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不会实现——读《集装箱改变世界》
我对物流行业的process innovation关注已久,但是一直没有看过相关介绍,直到一口气读完《集装箱改变世界》。本书成书与2006年,那还是金融危机前的航运黄金时代,波罗的海指数直逼12000点,如今竟在1000点上下垂死挣扎,真是令人扼腕。不过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并非海运创新给本行业和制造业全球化带来的财富效应,而是这种创新带来的外部性对社会产生的无可逆转的破坏效果。
集装箱的广泛运用彻底摧毁了码头工人这一传统的行当:当高效运行的集装箱吊运设施被安装后,手提肩扛的码头搬运班组在新的体系中瞬间过时了。这一升级造成两个直接效果:1,以纽约港为例,依赖码头劳动密集型工作和小型制造商的布鲁克林立刻萧条了下去,从平民窟堕入贫民窟。我在英国南安普敦也发现,东岸的旧码头是全市最穷的街区(值得注意的是这儿也是南安普顿俱乐部的旧球场所在地,毕竟工人阶级是足球的死忠粉),远不如西岸的集装箱和邮轮码头气派 (有意思的是一部分旧码头被改造成了自带游艇帆船码头的高档小区,一墙之隔,设施水平相差三十年);2, 懒散好斗的码头工人工会也随之烟消云散(虽然他们在阻止集装箱技术运用时贡献了比工作时更卖力的负能量),藏身工会的共产主义积极分子也纷纷星散。这情况在其他被科技创新所毁掉的行当中也极为常见:在付了工人一笔颇为可观的赎买费后,共产主义工运也就随之呵呵了。更深远的外部性同时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方面,因为运输成本减少和效率增加,大众消费品质量提升且价格下降;可是消费方面,大众消费者收入因为技术威胁而直线下降(要么失业,要么就得比机器便宜),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很有可能继续困在各个“布鲁克林”中出不来。这倒是蛮郁闷的,这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被制造出来,可是大众用什么来消费呢?don’t worry,这时无处不在的联邦税务大叔就开始运作了,祭出“收入再分配”的万能灵丹,给怨气重重的贫民窟撒钱,去吧去吧,买东西。于是我们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工会势力逐渐式微,也变得越来越赖皮。而政府巧立名目的福利和信贷撒钱却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如此奇怪的现状: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和产品(或者可以称之为社会utility)来自社会上层对于生产材料和生产技术的狂热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而社会底层几乎沦为政府用税收转化成的福利养的猪,他们既没有技能也没有意愿去创造任何utility。其中的很多人,活在现代技术一阵狂飙后留下的废墟中,吃着科技和资本『赏赐』的饭,却无比仇视科技和资本。至于那个大家都以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的传说中的“中产阶级”,要么跟上上层的脚步进行投资或是服务于上层的投资,要么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行业被改变而自己作为人却无法像科技那样快速迭代,只好挣扎着掉进福利猪圈中。
集装箱创新的外部性思考引发了我的一个担忧,那就是科技创新对大部分人来说,将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工作,也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money。但是,经过种种效率提升的传导后,确实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什么科技不会带来更多工作?集装箱推行后,一个吊车操作员可以顶掉100多个码头工人的工作量,而吊车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可以带动的产业链中,却无法增加同样数量的工程师,何况对于那些除了大力出奇迹啥都不会的“大力水手‘们来说,新的工作和他们无关。此外,码头在机械化,下一步就轮到码头设备制造商来机械化了,这次雇员的减少,又会带来更少的新工作。据说香港的码头吊车工人要罢工,真是一群螳臂当车的傻瓜,信不信李嘉诚会加速建造自动化吊车,让他们哭去吧。这绝不是开玩笑,因为西门子正在建造第一艘全自动无人值守货船。
