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behaving读书笔记--两万字长文
先放这本书的书评
见证一场范式革命-读行为经济学的诞生
这本书是RT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总结,所以章节结构是按照时间流来的。
Preface
The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 in general, of every social science, is evidently psychology.
A day may come when we shall be able to deduce the laws of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principles of psycology.
(#Lissa 感觉经济和设计好像,开篇都是说心理学是基础。)
I. Begginnings:1970-78
1. Supposedly Irrelevant factors
讲了一个实验,作者给学生出题来考试,如果满分是100分,学生得了70-80分很不开心。于是作者将满分调整到137分,之所以是这个分数因为a. 这个分数很难直观被计算。b. 70-80%的分数对应的成绩是90分+,获得100+的同学会异常开心。
于是作者发现,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表现非常“Misbehaving”,于是开始反思当下的经济学。
我们是人类,但是经济学家往往把人类理想化成为一种虚构的模型。解释人类购买行为的模型往往都是理想化的,但是人的表现经常是不走寻常路的。
这就会发生很讽刺的事情,我们总用理性的模型去预测非理性的行为。
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是人类在作出选择时总是倾向选择最优的。也就是理性的选择。
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的两大特点是,限制约束和供求均衡。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明确的知道这个事实,在他写的国富论之后,又写了一本书但这本书从来没有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这本书叫做Human Passion
2. The Endowment Effect
传 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区别,即自己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商品的价值评 估,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见,导致对规避风险的考虑远远大于追逐利益的考虑,因此人们在出卖物品或资产时,往往索要比起本身更高的价值。可以用“损失厌恶”来解释。
这里用了几个例子:
1. 人们对某种同概率疾病的解药和规避该概率疾病愿意支付的金额。
2. 收藏酒瓶
3. 球赛门票
3. The List
作者有一个记录朋友非理性的行为的表单,
- Jeffrey买了球赛票但出现暴风雪执意要去
- Stanley 每周除草,但有一次患了重感冒。他不愿意支付$10让儿童除草,被问及是否愿意$20帮邻居除草,他说不可能。
- Linnea去店里买一个$45收音机,店员告诉她10min车程外的一家店收音机便宜10$,她愿意去买吗?另一个是电视的例子,同样便宜10$, 但物品是$495的电视机
- Lee的妻子给他买了礼物,是他喜欢但不舍得买的。但他们的财产是公用的。
- 一群盆友吃饭,因为吃了太多零食担心吃不下,一个人把零食藏起来了,大家都很开心。、
“事后偏见”Hindsight bias:很多人觉得自己能预测到,实际上是他们记错了。
Kahneman, Tversky “Heuristic and Bias”
Heuristic seem to be a rule of thumb. 论文基于很简单的一点“人类的时间和脑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使用这条金科玉律-启发式-来帮助用户做决策。但有时,这些启发式会让人们做出预测性错误。
Simon “Bound Rationality”
有限理性,随机错误。
4. Value Theory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and a simple graph
2种理论:Nomative and descriptive 规范的和描述的
第三种理论: Prospect Theory
人类行为既可以是规范的也可以是描述的
**Bernoulli “**risk aversion"风险规避 Deminishing Sensitivity.
Utility Function
- 1944 John von Neumann & Oskar Morgenstern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写下一些理性公理试图推导
- Prospect Theory Kahneman and Tversky
- Build Descriptive economic models that accurately portray human behavior
6.
California Dreamin’
prospect 理论,遇到了Danny
Economists say they care more about what people do as opposed to what they say they would do.
Prospect 理论的关键预测是:人们对于损失和赢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A key prediction of prospect theory is that people react differently to losses than they do to gains.
In the published version of prospect theory, Amos and Dann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defense of their methods: “By default, the method of hypothetical choices emerges as the simplest procedure by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theoretical questions can b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the method relie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people often know how they would behave in actual situations of choice, and on the further assumption that the subjects have no special reason to disguise their true preferences.” Essentially, they were saying that if their subjects were reasonably accurate in predicting the choices they would actually make in such cases, and their indicated choices were inconsistent with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then that should at least create a presumption of doubt about whether the theory is a good description of behavior.
