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的旁观者——从科斯到德鲁克
随着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民主性”特征愈加明显,这不,一位近日在北京798和颐酒店遇袭的女生“弯弯_2016”,仅仅通过微博,在几小时内就赚得了几万的转发和无数的讨论,再次把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如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刚刚过去不久的引起如此关注的企业,可能还是“血友吧事件”的百度,与宝能进行股权之争的万科。
从万科,到百度,再到如家,如果我们对人们的讨论进行“降维”,其重要的成分之一,其实是对企业基本概念的讨论,也就是,一家企业其应负责任的边界是什么?而这也就引出了本文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企业,有别于商业上认为企业的责任仅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念(换做法王路易十五的说法——“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它强调了企业嵌入于社会而不可分离。
具体说来,这个概念常见于一般的企业伦理学教材,主要是宣扬企业行为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承担着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没接触过类似教材的,听过一些国内企业家演讲,也能足够熟悉。但可惜的是,没有足够的理解和体会,过高的词频反而适得其反,甚至本们人理解为死板的道德教育。一词一句的舍本逐末,难以招架纷繁复杂的真实问题,所以,我们首先从科斯的一些基本发现开始,看看从经济学视角到管理学视角下的企业。
时间回到改革开放之初,此时科斯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被主流所关注,而身处东方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变革之中。这里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大公司,也缺乏微观基础、法制观念和产权意识。许多西方的经典理论与我们当时的现实情况无法接轨,许多方面也受着意识形态的束缚,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科斯的理论自然地走入了我国学者的视野,其影响力也迅速扩大。
在科斯论述企业性质的那篇著名论文中,他论述到:在价格机制协调配置资源的市场里,为什么存在着靠权威下达的命令组织运行的企业?科斯的答案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发号施令,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他接着问:既然企业可以节约市场的运行成本,那么是不是企业越大,节约的交易费用越多,经济就越有效率呢?科斯对此的解释是,节约交易费用的行为同样也要受到经济力量的制约。这是因为,市场运行不免费,但是企业连同企业家下达命令、行使权威的协调方式也需要成本,这就是科斯的“组织成本”。
当时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思维,类似于科斯的企业理论:随着超级国家公司成立,企业拥有覆盖全局的权威、计划和命令,消灭了交易,交易费用自然也就消失了。这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无干预政府各走了一个极端。科斯则认为二者皆为无视真实成本限制的表现,对于我国来说,当时的情况就是过高的“组织费用”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其中表现为组织权力过于集中、制度设计没有弹性,有时甚至连养猪穿衣的问题都需要中央的讨论商议,其结果自然就是以巨额组织成本为代价的停滞经济,同时伴随着微观主体的低效率。
继而,科斯观察下的企业相较于以往的经典理论,引入了更多真实世界的摩擦,即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引用科斯本人的比喻,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就像大海和岛屿,企业和市场都能够协调资源配置,但由于企业的产生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企业成为了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又因为企业的扩大会增加内部的组织成本,企业的规模也有所限制。所以,企业和社会(包括市场、政府)此消彼长间,本是一体,社会离不开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离不开社会对生产产品提供的价格机制和法制保障,以更优地帮助企业配置生产。
但是,经济学是逻辑叙事的语言,过度的抽象,不免使得人们在激荡思想之后,对真实的理解没有更大的提高,世界上的事情并不皆源于成本收益估计。德鲁克的观察,或许对更好的理解企业,构成了一个有益的补充,他认为:“商业企业及公共服务机构都是社会的重要器官。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他们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我们从他的一本重要著作《公司的概念》出发,结合他自述的个人经历,介绍一下德鲁克视角的企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生产之外,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需要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职能?
时间再回到德鲁克撰写《公司的概念》的时期,当时他与通用汽车总裁斯隆的态度相对立,他认为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职能,而斯隆则认为公司只应追逐利润(经济学视角)。其中,德鲁克的观念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涉及三个基本概念,即地位、权力和功能。满足一个社会正常运行,涉及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每个人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并拥有正当的社会权力,按照整体目标发挥社会功能。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正常运行的工业人社会,必须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必须建立在人的基本诉求基础之上,换言之,必须赋予工业人或工作中的人以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社会功能。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每一位社会成员只能依托一个社会基本单位或企业,获取社会地位、行使社会权力和发挥社会功能。进而,只有企业可以成为这样一个社会组织,承担起整合社会成员或工业人的责任。而后来通用汽车的破产证实了德鲁克公司理论的正确性。在众多导致通用汽车破产原因的论述中,很关键的一条,是通用汽车担负的员工福利过于沉重以致难以为继,而这正是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里预言了的后果:如果公司不能成为本地社区的一部分,它就只能独自承担员工福利,尤其是退休员工的养老福利以及医疗开支。
可是如今不断深化的分工制度下,如亚当斯密所担心的一样,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脱节。大规模生产方式,使每个作为生产零部件的替代品的工人失去了存在感,更找不到自己价值(社会价值)。所以,效率极致化带来的后果,是个人无意为企业承担责任,无意为社会承担责任,更别提成为本地社区的一部分,只是一群出卖劳动力,获取工资的自然人,甚至包括职业经理人自身。比如之前很多富士康血汗工厂模式的研究中,抛开很“左”地指责资本家的“贪婪”的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企业在帮助员工社会化上的失范,如果富士康积极主动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更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很多悲剧并非不可避免。
当然,如果再回到经济学下的成本范式,更多的社会投入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币驱逐良币的大环境下,逻辑上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总会在成本竞争中败下阵来,例如我们看到的各种奶粉事件,说奶农利欲熏心可能有点极端,由于各种价格管制的原因,如果不想方设法地降低产奶成本,很多奶农的生存也难以为继。再回到科斯,企业在效率机制下原本就社会责任感不足,而不完全的市场竞争只会加剧这个倾向,导致更多社会责任无人承担。因为行政垄断的企业相对没有压力,而竞争中的企业又担负了太多体制上的交易成本,更别提再负担什么社会责任,这是集体行动的逻辑。
总之,企业的概念并不静止,更不独立,不应有一成不变的企业,但需要有稳定的制度环境。企业到底还应承担什么具体的社会责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讨论,但没有一个保障更普遍的企业以更低的“交易费用”的市场环境,众多企业都短期化地去掠食可获取的资本收益,讨论企业责任、社会企业这种更长期化的问题,就像无源之水,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作者的其他文章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从对两位罗胖子的相声谈谈对互联网经济的感受
欢迎加铁哥微信(562763765)关注巡洋舰更多精彩内容 。
刀马2016-04-11 14:43:23
有一点不太明白,社会化分工不即是社会化的体现么,脱离小群体而依存大群体,分工越明确,理应更加依赖他人才对。
云凡2016-04-11 23:21:28
体制铁幕不破,降维攻击随时降临,企业只是百姓
中华2016-04-12 00:04:00
首先,一个大企业的成功绝非偶然,一定在某方面有独到之处。我觉得犯错误是必然的,有漏洞也是必然的,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成长的蜕变以及制度的完善得益于所犯错误,但我们不能因为犯了一个错误的事情,就彻底否定该企业。站在风口浪尖的大企业如果因为过于担心犯错误而畏手畏脚,就得不偿失了,这是社会的损失。可以包容的事情,知错能改的企业,不断完善的制度,负有社会责任的决策,是要一步步做到的,首先是要我们能够包容。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