机器替代人工,将彻底的改变现有的社会运行规则。机器只属于资本的拥有者,可以转让,可以改装增值,连报废回炉了还有一笔材料费可以提供给雇主。而人再怎么忠于工作,他还是属于自己的,没法把自己卖成奴隶。只要我们认同人权,人力就永远是一个cost center而非revenue center,机器和地皮厂房这些capital可以用来抵押清偿,从没见过人力能拿去抵押的,更何况这群孙子还妄想搞工会谈判,跳槽了还无法给雇主带来转会费,真心比不上服务器啊。现在的企业中partner company越来越少,employee owned company简直是史前怪兽,大都是own by public investor。这样的企业只需对investor的ROI负责,员工的利益是最无关紧要的。当所有企业都在不断的运用机器和流程创新降低成本时,为了在市场上存活,削减人力是性价比最高的出路。看看这百年来的变化,技术的提升首先把农业人口降到个位数,把人全赶去城市做劳力,拖累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农民暴动和游牧民族入侵从此成为历史;近五十年来,技术又把工业界改造了,劳动密集不再是必须,于是又把工人赶去服务业或是办公室白领等等,共产主义工运的幽灵终于死翘翘了;然后是近二十年,IT革命把服务业的各种壁垒和gap快速填平,打字员滚蛋,制图员滚蛋,中介滚蛋,抄水表的滚蛋(我家没水表),只要有人为造成的niche market space统统被填平换成云端服务和IT外包。不过,现在这些人滚去哪儿呢?这真是不知道了,要不您去非洲gap year一下感悟下人生价值?嫌太贵,隔壁过了东河就是布鲁克林。
如此一来,在supply side,商品的价格和服务越来越好,consumer side却反过来了,消费能力越来越弱,而且是只要supply side越来越先进,那就越来越少的人可以有消费能力,因为利润几乎都被拥有capital的investor拿走了,而不是越来越少还常年不长工资的雇员。可是这么少的一群顶尖人物,消费能力着实有限,更兼一群工作狂没时间消费,而且其中居然还有绿色和平健康素食粉,尼玛消费能力堪忧,还是wolf of wallstreet这群变态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不过解决方式很多,首先,收入再分配,山姆大叔上门讹钱撒给贫民窟让他们去消费,如果这个不行,鼓励居民信贷没钱也可以继续消费。等等,那什么时候要把还钱还给银行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今天天气不错,你看那边有飞碟。第二,奢侈品消费啊!这个产业链长长长长,而且也没cost pressure,人家就是要有人服务夸你戴上漂亮,要是拼价格搞网路直销反而还掉价呢!于是养活了包括sales, marketing, design, research一大批人,真该感谢土豪们挥金如土,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GDP会更低。第三,搞个毛线的生产啊?搞个毛线的服务业啊?直接投资投资,或是投资投资的投资就好了。傻逼才去盖工厂,我卖你地皮厂房你的钱统统都归我,傻逼才去开连锁服务商,我收房租给你融资贷款代售债券稳赚1000个基点;傻逼才去科技创业O2O,我投资几十个和你这样的傻逼,到时候乖乖给我股份上IPO圈了就跑。capital才是王道!懂不懂!投资生产材料比生产本身赚钱多了,于是钱不过是从一个investor那里转到另一个investor那里,根本就不出现的实体市场上,当然就没有啥CPI咯,完全无害呐。不过其溢出效应(商业扩张,科技的应用,效率的提升)却让啥都没干就被fire掉的大众享受了更低价高质的商品(除了那些已经无法再降低其成本的低级商品,如食物)和更好的总体生活条件(看看,就算是农民工大哥都可以在手机下个A片看那!)。这帮聪明的家伙真是活雷锋!大公无私!绞尽脑汁互相博弈最后拿到一堆废纸就心满意足了,留给大家一个更好的世界,这才是TMD社会主义天堂啊。就这样还有什么脑残”99%“搞抗议,真讨厌!
