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2)由《伤仲永》想到的

王安石的那篇《伤仲永》可谓妇孺皆知,而方仲永作为早慧而不成才的典型,早已深入人心。在文章最后,有这么段话:“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公给我们的警示便是,即便是孩子幼年聪慧,若是不学习,怕也只能如仲永一般变成凡夫俗子。

其实王公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目前幼教、早教事业的宣传文章。你们看看,就连方仲永那种五岁提笔作诗的不世出天才,由于他老爹不注意狠抓落实幼年学习工程,结果毁了吧?再者说,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是?所以各种才艺班咱都不能缺了,小时候不练好,大了想成才都没基础。可结果却是孩子叫苦连天,效果也未必好。

翻开任何一本以孩子年龄发展阶段为主线的发展心理学的教材,你会发现在所谓的幼儿期部分,编著者重点是在讲游戏理论,即儿童如何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体能和心智上的训练。而儿童更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小伙伴们分享快乐,以此形成最初的友谊。一些以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思想创办的幼儿园,就主张通过游戏教具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仅仅是照顾了孩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好的品德。

其实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思想中,也具有类似的内容。比如朱熹在其《蒙童须知》中,开篇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可见对于儿童的启蒙,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全部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工作,这一阶段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反而是最重要的。朱熹的这些要求乃是孔子思想的发挥。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这样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在这里解释为年龄小的和为人子的人。那么很明显,孔子对幼儿的教育,也主张先学做人,再学知识。

不过,《易·蒙》中有云:“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大意是说启蒙者只能启蒙那些有意愿、希望开蒙的人。换言之,唯有让孩子内心有求学的欲望,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算真正开始。所以明朝大儒王阳明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所以,诸位家长与其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更应该关心关心自己孩子有什么特点,想想用什么法子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学到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收获良好的习惯。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文心2016-04-16 00:35:05

唐兄,原来你是这个战队的成员啊!求介绍啊,我要入伍。/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