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年前的穹顶之下,愿我们不要遗忘

差不多一年之前,那部名为《穹顶之下》的记录片,激起了不少讨论。一年后,我们当年看到的帖子都快被遗忘了吧。今日发两篇之前的旧文,愿我们不要遗忘,因为遗忘就意味着我们对不起当年花费的时间。

编者的话:柴静的雾霾视频中的数据错误,我们不容忽视。但这篇文章,想说的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言论,如何让争论高贵。

作者 立人草

为了不让大家产生视觉疲劳,我没有在文章名称里写明视频名称,当然,你一定猜到了。

我在这场全民讨(si)论(bi)中获益良多。

首先,自我科普。

作为一个文科生,出于对家人及自己健康的关切,除视频中已经展示出的以外,我也在持续读一些回应文,并从各方讨论中不断印证或质疑。目前状况下吵得越来越凶,科学盲很捉急!只能继续跟进 … 不管怎样,真理越辩越明,大众最终会从中受益。

  • 癌症与空气的关系。有的结论是,没有科学已证实的必然关系。原文见@李晓鹏1982的《为什么空气越好的国家癌症发病率越高? —— 对柴静《穹顶之下》误导性说法的澄清》。我看完觉得有点儿宽慰,但是呢!刚又有两个在美国的生物学博后说这篇文章是“放屁”… 没有文化的我只能继续边关注边选购净化器了。

    值得肯定的是,这篇文章言辞诚恳,也有依据。科学上没有定论的东西很多,不奇怪,就事论事好好说话就值得肯定。

  • 《寂静的春天》与DDT。这个例子的重点是,我们在解决雾霾问题时还是要平衡损益,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必须两害取其轻。提出这个事儿的也是篇很热的文章 ,叫《为什么<穹顶之下>没有说服我》。我有点不喜欢这个文章,因为它给视频凭空造了个“不惜一切代价治理雾霾”的前提,让我有点儿怀疑他压根没仔细看。其他关于创新和垄断的分析我就不评价了…

    不过有关DDT的这个发展史确实有助于我们看待问题。简言之,《寂静的春天》一书直接导致了DDT的全面停用,然后由于没有有效的取代物,非洲的疟疾发病率飙升,最后导致大量死亡,最后各国开始恢复使用DDT。套用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小损失地转型,这就是个很复杂的课题了。但拿“DDT要不要禁”和“雾霾要不要治”来直接代入,也是一个逻辑陷阱吧。

第二,如何对待言论。

我从微博、知乎、朋友圈观察我关注的人或现实中的朋友对该事件的反应。当看到我很难接受(标准低于“认同”,只是看基本是否可接受)的言论,我会去想这个人是因为缺乏基本良善还是缺乏智慧。前者取关。

**基本良善是什么?不严谨地说,是以基本理性去尊重人,是不以恶毒的语言去揣测和攻击一个没有给你带来任何伤害(都不说是否客观为你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一个人也许可以用最毒的话语咒骂杀害他/她孩子的人,但不可以去攻击一个为保护他/她的孩子而奔走的人,即便你认为她的方式没有用。恶毒的代表作有《东方之猪,整圈未眠》,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几年的大陆人,我所见过来自各界最非理性的谩骂也比不过该作者的自贱。同为大陆人,如果我受到过什么基于族群的侮辱,一定有一部分是为他承担的。

后来我发现一个很心痛的事实,就是有时人会因为后者,比如没有足够的知识、逻辑力、判断力而加入前者的阵营(哗众取宠总具有煽动性)。我想到一个不是很相关,但是可以借鉴表述的概念,就是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

  • 平庸的恶。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指极权主义下的个体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即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而变成了体系中一只被驱动的齿轮。我想说的是人由于因为习惯怠于思考(或从未被训练或鼓励独立思考)而习惯被煽动(无论正面负面的情绪都可具有煽动性)。盲目的赞赏和盲目的批评其实一样可怕的,只是盲目的恶毒,更能难让人接受罢了。

在言论自由方面,我还是比较保守的,一般来说相信“让人说话不会死人”,但是我也有手机病,老忍不住刷朋友圈,想到人与人之间缘分深浅都正常,为了少心塞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取关应该也不过分。对于可以接受但是我不认同的言论,比如带那么点儿酸味儿但也不至于离谱,或者言辞激烈但多少有些道理的东西,看看就过去了。如一个评论所说,“她做了很多人可做、该做的东西,打翻了很多人的五味瓶”。人性嘛,可以理解。

  •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语出胡适先生,我自己一时也解释不好,就借用知乎答案一个表述:“容忍的态度,就是承认求同存异,承认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存在,承认‘我们所主张并不绝对正确,更不能以此压迫任何其他存在’。容忍他人是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前提。大致如此。”