技术的进步对于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一批人是最有利的,而对于最下层的那群猪也挺好的,只要整天嗷嗷叫就有福利掉下来,到了韩国超市一看土豆还挺便宜。而传说中似乎存在的“中产阶级”却对此最为紧张,因为没准一个创新就把自己的饭碗创新木有了,连带着啥美国梦中国梦统统也木有了,而适应新的变化,真的是太难了。人不是机器,reboot就可以变成最新的系统。那些10年前卖出的机器现在也跑不动win 8啊,更别提那些20年前上大学的大叔们了。他们最焦虑,但是也最软蛋。码头工人好歹还可以给自己争取争取赎身费,这群软蛋啥都干不了,赶紧多买一份失业保险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当新技术摧毁一个行业时,那就几乎是全军覆灭,只有很少的人会留在新的行业中。大部分人在一辈子中会被迫换更多份的工作,而且会一个比一个难掌握,竞争也越来越大(职位越来越少,但是新来的亚洲屌丝,印度三哥和黑叔叔却越来越多了)。想要跳出这个圈圈?大概只有成为创新的推动者或是赎买者才可以了。
所以题目里提到,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不会实现,因为这个世界比起马克思的时代已经变得太多了。当有一天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多数生产和服务都无需人参与时,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财富都属于拥有capital的人,他们可能是最先想出了这些创新的傻逼,不过这比例真心不大,因为想出了这些创新的家伙很多是纯傻逼。比较有可能的是最先应用了这些创新的傻逼,他们如果比较不傻懂得适时退出的话,也可能获得一席之地。最有可能的是眼光独到,而且手握大把废纸,可以让一个创新永无出头之日,也可以让一个创新起死回生的聪明人,只要控制好节奏,那世界岂不尽在掌握。至于其他人,即便用福利养成猪还是会嗷嗷叫很头疼,而且这群懒猪的欲堑难填,也许Matrix里面的那种虚拟现实生物罐头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天天泡在营养液里带着VR头盔打实景3D游戏征服世界纵享美女 or 亲身扮演韩剧女主角和长腿偶巴放电不亦乐乎,几乎不消耗资源,真环保!(这不,Facebook刚刚收购了Oculus Rift,还玩命投资模拟大脑皮层和生物工程技术,这用心,嘿嘿嘿)
不过到了那一天,那种孤独求败在太空旅馆望着死寂地球的寂寞感,也许真的很悲伤。(参见刘慈欣的《终产者》)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汪汪汪2016-02-26 15:00:35
个人感觉吧,作者对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误判,甚至诛心一点说,有可能是在刻意误导读者。欧美的技术发展路线本身就有贵族主义精英主义的惯性,民为本的哲学思想是孕育不出来的。少而精是其一贯的传统,最远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这种条件下说共产主义的各尽所劳,各取所需确实是天方夜谭。但是这种理念是一种内敛发展战略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毁,它被历史一次次验证过。为何还要为它说好话呢?
SinYoung 毅融2016-02-26 19:50:05
不能太牛掰!!!可世界还是会被屌丝们拖挂着,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还自偶感觉上天堂有木有,金融危机影响出产率,钱钱们呐。
Ne-mo2016-03-11 00:22:37
基本是瞎扯,低估了人类创业的决心和动力。 另外南安普顿作为港口,之所以没落不是因为集装箱而是恰是因为没有及时跟新港口接纳能力,向集装箱枢纽港转型一直拖到2005年才开始。 所以,原来的地位很长时间都被伦敦的felixstowe港承担了。 美东的码头工会,ILA也挺活跃的。它们没有ILWU强势。因为美东货物进口量少而港口区域比西岸多而分散。各分会之间内部竞争较多。 集装箱,自动化就会带来失业和强制再分配?鹿特丹是整个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港口。有名的鬼码头。但是同样作为从旧式港口转型的例子,并没有看到周边社区大规模失业,和严重的社会再分配。 荷兰虽然也是福利国家,可国家财政赤字,社会和经济自由度不是比法国好很多么。码头工人下岗了,可以去阿姆斯特丹合法的卖淫,卖海洛因,大麻嘛。技术进步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辅以政策自由化程度提高,只会让更多人获得创富机会。
朵思大王2016-11-14 02:02:06
这个Justin是不是就是最新那篇文章里鼓吹灭绝工人阶级那个?? 看了他的发言、我原本以为他只是中二和不懂经济学的受创伤学生、可是我现在发现、这丫根本就是个反人类份子、简直和纳粹的所谓优生学家一个妈生的。在信息时代、人即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只知道灭绝人口却不考虑生产的产品给谁消费。他所谓的matrix简直就要被他所推崇的各位金融大大和制造业大大分分钟打脸、断了人家财路杀了人家父母、真可谓谷阿莫讲故事里大魔王模板、笑死人了!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