Smith advocated using something he called the induced value methodology
As kind and impressive as Smith and Plott were, I was not ready to declare myself to be exclusively, or even primarily, an experimental economist. I wanted to study “behavior” and remain open-minded about the techniques I would use. I planned to run experiments when that method seemed to be the best way of observing behavior, or sometimes to just ask people questions, but I also wanted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s
6. The Gauntlet
- 作者去康奈尔任教并列出了2点研究计划:
1. 开展new approach的研究 produce research that showed what we could learn from the new approach
2. 对反对声音提供有力证明 be able to offer convincing replies to a series of one-line putdowns I would hear almost any time I presented my research
“经济学家”不喜欢变化。作者把经济学家对那些不理性行为不闻不问的原因也列成表单。作者把这个称之为中世纪的骑士护盔。
- As if
作者发现当经济学家hold不住一些复杂问题的解释时总喜欢用“as if”来掩饰。
这个历史追溯到二战时期的经济学趋势:使用数学化的公式建立经济学理论。Economists led by Kenneth Arrow, John Hicks, and Paul Samuelson accelerated an ongoing trend of making economic theory more mathematically formal.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边际理论。
Fritz Machlup提出对边际理论的质疑,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司机不会通过计算而是直觉开车,他提出了“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指出根据假设来评估理论是很傻的,重要的是如何准确的预测。
Kahneman 和Tversky 给出了As if的回答。他们的“Heuristics and Biases”工作及“Prospect Theory”都显示了人们不按经济模型出牌。
- Incentives
well defined preferences 人们总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例子: 97%概率赢usd10和 37%的概率赢usd30。人们对拥有和售卖这两种概率的期待截然不同!
- Learning
启发式的前提:经常练习和即时反馈。 Huristic and Bias:对于一些小事,人们凭已有的经验足够能做正确,但对于一些大事,按揭之类的,就没办法了。
- Markets: the Invisible Handwave 看不见的挥手?
Sometimes the invisible handwave is combined with the incentives argument to suggest that when the stakes are high and the choices are difficult, people will go out and hire experts to help them. The problem with this argument is that it can be hard to find a true expert who does not have a conflict of interest.
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1. Mental Accounting 提出。了解花钱,存钱,和其他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学。2.在现在和未来中选择。
II.Mental Accounting:1979-85
坚硬的果壳:人们是怎么看待钱的?从Psychological Accounting 演化到“Mental Accounting”
7. Bargains and Rip-Offs
大床被子,双床被子打折到同一个价格的例子。在同一个价格中买了一个最大的,原价最贵的。
禀赋效应是依靠机会成本做出选择的。
对效用的理解包含两类: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 and transaction utility
“Econ经济学家”对效用的的理解是获得效用,而人们不止考虑这些。
对于交易效用,即对折扣的感知会对用户的购买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weigh another aspect of the purchase: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the deal.
这是一把双刃剑,Bargin和Rip-Off。
例子:沙滩买啤酒,Macy和Walmart。
8. Sunk Costs沉没成本
Sunk Costs在“经济学家”眼里就是“不要为倒翻的牛奶哭泣”
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沉没成本在现实中的境遇:
花钱办了网球季度会员,结果手肘疼痛。但因为会员金额高,所以忍着疼痛参加完了课程。
之前章节冒着暴风雪去看比赛
母亲因为花了大价钱给女儿买入学服但女儿不喜欢穿母亲和女儿吵架。
用很贵的钱买了鞋,但鞋子不合脚,宁可磨破了脚也要穿。
人们会对效用有transaction utility的理解,认为使用的越多,就越合算。
“payment depreciation,” meaning that the effects of sunk costs wear off over time.
sunk costs的记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互相转化,通过机票和酒作为例子。
9. Buckets and Budgets
人们和机构都会对某笔钱的用途做预算。预算本顺就是违背了钱的本质:钱是没有标签的。
同时,预算本身会带来一些傻乎乎的结果。
拿汽油降价举了例子:如果汽油降价到原来的一半,某个家庭原本汽油预算怎么安排?
