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growthforhuman,ratherthanhumanforgrowth发展为人,而非人为发展

本文原文是Justin的一篇演讲稿,由林慧翻译成中文,在此向两位致以感谢。

(一)自我强化的发展

1990年,我出生在中国一座只有一家国有冶炼厂的小县城里。和大多数邻居一样,我的父母在这家工厂工作,从未想过政府派遣给他们的角色以外的生活。政府用行政安排而非政策控制着经济。就在我出生的那年,有着相似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瓦解,这给中国带来了冲击,在经历一些狂暴的动乱之后,中国幸免于难。人民之所以没有走上街头抗议,正在于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在经过二十年生机勃勃的发展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国民家庭平均收入自1995年以来增加了九倍,这一伟大成就足以让多数发展中国家赞叹。来自中国的企业正在占据国际舞台,中国新兴富人阶层正在取代美国人成为欧洲土地上引人注目的游客,他们像潮水般涌进景点,带着大把大把现金,像暴风一样席卷奢侈品店。

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毛时代的1.3亿蓝领工人让自身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改善自身生活的梦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为我的家庭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和感激。在赞美这么多之后,接下来由我来以一个局中者的身份来为大家解释这场狂飙运动里中国的发展逻辑。

经济发展是三个要素的产品:劳动力和消费者的扩张、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性增长以及投资信心和投资可获得性。1960~1970年代中国不同寻常的婴儿潮意味着巨大的劳动力;到了90年代,改革政策释放了被捆绑在拥挤农田和破产国有企业里的劳动力。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的父母开始了他们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进的跨国企业为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带来了新面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升。当劳动力和生产率提升之后,政府也开始从它在毛时代就占据的领域逐步退出,为投资者留下了大片大片的商业处女地,这刺激着投资者的热情。在二十年内,投资资本家不断涌入中国,将这里建设成了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世界工厂。借由从西方消费者那里赚取的金钱,十亿中国工人成为了十亿消费者,这一规模超过欧洲和美国消费者的总和。国内不断增加的需求刺激着销售,并提供投资信心。这一过程很快变成自我强化的循环:需求增长刺激产品供给增长,销售所产生的财富再次让需求增长。这个不断扩大的螺旋指数式加速,并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DNA。

正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并非新现象。一个世纪之前,大批欧洲移民带着热情涌入美国,使美国进入黄金时代。当欧洲和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中恢复时,他们也经历过成为全球生产和需求中心这样令人兴奋的阶段。如今,亚洲这片古老土地正如日中天,问题在于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吗?

(二)沉溺于庞氏经济的衰老世界

去年冬天我飞回中国度假。飞机抵达北京的时候,北京正陷入重度雾霾之中。在从上海到我故乡的高铁上,我看到了很多“鬼城”,在这些城市区域建设着大量空无一人的公寓楼。商场和批发中心正在打折销售各种产品,而生产商品的工厂仍旧在运营。我并不期待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经济情形,我看到的既不是夏天也不是冬天:需求如同寒冬一样冰冷,而生产却似烫手山芋。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开始举步维艰。“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人口的迅速衰老,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就开始大幅缩水。当年婴儿潮出生的国民正步入中年阶段,地产、汽车、耐用品的市场规模同样开始减小。中国企业步入劳动生产率的瓶颈阶段,他们必须自行研发技术和商业模式以突破经济瓶颈,以往这些企业正是通过“跟随”模式盈利。同样,政府也没有商业处女地可以再出售,尤其是这些改革政策可能会触及利益既得者的奶酪。

但中国的经济引擎仍旧以6.9%的速度在高速前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着陆的速度。这个国家的经济沉溺于高速增长速度。一些生产过剩的泡沫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隐隐出现,而从2009年开始政府选择宽松金融政策来遮盖这些问题,这为市场带来了错误的信号。中国人民开始期待政府会出面保护经济,对应地在房地产领域加大投资。中国从2011年到2013年间的水泥用量是美国整整20世纪水泥用量的1.4倍。过度投资和不断减少的投资回报只能通过开启印钞机加大货币发行量来缓解,人们相信经济泡沫如此之大以致于政府不得不出面相救。这是一场危险的博弈,即便是麦道夫也无法搞定。

在庞氏经济这条道路上中国并不是唯一。日本银行正在操作第11次量化宽松政策以缓解政府可能压根无法偿还的债务。从2008年开始,美国和欧洲已经陷入零利率阶段以支持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他们都陷入一种囚徒困境中,没有人敢叫停,所有人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在这个游戏中并没有赢家。

进一步思考,“潘多拉的魔盒”已经嵌入在经济发展的DNA里,尤其是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旧大陆破产债务的继任者。20世纪60年代,日本接过经济引擎的交接棒,直到20世纪90年代失去动力,将司机位置让给了中国。印度将会成为这场赛跑中的下一位继任者吗?事情很可能如此,但是当印度筋疲力尽之时,谁能成为下一个接任者?

