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罗斯哲学到行为金融学
很多人了解索罗斯,一部分是因为他“导演”了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而走上神坛,另一部分,可能是他最近几年致力于构建新的全球秩序所做的努力,比如他一直在坚持推动各封闭国家的开放等等。当然也有很多人对索罗斯的“大师”身份有所质疑,认为他思想的原创性有限,许多早先的预言也被频繁打脸。但坦率地讲,我对这两方面问题兴趣不大,毕竟几手消息下来预言和事迹营养有限,静下心来学习其内在的实践哲学,或许更加有所脾益。于是我趁假期系统地拜读了他的著作,特别是他最新一版的《金融炼金术》和《世纪危机启示录》。通读下来,感受最深的,是我发现索罗斯哲学和行为金融学在不同叙事下有某些相近之处,同时,二者的并集构成了对经典理论更好的补充。所以,写下一些不成熟的感受,仅供互相交流。
所谓的经典理论,就是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讨论金融问题。而支撑这个理性假说的理念是一种早期的演化思想(优胜劣汰),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理性的人和非理性的行为(噪声交易者)会逐步被淘汰,从而让市场行为向理性收敛。同时,理性的套利者可以通过套利来从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中获取无风险的套利收益,从而加速市场向理性的收敛。换做投资学的语言来讲,如果资产价格由于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而偏离了它所对应的内在价值,那么一个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就被创造了出来,且一定会有理性的人看到并抓住这个机会套利,从而将资产价格推回到基本面价值。所以,市场中的价格总是反映了资产的基本面价值,价格总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噪声交易者们使得资产价格偏离了基本面,那么套利行为就一定会使资产价格收敛到内在价值吗?真实的市场真的服从优胜劣汰的演化规律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以我国资本市场为例,短视投资者给基金经理带来的短期业绩压力,使得基金经理必须一定程度上跟随市场的短期情绪波动而“追涨杀跌”,偏离价值投资的原则而没有收敛。经过反思,很多行为经济学家(如席勒)认为金融活动的核心力量是心理的而非任何其它方面的,所以他们从投资者的真实行为出发,从大厦的地基开始,对经典理论开始进行修复和补充。
索罗斯则有所不同,由于早年的哲学经历,使得他一生致力于将其哲学观念注入到投资实践和对世界的理解之中,所以他对于经典的反思启示于最基础的哲学上的方法论。从其众多的著作和演讲中,我发现他习惯于将其哲学命题,归纳为“易错性”和“反身性”两个核心观念。
其中,索罗斯所谓的“易错性”,受到其导师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的很大影响,指当一件事情有人参与时,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始终是片面的、歪曲的。这在神经科学上很好解释,因为意识是源于脑内数百亿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发生作用的“突触间隙”只有大约10纳米左右的距离(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应用范围),所以,在可预见的观察手段和计算能力下,人类不可能准确测量发生在每一个人的头脑里数百亿突触间隙之内的事情(埃克尔斯);而“反身性”则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预期的自我实现”的假说,是指人们歪曲的观点能反过来影响到与该观点有联系的事情,因为错误的观点会导致不适当的行动,从而影响事件本身,它源于人们想要了解世界的认知功能和试图影响世界来改善生存状态的操控功能,当两个功能开始互动反馈,“反身性”便由此而生。在负反馈情况下,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会更接近现实本身,在极端情况下,便产生了均衡。但在正反馈情况下,两者实际上离均衡越来越远,故套利行为不一定会使资产价格收敛到内在价值。
而当“易错性”和“反身性”共同作用时,二者之间就会相互影响,产生“相关反射性”,即认知偏误改变着事实,同时被改变的事实回过来加大认知偏误,从而大量的不确定性被揉入其中而难以收敛到理性。特别是当人们的认知有很大分歧时,认知与事物间的作用,或相关反射性,会更加强烈,比如在金融市场“泡沫”的发生或行将崩溃的时候,金融市场不仅可能扭曲真实经济活动,而且可能诱致真实经济活动与扭曲了的市场信号相符合,从而导致更加扭曲的市场信号与经济活动。“相关反射性”作为索罗斯对市场理解的核心,是经典理论所回避的问题,传统的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没有互动联系。
(插一句题外话,坊间对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有很多争议,不少人认为索罗斯用他的哲学来解释他在投资领域上的成功属于事后诸葛亮,毕竟他失败的投资也很多,足以用他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来”证伪“他的投资策略,所以两者间并无因果关系。但其实这是误解,这如“财报是用来证伪而非证实”一派的观点一样,索罗斯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识别错误,所以他的理论并不提供答案,只是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这是证伪主义的方法论。当然,他的投资策略也不是随机的,除了从错误中反思,深谙主流理论谬误的索罗斯,习惯于假设越远离市场的主流认识,就越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然,面对复杂的市场,哲学叙事总是显得粗糙,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而在《世纪危机启示录》中新加入了模仿生物演化的更精致的范式,并开始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趋同。他试图说明:在人类无法事先知道任何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的前提下,他们只能经验主义地参考以前的事实来预测以后的事情,因此,适用的范式是周期解而不是任何均衡分析。换言之,假如价格上升,只要足够多的人据此推测价格正在趋于价值,那么,价格就会继续上升,直到某一阀值,然后崩盘,沿周期上的另一路径下降。此时,只要足够多的人仍有恐惧感,他们仍愿意相信价格正在回归内在价值,那么,价格就会继续下降,直到触底。这用行为金融学的语言翻译,就是上行期的”过度自信“和下行期悲观情绪的羊群效应。
此外,他强调,金融市场的特点就是揣测充满不确定性的各种走向,人们的看法不一致,市场本身不一定会保持稳定,只有靠实行一系列政策才能达到。这种政策不一定出自政府,但其目标应当是维持市场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能以教条的有效市场假说来作为监管的基础。就像哈耶克在发表诺奖获奖感言时,警告芝加哥学派的道理一样,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被量化。当然,反思和批判之外,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最大化以前的成果,以索罗斯哲学为线索,走向更体系化的金融行为学研究,并回过来修正政策和监管思路,或许是一个好的思路。
总之,经典理论、索罗斯和行为金融面对的都是金融资产的预期定价问题。区别在于,经典理论沉迷于逻辑叙事,将这个预期固定在资产的内在价值之上,似乎历史在此终结;行为金融学则是对主流理论的有益补充,概括地讲,它主要讨论不同情况下噪声交易者的心理相对于理性的偏差,以及由于心智的差异,基于对多数人预期的高阶预期;而“以天下为己任”的索罗斯,思想上与行为金融学的成果相近,但叙事风格更加宏大,他不把目光局限在金融市场,还包括制度间、国家间的互动联系,将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正如他所述:“经济史如同一部永不结束的连续剧,它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象与谎言之上,而非真理,它指出了一条通往无数财富的道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分辨哪些趋势是基于错误的基础之上、顺势而为、并在其丧失信誉前脱身“。纵览金融市场以外的其他世界,何不如此?
加好友: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心止如水2016-02-25 19:03:25
你知道的太多了
YYH2016-02-25 19:16:53
文章写得真好 很有见地!
孙吾饭1682016-02-27 15:09:17
索罗斯在大学的系列讲座汇集成书《超越金融》,可一窥其哲学体系和思辨过程,网上有中英文对照版本下载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