经济学家会从形式行程,汽油等级等方面分析。但这个家庭会想着可以买些其他的东西。
钱会被分为不同的心智账户 mental accounts,最底层的就是现金,现金给人感觉就是用来花的。如果这笔钱被标成了“存款”,那就表明这笔钱的不会轻易流动了。
最恐怖的冻结账户就是教育和养老金这一类的,基于汇率和通货的变化。不动产称为一种最“安全”的账户。
House of Debt 解释了房 车 经济泡沫之间的关系
Like most aspects of mental accounting, setting up non-fungible budgets is not entirely silly. Be it with mason jars, envelopes, or sophisticated financial apps, a household that makes a serious effort to create a financial plan will have an easier time living within its means. The same goes for businesses, large or small. But sometimes those budgets can lead to bad decision-making, such as deciding that the Great Recession is a good time to upgrade the kind of gasoline you put in your car.
10. At the Poker Table
例子:一场牌局上输的人和赢的人的不同的反应。
people are risk-seeking when it concerns losses
House Money Effect:人们不认为自己在打赌上赚来的钱是真的钱
和 Break Even Effect:输的人想要追求平衡。
III. Self-Control:1975-88 (以下缩写为SC)
Prospect 理论和以及其提供的价值帮作者跟家了解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但无法解释在那个非理性清单中大家把坚果藏起来的奇怪行为。
对“经济学家”而言,减少没有好处。但为什么那些藏起坚果的人那么开心呢?
作者开始收集这类奇怪的例子: 抽烟的人一包一包而不是一条一条买烟,减肥的人不会在冰箱里存太多冰激凌,学者们在著作发表前就报名会议来督促自己完成著作,起床困难户把闹钟放在隔壁屋子里。。。
这些例子都和自制力有关,应用经济学理论假设自制力是不存在的,本章目标就在介绍这个不存在的小妖精。
11. Willpower> No Problem
实际上最早的经济学先驱是关注人类行为的,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自由市场理论free market economics 便是最好的例子。
Smith在早期的著作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中详细论述了**“Self-Control**”。可以将这个著作当成行为经济学的前身。有洞见的是,他阐述了“Passion”和”Impartial Spectator“之间的矛盾。Passion是短视的,及时行乐的。
然而亚当同学并不是唯一一个察觉了SC问题,行为经济学家 George Loewenstein,也记载了**“跨期决策 Intertemporal Choice”**,选择会考虑时间损耗因素。同时也强调了一些诸如“意志力 willpower”的该店。Smith 认为意志力是解决短视的必要条件。
1871年Willian Stanley Jevons对Smith的**“短视观察Observation Myopic”**做了深入研究,比如我们会关心是否今天能得到一碗冰激凌而不是明天,但对明年的周一或周二鲜有吹毛求疵。
一些早期的经济学家将未来的折损Discounting of future consumption看成是某种类型的错误。可能是意志力失败,或者想象力失败等。
Irbing Fisher 1930年在他的著作The Theory of Interest 中使用了现在被看做是基础教学工具的模型: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s, 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描述性模型,因为这个模型忽略了关键的行为因素。
有一点 Fisher深信,时间偏好取决于个体的收入水平,穷人会更加短视(#Lissa:想到了 Bandwith 注意力带宽)
显然,早期的经济学家1776的Smith到1930的Fisher还是在关注跨期决策和用户行为的。但是到了20岁的Paul Samuelson这里,一切结束了。Paul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已数学为基础的。这个神童phD的论文特别生猛和准确”经济学分析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sc Analysis“,将经济学重组了,(#Lissa从此经济学走上了一条严谨的数学之路,而将人性直至一边了)
