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将何去何从?

2016年3月10日,欧洲央行的一系列举动震惊了市场: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5个基点至0%,下调隔夜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4%,下调隔夜贷款利率5个基点至0.25%,扩大QE规模至每月800亿欧元,并将投资级别的非银行公司债券纳入资产购买范围。欧洲央行在QE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预示着其与美联储的政策背离程度将有增无减。

时间回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轰然崩塌令华尔街一片惶恐,而该事件的溢出效应更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呼啸而来,紧接着是欧洲宣布放弃抵抗,希腊巨额债务险些让欧盟土崩瓦解。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九个年头,世界经济却仍未从这轮灾难性的颠覆中走出,当大多数人都在审视危机的经验、教训之际,往往忽略了一个核心的问题,CDS、CDO等衍生品虽然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最根本的其实是金融监管的缺失。

世纪之交,由英国央行提出的“轻触式监管”推崇备至,以窗口指导、口头纠错为主的监管方式,一度被认为是最能释放金融业生产力的治理模式,其他监管机构纷纷效仿,金融机构在宽松监管环境下大肆扩张,创新业务,开发新产品,逐渐忽视了对风险的把控。监管的疏忽也直接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短时间急剧膨胀,待危机爆发之时,巨型金融机构面对巨额亏损,政府不得不强行出手援救,这也就酿成了愈演愈烈的“大而不倒”问题,今天再来反思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援引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说的,任何金融机构一旦遭遇破产,都应当依据程序进行清算,政府不应该对其施以援手,即便是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监管框架下,通过国际合作,也能够实现它的破产。

繁荣的90年代,对金融机构的限制都是“犯罪”,市场具有自愈能力,再凶险的情景经“看不见的手”也能得到修复。凯恩斯主义一度被自由主义的倡导者看成是一个笑话,宏观调控更是天大的谎言。而随着危机的蔓延,“无作为”已不攻自破,凯恩斯主义再次叫嚣尘上。中国当前处在转型升级的档口,金融业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特别是在股市急剧波动、内幕交易、老鼠仓集中曝光的背景下,参考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几类新型的监管方式值得借鉴:

1. “*双峰”监管模式:*突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央行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的重任。然而由于管理人员趋于年轻化(监管层跟新换代,经验丰富的老一辈退下,接班的多是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但是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却显得畏手畏脚,影响到监管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以及人手短缺的问题,央行在统领全局的同时,新设一个专门负责监管执行的部门,与各种金融机构对接,将政策、法规落实到实践层面。

2. *央行内部细分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经典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以及资本自由流通不可能同时实现,通常只能舍其一,以实现其中的两个目标。在该模式下,货币政策任由央行主导,央行内部划分出两个子部门,分别兼顾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而此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避免了央行由于任务目标的冲突,使监管效果打折扣。

以上两种监管理念只是众多金融监管探索的冰山一角,危机虽已消退,但其余波仍未彻底消除,究竟何种监管适合当前的金融形势,也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摸索。

/pic/1_HN6Mjyy4e0LZfU4BfU1ia0QSvCPWpA.jpeg

代小成点评: (点击查看作者的文章)

**金融监管集中度高与低分别有其优势和劣势。分散金融监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可以竞争,从而避免单一监管机构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倾向,从而刺激金融创新。而分散的每个监管机构都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不会出现集中监管时多目标间困难权衡的局面。但是,在金融混业经营快速发展之时,很多新兴业务难以被划分到个别的监管机构,因而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这是分业监管的主要弊端。金融集中监管则能改善这个问题,实现对金融体系监管的全覆盖。同时,集中监管也能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发挥监管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对于中国来讲,构建单一金融监管机构应该是最好选择。因为在金融创新不断的背景下,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边界很难画清。而且就算现在定下了,未来也需要不断调整。这在理论和操作层面都带来很大困难。而设立单一监管机构则会绕开这些障碍。同时,体系化的金融改革也需要统一的监管相配合,因为统一的监管体系更容易协调部门间利益关系。

本文来源,读者投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可以成为加盟作者,或者贡献主题,亦或给我们推荐好的问题,问题有时比答案更重要。

你可以,

1)写写你熟悉领域的进展或对未来的展望,即使你的小文不够成熟,我们也会为你提出修改意见或帮你一起韵色。

2)写出你的跨界思考,你是否有从一个领域的知识联想到的别的概念,从而让你脑洞大开,只要你的想法新颖,都值得被倾听

3) 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加入混沌大家庭和一起讨论。

或者如果你本身也有自己的公共号,但是秉承相似的想法,我们也希望你能加盟。 投稿邮箱 guoruidong5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