发展同样可以被社会的新血液启动。经济新动力可以是出生的新婴儿,但随着接受教育的女性不断意识到自身除了成为生育机器之外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社会的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在职母亲或许可以改善情况,但怀孕将带来就业歧视的代价。经济新动力可以是移民,不管是合法还是非法移民,但是文化和宗教的冲突经常加剧了摩擦,正如当前德国所发生的一切。不管怎样,所有的新血液最后都会变老,我们还应该继续添加新血液来继续这场游戏吗?最终带来的丑陋结局将可能是另一个庞氏骗局。

(三)技术变革卷入财富不平等

近来在IT、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的革命点亮了人们的希望,它们将提升劳动生产率并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空间。然而不幸的是,新技术所摧毁的行业比它们所创造的行业多的多。虚拟经济(比如移动手机、电子商务)的崛起给传统经济带来了阴影,后者被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的沉重负担所拖累。智能汽车和工业机器人将让工人变得多余,打破他们的中产阶级梦。少数的年轻天才和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巨大财富,但大多数人被留在微弱的希望中。讽刺的是,生物技术承诺将使大多数人变得长寿,但谁需要没有养老金的更长寿命呢?变革技术被批评为财富不平等的新来源,它们拉大了高等教育毕业生和普通工人之间、年轻极客和中年办公室职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我们应该加入卢德分子的队列,盲目反抗新技术,还是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经济的新基本规则?

我们在技术变革中所观察的问题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错误,而是技术与现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冲突所带来的后果。现有的经济模式要求人类自身扮演推动经济发展的角色,工作日时是生产者,而休息日时是消费者。但技术希望将人类从工作中释放出来,使人类脱离工作。这无异于将发展的轨道连根拔起!

技术变革将带来混乱,但同样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生产力和效用。需求的萎缩将生产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如果通过公平的再分配政策使生产成果受益于每个人,失业率将保持温和。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的信条并没有引导人们走上这样的过程。通过保留现有的低效率、低信用的“僵尸企业”来保护工作岗位,并且抑制创新。为拥有个人保险的晚期病人提供全额支付,却对是否采用面向公众的慢性疾病控制应用犹豫再三。为不负责的金融投机分子提供信贷,却拒绝为免费教育和医疗提供资金,并且是以保护人们自由选择的名义。但是,容我质疑一遍——所谓的保护自由选择,是指变得愚蠢、病态和自私吗?资本主义和它们的政府是如此擅长在现有模式里继续发展的游戏,并且没有动力去做出改变,尤其是在共产主义的幽灵消逝之后。但是这种发展,真的是我们需要并且要去忍受的吗?

(四)为人类而发展,而非为了发展牺牲人类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起源: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对每个普通人而言,经济发展意味着食物、必要生活用品的供给,以及明天会更好的小小幸福期待。不管是发展缓慢还是迅速的国家,经济发展都是好的,因为它为人们和他们的孩子带来了希望。而在已经高速发达、人口相对稳定的国家,仍旧陷入在自我强化的发展循环中是糟糕且容易失控的。人们应该承担起责任,并有创造除了经济发展之外更值得期待的未来的抱负,经济发展是为了服务人们而不是为了控制人们。

当大多数国家正在假寐的时候,已经有新组织出面来引导这个过程。很多企业将自身定位为“社会企业”,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赚取利润。比如,谷歌的人工智能项目不仅仅用于市场分析,也为流感预警和癌症治疗发挥作用。特斯拉和太阳城闯入交通和电力领域,对现有的石油和能源巨头带来威胁,却对每个居民带来益处。很多NGO在尝试新途径去满足社区的需求。在“Raising Sunset”项目里,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一些老人借用学到的知识甚至创办了他们自己的电子商务生意。年轻的天才也在行动:Justine Leja,乌普萨拉医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创建了一个线上众筹平台“Icancer”以支持针对罕见药的研发,由于市场规模受限,这常常被政府和医药公司所忽视。智囊团也在加入这场运动:ACCESS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在组建Modern Aging Accelerator以支持针对老龄化人口需求的创新商业,在年轻学生的引导下老人们在自身创办的企业中扮演中心角色。一个年长者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家,然而这个老龄化的经济结构正处于那些傲慢大脑的审判中。

我的父母那一代人在过去的二十年内中国的发展中奉献了自身,他们收获了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雾霾。写这篇文章时,我听到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正在实施变革,将经济从投资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人们对洁净空气、远距离通讯和分享汽车、房屋和想法的需求正不断增加,立足于这些需求的创业企业发展迅速。于昨天的奇迹而言,这是一个糟糕的时间;于明日的神奇而言,这是最好的时间。人们自身,不应该仅仅被当成经济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因素,而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永恒的经济发展无法达成,也不应该被达成,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拥有智慧和勇气来改变这些,允许每个人作为普通的凡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树2016-02-21 18:51:36

社会创新的大风吹来啦

十一2016-02-21 14:28:30

技术和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将被技术和经济进一步发展解决同时带来更多新问题。人类从拾起文明的火种那一刻便走上了这条路。

Ben犇2016-02-21 17:05:16

想到了Oscar Wilde, self realization。

洁琳2016-11-14 18:17:29

太喜欢这个作者了,加上最新全球化废墟那篇文。我们说到被抛弃的旧世界时很轻松,但如果那是我的爸妈呢…看家乡“凋敝的一切”“生活枯萎”我为自己这样的认知而痛苦,无法厚着脸叫嚣有更美好的生活,似乎就置不那么美好的生活于尴尬。在公益机构干过,也在科技公司混,最近求职就很烦,似乎社企是完美的折中?虽然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机遇。现实是不是仍旧是那些拿锤子才找钉子的人大势?会改变吗。然而我自己却还是想蹭前沿还是不管钉子要拿锤子想变强…为解释的心而羞耻。只希望我能一直犹犹豫豫,走一步一回头,希望以后能在足够“未来”又足够“为人”的事情里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