在Paul 神童1937年的7页论文**”效用测量笔记 A Note on the Mesurement of Utility.“**中,他希望为效用的衡量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基本的观点就是消费比起未来,现在更值钱(#Lissa,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不知是死活)这个论文在推导上非常严谨,并且沿用到现在。最后两页叫做”模型严重的限制Serious Limitaions“,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表现并不是连续的,他们很后可能吃后悔药并改变主意:
以一个网球比赛门票为例,分别找了两个用户来对这个门票在今年看,明年和后年看估值Ted: 100 90 81 72… Matthew:100 70 63停止了。这两个人一个是指数折旧,一个是拟双曲折旧
拟双曲线下降,quasi-hypoerbolic discounting。不过这种变态术语不属于本书,只要记着”当下行乐present-biased“就行了。
后续实验见下图:
可能已这篇论文作为引爆点不太公平,有时候,经济学家理大众心理学太远了。一旦Paul Samuelson 同学写下这个模型,并被广泛使用,所有的经济学家就像Kahneman 说的得了“Theory-induced blindness”盲从病一样。(#Lissa 大家解决问题时可能问题的前提就是错的)
这就是经济学家不考虑人类的结果,这个世界上那么多大活人,但是他们的理论都是死板板的。(#Lissa 作者怨妇病又犯了)
跨期选择不只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他在宏观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叫做“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用来描述一个家庭是怎么分配收入的。
随着Samuelson小天才的函数奠基,这个函数也在进化得越来越复杂,他们描述的人类也在进化。首先,经济学家变得更聪明了,其次,他们"治愈"了所有的**SC问题:**经济学家将所有Misbehaving当成错误剔除,他们不允许人类表现不理性。
这个消费函数模型被 主要3人贡献: John Maynard Keynes, Milton Friedman(#Lissa 油炸人),Franco Modigliani
Maynard,“**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of Money”使用“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假设如果一个家庭获得了一些收入增长,这些增长会以固定比例表现在额外的支出上,并支出这个和家庭收入有关。
几十年后,1957 Milton Friedman油炸先生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来解释家庭会有远见的安排这些开销。
Modigliani, 和学生Richard, 相对于短周期1-3年,放眼提出**“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说的是年轻时如何规划自己一生的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者的演进都在拉长时间周期,并且假设大家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拖延消费,甚至是几十年。
可能经济学家都推崇“越聪明越好”,Modigliani的模型被认为是行业标准。
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班上最聪明的,更复杂的是,人们还会考虑后代子孙曾辈,以此循环,所以这些钱怎么花取决于这些钱哪里来的。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设,就是人们在生命的每个区间小飞鞋什么,不只是假设了人们足够聪明可以做出足够的计算,他们能活多久,而且他们有足够的SC执行最优的计划,还有个潜在的假设:财富是可以互换的,现金,房产,退休金。。。。但这个在之前的Mental Accounting一章中说过。
要了解家庭的消费习惯,我们需要反思和研究人类而不是经济学家。人们1.并不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 2. 自制力也没有僧人们高。相反,他们有激情,短视,对不同碗里的财富看待眼光不同,追崇短期回报。接下来一章会介绍针对人类的模型(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个版本)。
