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故事之苹果皮

TMT是电信、媒体和科技(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其实,TMT这个词一般是投行的朋友喜欢这么叫,而在我们传统做硬件的圈子里以往很少这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互联网行业的人涌入传统硬件行业,传统硬件行业的人拥抱互联网,突然发现我们做的不少智能硬件还真是把电信,媒体,科技给结合起来了。

巡洋舰的朋友里有不少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写一些这个行业里的小故事,可能阳春白雪,可能下里巴人,希望可以让大家闲暇之余轻松地看个小故事。其中,有些环节涉及当事人敏感信息,在文中会隐晦的代指。

最近iPhone 7的上市炒的很火,借此机会讲一下当年苹果刚开始在大陆销售中出现的小插曲。当年的苹果产品里,有一款叫iPod touch,相信果粉应该很熟悉了,今天却要讲讲一款不是苹果公司生产,从产品形态来说,是周边产品,仅仅是个附件,而这个附件最终却带动了苹果iPod touch的27%的销量,这个就是“苹果皮”。

回到苹果进入中国之初的年代,移动大佬对苹果产品市场的判断不准,对诺基亚过分乐观,而无动于衷。而联通刚拆分完,把CDMA的包袱交给了电信,占据了WCDMA的全球先天优势,开创了联通版合约机时代。回到今天,想想开创这项业务的某小兵却已身陷囹圄,令人唏嘘不已。

当时第一代苹果联通版手机高调进入中国,在那个诺基亚的塞班时代,给国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已经深深抓住国内消费者的心,不得不说乔布斯才是粉丝经济的真正鼻祖。当时移动手机用户毕竟是主流用户,而移动的主要客户是高ARPU值的全球通用户,对于这批用户来说换号成本过高,且联通3g信号覆盖还尚有欠缺,面对那时崛起的苹果产品只能最多考虑配置第二只手机。

当年苹果手机高昂的价格也让大部分人望而止步,潘氏兄弟准确挖掘到了大众对苹果手机的渴求。

这个需求在今天用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打造一款能使用移动TD网络的苹果产品,而在那一两年里移动公司并未有相应终端集中采购计划,于是潘氏兄弟抓住了这个契机,研发了一款基于iPod touch的通信外设,并且在自己的小作坊打磨出货,一年后推出市场。

在一开始,即赢得了市场的追捧,可惜潘氏兄弟的小作坊产能严重不足,也没有一定的渠道能力。当一个好产品出现在华强北的时候,在短时间内被山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某种意义上来说渠道愿意来山寨你的产品,也验证了你的产品有一定的市场。

正如今天最赚钱的渠道还是苹果渠道,在那个年代,潘氏兄弟的这个产品已经让国内依附苹果产品的各类公司捞到了乔布斯的第一桶金。一只touch加苹果皮的成本甚至低于当年一款主流中档手机的价格,这款组合“手机”极有市场竞争力。当然,之后两年随着移动公司开启国内运营商与苹果公司合约机狂欢合作,苹果皮的市场开始逐渐减退。插一句后话,在今天看来国内三大运营商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只是好声不断却不赚钱,甚至大有取消苹果合约机的趋势。而在当年,苹果皮这款产品大放光彩,在2011年使touch的销量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七,甚至在今天还有工厂在生产,可见其市场生命力之强。

我正好有个当年给潘氏兄弟直接供模块的朋友,了解到当年的一些插曲,事实上潘氏兄弟并未售出多少苹果皮产品,这个果子一开始自然是依附在华强北的山寨工厂摘了,待量开始起来后,中兴华为还是不屑做,而MTK准确抓住并且放大这个需求,开了生产线做苹果皮。在当年赚的盆满钵满的MTK,月出货已百万片,直到这时中兴华为才迎头赶上,而移动苹果合约机合作即将开始,MTK已经减少苹果皮产线,在此膜拜一下MTK的蔡总。今天讲这段的时候外人可能云淡风轻,我相信这对当年的潘氏兄弟来说恐怕是个巨大磨难,整天待在暗无天日的小作坊里,唯有一根接着一根抽烟才能忘却此刻的焦虑。

在今天看来,苹果皮的这个方案设计在通信老兵看来可谓相当之简单,然而在touch投入中国这么长的时间里,也直到潘氏兄弟才琢磨出这款产品,并且踩准了移动慢一步的节奏,当今不少硬件PM应该好好借鉴一下,如何借大品牌的势,琢磨用户的需求,不要动不动就讲互联网思维,不要动不动就鼓吹用户体验,太年轻了就不知道闷声发大财。

后记:

第一个吃螃蟹的容易默默无闻,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潘氏兄弟还算幸运,虽然做苹果皮失败破产了,但是接下来北上中关村,凭借当年苹果皮积累下来的名气,继续创业,投身于智能硬件行业。

最后以一个非专业的角度谈一下知识产权,讲专利授权,作为含辛茹苦做产品的我们,是非常希望有IP的保护。在国内,圈内的朋友申请专利,其目的不是为了去打假,打假反而极有风险,以后有时间会讲这两年里出现的一款比较成功的产品,结果因为打假,惨遭媒体恶意报道,导致产品差点流产的故事。在国内做产品,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恶意打假,防止被发起恶意诉讼,可悲可叹,实乃无奈之举。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