对待言论这个问题很难,常违反人的ego,是终生心性的训练。另外,上了这么多年法学院,发现自己已经在规则和例外,原则和界限的坑里难以自拔。

虽然我自己倾向于认为柴静没什么不坦荡的动机,但我除了说“咱们来关注视频本身吧”以外对如何论证为什么动机不重要并无高招。

  • 《罗伯特议事规则》对“动机”的论述如下:1.动机不可证; 2.会议要审议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某件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就是对议题的偏离;3.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所以指责他人的动机毫无意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看到这个后我不禁感慨,还是要多读书才能make good arguments啊。 你看看人家这逻辑。

第四,如果说柴静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就是“此时此地此身”。

我并不是通过这个视频了解到她这个信念。我在还没有打开视频时第一时间就想到几年前看她的书写下的笔记:“我想不断地完善自己。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她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她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由一个个独立的人,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中得来。”

  • 此信念源于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这个视频的制作为“三此主义”注解:“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本来就是一件基于个体行动的公共事件讨论,而讽刺的是,因为讨厌人家成为英雄而发出的谩骂让事情变得更英雄主义了。

最后,感谢柴静及其团队。也许作为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她们还不够,也许她的文青气质还是多少冒犯到一些人,作为媒体人,我是觉得够了。

而她与老范、老郝之间罕见的优质女性友谊,造就了媒体界了不起的娘子军。

/pic/1_HN6Mjyy4e0LZfU4BfU1ia0QSvCPWpA.jpeg

柴静与我们对复杂的态度

郭瑞东

关于柴静,我们不要去质疑她的真诚,她开篇就说“这是我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既然是私人恩怨,其叙事中哪怕有数据支撑,哪怕有科学家背书,都不免cherry picking,对数据的扭曲,也是在所难免。柴静善于煽情,她的苍穹之下,是绝顶的传播学案例,是极其有效的演讲,可柴静在这方面的成功也埋下了她理性上的失败。柴静本可以进一步的诉诸于感情,不强调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只是问我们是否愿意把花在口罩,空气净化器上的钱花在清洁空气上,问我们是否愿意花钱让APEC蓝保持下去。柴静本可以讲完故事,再做让步。承认自己的逻辑有漏洞,承认自己引用的数据有其他的解读,可以在片尾的字幕里展示影片里所用到的全部数据。可是这样,这部影片还会那么一气呵成吗,如果柴静说,我女儿的肿瘤原因未知,我猜测是由雾霾引起的,医生也告诉我可能是雾霾引起的,所以我在这部片子中反映的,仅仅是我自己的看法,会带有不可避免的偏见。可这样观众会欣赏柴静的诚实吗?我们在批评柴静的影片不够科学,客观的时候,也要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准备好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真相了吗?如果我们只是想要一个简单明快的故事,一个可以拨打的投诉电话,一个能指名道姓的罪魁祸首,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指责柴静,排出的片子没有科学精神。她只是做了大众期望的事。我们每个人,在指责柴静的片子不够科学之前,都要反躬自省,我们准备好面对复杂了吗?

面对复杂,我们要全盘考虑,要注意到事物的不同维度,要注意到不同数据间的相互矛盾,要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而这一切,都会带来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向。

不会简单易懂。可真理就一定要是可证伪的,是摇摇晃晃的。知乎上有人问,有没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拯救了世界,答案是发现铅中毒的化学家克莱尔帕特森。可这样简单的事实,是进过数十年的实验才得出的结论,柴静以非专业人士去调查雾霾,得出的结论如果太过清楚,那是为了适合公众的审美。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临界点的存在,认识到引起雾霾的因素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非线性作用,也有勇气接受解决雾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那么我们就能够不止是指出柴静影片中有悖科学精神的地方,更能明白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让下一个柴静愿意也敢于讲出更贴近真相的影片,真理是丑陋的,因为它太复杂了。真相也是沉重的,再我们没有准备好接受复杂前,我们也许只能选择单线条的故事作为best alternative。

热烈转发,随意打赏,支持原创。

长按下文二维码打赏作者。

/pic/2_48IMU6HMXE084SmPGXTDQBpRMCcfpg.png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

朵思大王2016-02-04 00:44:49

借用督公的话说、只有科技化、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就拿煤炭来说、纯粹的焼原煤这个我们历史上也经历过、八九十年代还是这样的、黑烟滚滚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而我们现在用的是天然气、有些家庭甚至已经不用燃气改用全电能。 原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但是经过脱硫塔之后、被固定下来的硫又可以制造硫酸或者其他硫化物、曾经的垃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而变成了黄金。 所以不要因为小清新而排斥工业化、没有工业化连小清新的基础都会不复存在

晴天小*鼬*2016-02-04 20:20:14

不可能忘记 这对我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无论舆论怎样 是这个纪录片让我对环境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 激发了我在能源方面的兴趣 也不知道申研时在PS里如实写出这点会不会很low anyway希望自己能申到理想的专业 学成回庄 为家乡的节能环保做点什么

作者

有这份心,真值得点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