12. The Planner and the Doer
缺乏SC的前期经验,很难找到之前的学者的研究内容,列出了3个有影响力的人。
1. 经济学家: Robert Strotz,西北大学,唯一一个作者能找到的写SC的,关注time inconsitency。1995年Paper中指出,只有高度可能的例子:指数折损exponential discounting情况下人们才会time consisitent,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存在。
举了荷马史诗中奥德赛遇到塞壬海妖的故事:
塞 壬是一支全妹子摇滚乐团(#Lissa 和文章没啥关系,但就是好喜欢这个比喻all-female rock band),没有水手可以抵制她们的歌声诱惑,靠近就会撞上礁石~然而奥德赛需要记录她们的歌声经历,同时不葬送鱼腹,机智的把船员的耳朵用蜡封上,然后 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对船员而言,将引诱他们犯傻的线索切除。 对奥德赛而言,选择了一条死命令来限制自己犯错。
这个论文后鲜有人关心这方面研究。于是作者转移到心理学找灵感,不过1970s左右还是没有太多相关研究,除了这两个发现。
2 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做的儿童吃奥利奥的实验,告诉小朋友如果现在不吃1块奥利奥等一会儿可以吃到3块。发现小孩子抵制诱惑真的很难。里面有一个小朋友添了一下奥利奥的奶油, 然后又放回去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作者说他有Bernie Madoff的潜质(#Lissa 查了一下,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
3 精神病学家 George Ainslie,1975年发的paper,她对非人类做了类似的实验,当然是经过深度训练后让动物理解等待部分时间后会有其他reward,结果发现动 物的折损意识和人类类似,和人类一样都有SC的问题!A的论文也提出了一些处理SC的方法,一个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第二个就是提高诱惑的成本。
有了以上三位的前期经验,我开始我的框架研究。如果我知道我要改变主意了,我什么时候并且为什么我要去做限制我未来选择的动作呢。
Donald McIntosh 影响“SC是矛盾的,除非它假设心理包含不止一个能量系统,,而这些能量系统互相独立。”来自Foundation of Human Society
**SC的核心是矛盾,**需要两个自我的模型来解决。
Adam Smith 也提到了passion和impartial spectator的战争。
学术心理学家哪个时候还没有Freud的自我和超我概念,当时我发了一篇“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的paper,但是我知道需要更可靠的数学来描述。于是招募了Hersh Shefrin,数学经济学家。
Hersh与我共事很多年,他数学很强同时并不认我我的想法疯狂,我们像Amos 和Danny那样合作。
我们的模型基于metaphor 隐喻,我们认为一个时间上的任何一点都是由两个自我组成的:前瞻的善意“Planner”小天使和及时行乐的“Doer”小恶魔,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这两个角色间切换。
曾经试图用游戏理论作为模型核心,但后来发现Doer是不参与战略性行为的,他只是简单的活在当下(#就是一个捣蛋鬼)
于是使用了基于组织学的理论“Principal-agent model”。在这个模型中,Principal就是老板,或公司的所有者,agent就是为他打工的。Agent知道一些老板不知道的事情,每天监督这 些agent的成本太高了,所以Principal就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流程,激励机制减少这些冲突的成本。
在我们内心的框架中,agent是一个短暂的doer,只为自己当下的利益和快乐考虑,是自私的。而principle相反,是一个Planner。他考 虑更多的是这些doer的效用。但是他对doer的控制有限。特别是一些急迫的需求比如食品,酒精,性,出去玩。。。
Planner有两套可以影响Doer的工具:1. 奖赏和惩罚 2.设计规则,比如禁令,来限制doer的决定。
一个长例子,Harry被困在了野外,10天后能获救,只有10个能量棒,他应该怎样安排?
Planner:每天1根
Doer:吃到饱为止
图例是满足曲线,解释另一个Planner的工具就是guilt。让doer吃少点的做法是让觉得吃没那么愉悦,换句话说,让意志力来解决。
为什么不一直用规则?
