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周末--欲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e9suaGTMYVgswn0OSosI75VGn0bvhEbdUUAVD9g0C2AtPBkQOxoVxOKRGrGQpcU7aTD0tXlia1Gzg/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最是人间四月天,春游的季节到了。和小伙伴去大自然中游玩,可是一件乐事,连孔老夫子和学生谈起志向的时候,听到曾点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都由衷称赞,可是孔子这里想表达的是什么了,这里来细细说说。

首先这里说说人数,几个成年人,带着还是中学生的孩子。这里我觉得值得注意两组人之间的是年龄的差距。不论是孔子的还是互联网的时代,代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是要尽可能的去抚平这代沟的。年轻人容易冲动,在社会混久了会变得忘记了理想的气息,唯有阴与阳的调和,才能让这个社会运转的平稳。好的社会,应该是大多数二十岁的年轻人都愤怒,而大多数三十岁的人都不愤怒。通过一起出游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可以让不论是成年人和学生交流一些难以写到纸上,唯有当面听到才能被那种环境下的气场所敢发的默会知识。考虑到现在孩子心理年龄普遍的年轻,这里的童子可以看成是还在读书的,那怕其中有些人已经二十多岁了,而冠者可以看成是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孔子才会觉得曾点的志向是可贵的了

有的读者会觉得我这样解读论语,没有按照孔子的本义来说。但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历久弥新的启迪。看王路读论语,其中说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解读。他说在当下的环境解读这句话,这里的远不是指的空间距离,而是心灵上的代沟,“父母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视角不一样时,就叫远。这种远,源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孩子看过了外面的世界,和父母对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会和父母有隔阂,之后亲子之间就难以沟通了,难以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了。孔子因此指出,子女在外,一定要和父母联系,使得父母能够跟得上孩子眼界的变化。知道彼此所处的环境,知道互相龃龉的观念从何而来,就算不能全然明白,也还是容易互相理解的。方,是为沟通留一种可能性,留一条路。具体来说,就是要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城市,了解自己的生活,让父母明白自己在人生之路上大概的方向,以免归来的时候,让父母觉得太陌生。这才叫做游必有方。

正是受到上面解读的启发,我才想明白为什么孔子会赞同曾点的志向,相比其他学生的志向,曾点的志向更难实现,其他几位的志向,无论是要千乘之国的人勇敢知礼,还是使小国的百姓过得温饱,亦或去祭祀的场所负责礼乐。都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爱人之心。而曾点描述的画面,只有这个社会的个人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原子,而是相互关怀友爱的个体时才能实现。这里类似与西方社会学提出的”社会资本“,一个春服舞雩的社会里,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曾点的话还有另一点值得玩味,“咏而归”,孔子在意的不仅是一起出游,还有在出游时的诗,诗代表的精神上的贵族。诗能激发出人心中细微的感情,能浇灌更高尚的德行,能让我们不人云亦云。诗的吟咏能让人不止是在出游时开心,在出游后也能回忆起那时的感受。有了诗的感发,这个社会才不会是如同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描述的,由无数个思想上越来越趋同,情感上越来越脆弱的平等个体组成。这同样是孔子为何赞赏曾点的另一个原因。

各位小伙伴们,先在心里读上几首诗,不止约上的同龄人,还有比你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朋友,趁春光正好,春游吧。放下手机,走出城市,欲赏春花且忘忧。

1
<pre class="js_message_plain ng-binding">       <img data-ratio="0.12104283054003724"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537" onerror="this.src='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yNibceeGvVKo0qCGicGJ9lQoHXW3TLcADEaAG6TUurgQicXObHN6Mjyy4e0LZfU4BfU1ia0QSvCPWpA/640?wx_fmt=jpeg'" src="图片/混沌巡洋舰_2016-04-03_轻松周末--欲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1_HN6Mjyy4e0LZfU4BfU1ia0QSvCPWpA.jpeg" style="width: auto !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 important; height: auto ! important;" width="auto"></img>

文末彩蛋-下面的三首诗是我从之前读的古诗中混搭出来的,不知你们觉得哪首更喜欢。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薄暮不同归,留情此芳甸。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PS,写原创,本来就是做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必在意有多少人读过了。

(此号废弃)2016-04-03 22:41:23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偷笑喜欢这句。 跟那句“人不爱美,天诛地灭”有的一拼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