价能力;其次,软件开发外包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有了一次合作经验后,选择团队B以外的团队,对A来说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2. 女生的理发师

对于一位女生来说,发型好坏太重要了。以北京为例,女孩儿花几十剪个头实在正常甚至寒酸,烫次头千八百可能都不会心疼。这时候,一位手艺相当的理发师就很重要了。同样的,理发师市场也是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你很难判断一位理发师的具体水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价格虽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往往并不那么有效,且对于龟毛的女生来说往往就更无效了。所以经常可以见到,一位女生有固定的发型师,从他还是一个小兵一直做头发到他成了首席,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哪怕只是去剪个刘海——因为他有把握女孩儿什么发型好看,女孩儿也不愿意冒上顶着一个傻逼发型一个月的风险去选别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小到理发师、补习班辅导老师、咨询师、软件外包团队的选择,大到体制、领导人、政党的选择,都是如此。以及,多说一句,在恋爱市场里,这种过程和体验常常被称为“习惯”。

其实,做人也是一样。

这里可以总结的是:当一项需求具有“连续性”时,就很容易出现路径依赖——服务需求者,风险厌恶;服务提供者,一方面可以利用对方的风险厌恶心理,得到较强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成本优势,得到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价能力。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加剧了这个过程。

当然,路径依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而“需求是否具有连续性”可算作一个切入点。

后续:

这原本是一条发在朋友圈中的状态,受东哥邀请,改成了小文章发在巡洋舰公众号上。朋友圈发过后,看到有朋友回复“回头客效应”,想再多说两句:

本文所说的内容,在现象层面上,的确可以概括为“回头客效应”。

经济学解释的现象,其实就如这个“回头客效应”一样,是生活中常见的种种。而经济学作为一套理论/一门学科,它的美丽之处在于:成千上万的现象,都可以在一套“概念体系”中得到解释,而概念的数量远远小于它可以解释的现象的数量。这些概念就像一根根坐标轴一样,让你给成千上万的“现象样本点”找到它的“位置”。

其实,很多学科都是在建立这样一套“概念的体系”——这套概念体系越精炼,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证伪性),它就越漂亮。对于这样一门学科,掌握了它的“概念”,也就掌握了它的精髓。

更多阅读

于松民状态合集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

晓冉2016-01-31 17:56:18

信息不对称会优势于一方 便必然会劣势于另外一方。 尤其是现在的创业大潮中 新公司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比如如何巧妙利用signaling,)文章若能加入这个切入点聊聊 就更赞了!:)

作者

谢谢!一般而言,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中,卖家如果想通过发送信号来表现自己的类型,核心还是“用承担成本的方式表达类型”,比如在二手车市场上“提供保修”等等。在创业融资的市场上,如果把创业公司当作出售股份的卖家,把VC当作收购股份的买家,公司想表明自己的潜力可能会用一些对赌协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