1. 外界的规则不是那么好获得。
2.即时规则好获得,他们也会随着设计灵活变动。
当然还有其他的control技术,比如对花销的追踪,在组织中叫做财务,在Mental accouting中,人们使用不同给手段来达到同样手段。
Planner和Doer并不是脑袋里的两个人,可以理解为Planner 在大脑前额叶皮层区域,Doer 则和边缘系统相关。
对 这两个系统熟悉的Kahneman,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本书里描述,Planner是slow,reflective,contemplative的系统,即缓慢但深思熟虑的。而Doer是 fast,impulsive,intuitive的系统,即快速冲动本能的。近来的神经学研究也支持了这个解释,要是出于应用目的,不必理解过深,只要 知道如何将SC结合到经济学中就行了。
尽管Planner and Doer 模型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解释SC的模型,但还未能被证实是下一代行为经济学家最青睐的模型。
David Laibson,在他1997年发表的博士学术论文中提出了model of choice模型。
另外两个行为经济学家,Matthew Rabin和Ted O’Donoghue,引入了beta()和delta()变量,深化了model of choice,暂且叫做 Beta-Delta模型, 这个模型的关键优势在于计算简单。
可以这样理解Beta-Delta模型,如果一个可以被认为足够远的later的时间,那么他的继续折损率是0,价值now的1/2, 比如对于之前的一个比赛的例子,第一轮比赛价值100,后面的无论多少年的都是50,简化人们“prensent-biased”情况。
尽管这里高度简化了模型,但还是有很多跨区选择的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差别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意识到了他们的自控力问题。David Laibson 在他第一篇论文中假设agent很复杂,会有连续或非连续时间选择。而O’Donoghue和Rabin认为agent是naive 天真的。
一点都不意外,这些简化模型都没有给出非常准确的行为描述。真相有时候是在两个极端“sophisticated”“naive”之间的,部分天真。 我们大多数人意识到了SC的问题,但是我们小瞧了它的重要性。“Hot-cold Empathy Gaps”现象:如果我们在冷静的环境中,比如周六吃完了一份舒适的brunch,那么思考在下周三晚饭吃什么很容易,我们会很自然的坚持那些低卡营养的 东西。但是如果周三来了一群朋友,建议出去吃披萨和啤酒,我们就经不住诱惑。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Planner制定规则:周中不能出去吃饭,禁止啤酒披 萨。然后再考虑如何实施这个规则。
从最早的把坚果藏起来的故事起,经济学家对SC有了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甚至在一些社会型的大问题中被证实是重要的。
这只是本书的前半部分,更多读书笔记,请点击文后的查看原文
怎么办,作者之后提到的Nedge
libertarian patneralism to anti-anipaternalism
“如果人们发生系统错误,政府应该怎么做?”
Paternalism: 明确告诉别人怎么达到目标
Libertarian: 帮助达到目标,但是不强制
后来视图使用Nudge 来表达这个意思。 ——
假设很简单: 人是人,不是Econs, 他们会发生预测性错误,如果我们能推测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设计法律法规来规避这些错误的发生率。
比如,开车长了会发生疲倦,增加了事故发生率。有些路面就故意设计得不那么凭证,nudge 司机醒醒。
还有经典的例子就是阿姆斯特丹机场小便池的小足球赛帮助用户不要把小便弄在小便器外。
Don Norman 的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的壶身设计,**User-Centered,**设计好的公共policy和日用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
改变视角: 器官捐献。
Presumed Consent | Mandated Choice | Prompted Choice
有些国家是默认捐献,有些是默认不捐献的。Johnson和Goldstein 的论文暗示了默认项是多么重要。并且,在那些默认不捐献的国家,医生通常都是在病人去世前后询问其亲人的。那个时候 亲人大多处于情绪激动的阶段。所以最终的决定往往都不是真正的意愿。
但默认项不是最好的policy。 更优的方法是起始于Illinois洲的,当人们更新驾照时,被询问是否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快速的询问和回答让这一切变得简单, 某些地方的支持捐献率到达了80%.
这个方法被起名叫“强制选择 mandated choice”
(后来闹了一些小风波,因为在一篇文章中采用了这个mandated term,导致有些洲不爽。因为不同意的话可以保持沉默。。。。米国人。。。)
mandated choice 后来变成了prompted choice ,反正意思你懂的。
总结: Nudge只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好的坏的,希望善用这个工具,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阅读更多,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