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看待海淘征税
面对各大海淘平台风起云涌的态势,今年3月24日,中国财政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策。新政要求自今年4月8日起,将不再按邮递物品征收行邮税,而是按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一时间各路海淘平台哭爹喊娘,很多小平台直接被新政拍死。当时我还跟朋友打趣说,海淘平台被税是迟早的事儿,国家支持的是云计算,又不是云走私,不过做人肉代购的朋友这下可以生意兴隆了。结果,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题为《海关严查!4月8日后回国的小伙伴们做好被收税的准备!》的文章,说很多在海外购买自用品、礼品和代购的人,在通关时被开箱检查、收税的事情——照片里一堆化妆品被仍在关口的地上,大家纷纷表示宁可不要东西了,也不向海关交罚款。文章作者和很多评论者都对海关兢(sang)兢(xin)业(bing)业(kuang)的检查表示难(yi)以(qun)接(hun)受(dan)。
我觉得这事儿挺有趣,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背后更多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理论分析读起,没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看第二部分。
1理论分析
在《「微经1 - 3」为什么会有交易?》中,我以啤酒和花生米的例子讲过两国之间的贸易如何因比较优势而发生,以及,为什么贸易使得两国的境况都变得更好。从经济理论上讲,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互利共赢的“好”事,不应该有关税。但理论终究是理论,经济学中的“好”也不见得是真的“好”,现实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我们以甲和乙两个国家为例。假设在贸易中,甲国向乙国出口钢铁,乙国向甲国出口粮食。对于甲国来说,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贸易,甲国内的粮食本应卖得一个比国际价格更高的价格——贸易让甲国的老百姓以更低的价格吃到了粮食。但另一方面,甲国的农民则只能得到更少的收入。当然,理论上讲,甲国的农民可以转行去生产钢铁,因为国际贸易使得甲国的钢铁生产者,可以卖到一个比没有贸易时更高的价格。但在现实中,想转行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最后甲国的农民无法转行只能继续种粮食,那么,在甲国国内,贸易虽然让老百姓总的福利增加了,但农民的福利是实实在在减少了的。
第二,虽然甲国国内农民的福利因为贸易减少了,但他们可能也因为钢铁价格下降而获益呀,毕竟农民也要住房子等等——钢铁价格下降会让各种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核算的问题:甲国农民因为贸易存在,在粮食生产上福利受损,又在钢铁消费上得到福利,那总得来说,甲国农民的总福利是因为贸易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所以,理论上来看,甲国全体国民作为一个整体在贸易境况得到了改善,这点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甲国中的每一个国民都因贸易而获利。换句话说,贸易是对福利的重新配置,而影响贸易结果的关税也是如此——是否采用关税、补贴等手段来影响贸易结果,以及采用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如何看待“什么是好”这个问题。
第三,那么什么是“好”呢?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只讲效率,不管公平——在经济学中,只要“总剩余”增加了,我们就认为是更“好”的。但现实中往往不是如此。假设甲、乙两国贸易的不是钢铁和粮食,而是棉花和军火——甲国向乙国出口棉花,用赚得的外汇购买乙国的军火,来维护本国的安全。首先,如果甲国有大量的棉花生产者,那么他们之间的竞争将使得棉花价格被一再压低,最终在贸易中只能得到较少的剩余。相反,如果乙国的军火商只有几个,甚至还彼此勾结,甲国不得不面对高昂的军火价格。那么很显然,甲国出口棉花赚来的外汇,很可能只能买很少的军火,所以,就算总福利增加,但甲国在贸易中得到的剩余远没有乙国那么多——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共同富裕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只能喝汤吃不着肉的弱小国家来说,这个结果可能还不如“大家一起贫穷”。其次,贸易的好坏需要在动态的视角中看,显然,甲国出口的棉花对于乙国来说只是普通日用品,但如果有天乙国拒绝向甲国出售军火,甲国的安全压力将陡然增加,这是甲断然不想遇到的情况,但却是“坚持贸易而放弃自主生产军火”所不得不面对的风险。诚然,在绝大多数的国际贸易中,并不涉及军火这么敏感的商品,但诸如新能源等等,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宁可损失贸易的福利,也要给进口品增加关税,以保证本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即便我们抛开以上问题不谈,一个健康的贸易结果,还要求国际收支基本均衡。也就是说,当甲过出口棉花赚得外汇时,也要用等量的外汇购得其他国家的产品——毕竟真正能给甲国人民带来福利的是他国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一张张外国纸币。如果一个国家存在长期的贸易逆差或顺差,其实都会带来各种问题。
第四,出口国家可能因为出口品的外部性蒙受损失。还以甲、乙两国为例,假设甲国向乙国出口钢铁,乙国向甲国出口粮食。那么我们都知道,钢铁的冶炼需要炼焦,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并带来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乙国从甲国购得钢铁的同时,也将环境污染留给了甲国。当然,在以鼓吹市场经济为“正三观”的今天,乙国并不比为甲国的污染背负道德上的歉意,但甲国总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尝试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事实上,不只是钢铁等带来污染的重工业行业,包括充满各种代工所谓“血汗工厂”的行业,都是如此。那如何改变贸易的结果来实现这个过程呢?投资是一方面,关税、补贴这些在市场派眼中“反动”的手段,也是有利的工具。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到,国家之间的贸易虽然增加了两国各自的总剩余,但并不意味着两国中的每个国民境况都变得更好。此外,双方因市场结构、议价能力的不同,通过贸易得到的总剩余也不同,可能在“共同富裕”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再加上一些敏感、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需要保证自给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环境的压力,自由贸易并非总能真的让参与的国家“更好”。这时,诸如关税、补贴等手段,也就获得了政治合理性和可行性。
2海淘被税
以上说了这么多,跟我国这次的“海淘收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背后还有个大背景,想必大家都听过“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以及最近更热的“供给侧改革”。
经济的发展有两股力量:供给和需求。以前,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就觉得,主要是因为大家手里没钱,消费不足,企业就没法生产,进而没法给员工发工资,老百姓就更没钱了,所以,咱们刺激一下需求吧。于是,要么是大量的投资(比如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要么是降低银行利率甚至准备金率,这两个办法分别叫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让市场上有更多的钱,也就让老百姓手里有了更多的钱。背后的算盘是:老百姓手里钱多了,然后去买房子,然后开发商盖房子去买钢铁、水泥,那么钢铁和水泥商又会再继续拉动更上游的行业——国家用一点点投资,撬动了车轮,让它继续向前滚动起来。
但后来国家慢慢发现,投资带来了产能过剩不说,老百姓手里有了钱,不一定买国货,都去买了进口货,到头来国内的生产行业还是没能被拉起来。所以,本来计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让国内的高科技行业、轻工业发展起来,代替传统的高污染的重工业,因为国内产品质量不行,吸引不了本国消费者,落空了。于是,国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叫“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说,既然大家不愿意买国货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国货质量不行,那我们就从生产侧入手,提高国货的质量,这样等国货质量好了,大家愿意买国货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目标也就达成了。但刚开始的时候怎么办,总不能全都让国家来买国货鼓励生产商创新、提高品质,还是得鼓励大家买呀,于是给海淘收税的办法就出来了——既然大家不愿意买国货,那我就对进口收税,进口品贵了,大家就能买点儿国货了吧?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你认同当初柴静拍的那个“穹顶之下”的视频,认同国家应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就应该一定程度上接受“海淘收税”带来的“损失”——你少买进口化妆品心中的不快,也可能变成你父母、亲戚兜里的工资,甚至是未来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个概率可能不大,但确实是存在的。
政策的背后总是各种利益的取舍,只是尴尬的是,这利益可能不是眼前的现实,只是缥缈的预期,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谁也不敢说未来就一定会如何。另一方面,“海淘关税”就真的能如愿推动国货的成长吗?如果到最后国货就是不行,大家宁可花高价也去买进口货,只能导致走私横行,肥了各路“聪明的”走私客——毕竟挨个开箱检查这巨大的管理成本,也是没法持久的,让巨大价值耗散在对走私的角度上,也是政策无效率的来源之一。
所以啊,还是请国货多多努力,还是要我们自己多多努力。
来自作者公众号零敲碎打,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威斯特法伦的挂猪蹄2016-04-12 11:06:34
写得太拿衣服 市场上的货币多了 就是老百姓手里钱多了购买外国商品就没法拉动内需你赵百姓吃喝拉撒睡都在澳大利亚还是撒哈拉?洗地也要按照基本法好吗?
YU/AN2016-04-12 11:01:56
前几年的需求刺激计划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部分没有多少吧!刺激计划的目的是好的,但预期毕竟不是现实。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