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罗辑思维中的chimera
不要怕,chimera这个词说的是这货,拥有羊身、狮头和蛇尾,会喷火的怪物。同时这还是一个生物学用语,指来自不同个体的生物分子、细胞或组织被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生物体,例如双人嵌合体-世上最大迷之绿帽的故事。不过我们今天想说的是从这引申出的一种比喻,来说明罗辑思维兴起的原因和其带来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容易更大量了,然而代价是知识的碎片化。微信上受欢迎的不是长文,而是几句看似有道理的话配上美图。然而无论是职场心得,科技资讯,历史感悟,都需要被放到相应的背景中才能体现出更好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罗辑思维才应运而生。罗辑思维的套路是讲一个有趣故事,之后讲述一个不在故事范围之内,却又和故事相关的有用的道理。这相当于在两个相隔着很远的领域间建立起联系。这与罗辑思维的口号”死磕自己,愉悦大家“是对应的。类似的逻辑,很多知乎上的高分答案,也是同时兼具有趣和有用,或者有趣且有理这两种属性。这是罗辑思维之所以能火起来的原因。
然而让你兴盛的点也可能是让你跌落的那个点。知识的海洋里,充满了相似的概念,这些相似点需要深厚的学养,系统的训练才能看穿。举几个栗子,同样是引力波,民科嘴里的和物理学家说出的是不同的;遗传算法中的基因和生物上的基因是不同的;深度学习中的神经元和大脑中的神经元也不同。如果没有潜入到具体的叙事逻辑和历史渊源中去,这些相似的概率可能会被误用,从而造成知识间的错误组装。这里的案例是金融中对物理模型的过度依赖,物理中的无摩擦不等同与金融中的完美市场。知识间的错误连接会形成开头提到的chimera结构。这也是罗辑思维最被内行人诟病的一点,即其中的有些结论论证不够严密,对概念有误用和过度解读的嫌疑。
如果你的知识食谱里包含越多Chimera式的知识,你就越有可能变成纸上谈兵之人。这种人脑洞很大,谈起什么来都头头是道,听起来让人感觉很高深,然而实际上却无法掐中要害。就如同马谡和赵括。所以说,**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不止是你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你的知识根基是否结实。**那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过多的chimera类的知识了?
Chimera类的知识,从本身来看,问题并不大。罗辑思维的节目,也不是全无是处,其中的类比,有不少结论是合情合理的,也有不少是发人深省的。然而,结论正确不代表逻辑正确,没有证伪的证据,可能是因为结论本身就不可证伪,也有可能是有证据说明这个结论本身是对的,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你习惯了罗辑思维的思维方式,那么你无法保证你做出的概念间的跳跃是逻辑一致的。所以对那些吹捧罗胖的人,首先要说的是你们需要学好逻辑,明白各种逻辑谬误是怎么一回事,这里可以参考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
然而单单逻辑不足以保证你不被那些跨界的理论所迷惑。要区分出跨界知识中不准确的一小部分,你需要的是更长的阅读。相似的概念,总会出现不同点,你如果做的不只是盲人摸象式的吞咽二手知识,而是从一手文献和经典中去了解全局的信息,你就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哪些跨界的观点是真知灼见,哪些是似是而非的chimera。
最后说说阅读知乎贴的价值。知乎上的大牛,多半是在一个学术领域内有深厚见地的人,他们将他们所学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来,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降低了读者阅读经典,组装自己知识库的难度,这是知乎之所以能火起来的原因。但这仍然是零敲碎打的片段,是一个个孤岛,你要想只通过看知乎的帖子就全面的了解一个领域,你首先需要广泛的阅读,从你看到的帖子中找出重复的部分,然而再在脑中建起帖子与帖子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剔除那些不靠谱的帖子,从而渐渐的将知识编织成一个连贯的体系。
这么做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所以说,知乎,罗辑思维这类的平台,虽然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但也使很多人无意中有了博学的错觉。**很多人一直只看微信知乎上的短文,妄图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是以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完整的看书,看综述型的论文,哪怕看wikipedia都能提供更长更深的阅读体验,从而帮我们分辨出知识中的chimera。
一个AI的吐槽,都说温故而知新,就是把新的知识点和之前掌握的重复的部分叠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未知的下游,只是有时你的笔记中有了跳跃,就会跳到十万八千里之外,所以说,上课就要好好记笔记,看帖就要多想想。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是二手的知识。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习成思 Simon2016-04-16 08:41:18
说到底,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依靠碎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连接~
作者
说的好
王志起2016-04-16 09:51:02
以前罗辑思维每天都听,后来总觉得听了很多但是肚子还是饿。后来明白,想填肚子还得大块头的书本,认认真真去啃。
太一隆℡121332016-04-16 07:42:53
你说这些,我都知道
杨东瀛2016-04-17 10:44:54
其实大部分人要的只是谈资,而不是知识。
崔宏悦2016-04-17 01:22:22
我觉得有两点。1.当所有线索,不是想象,都指向一个地方的时候,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也能发现很多东西。2.如同物理学告诉我们的一样,所有容易流通的都是价值比较低的。
Freeman2016-04-17 01:05:59
知识结构好的高手,都踏踏实实扫地去了……
SinYoung 毅融2016-04-16 23:50:54
把人说的都不会了,干脆什么都别信吃斋念佛才是正经事。/撇嘴
李勇2016-04-16 10:04:14
insight,thank you/咖啡
西了意2016-04-16 09:46:19
在我的经历里,即使自己看,也经历了一个吞咽「组合式知识怪物」的过程,可能是自己打开方式不对,或悟性不够/尴尬到现在也只是能警觉这个问题,但不敢断言自己有没有避免/撇嘴
kk.2016-04-17 09:11:10
一文戳破当下阅读的弊端,个人觉得真才实学还是经典纸质文献更好,更踏实。作者观点值得借鉴。
作者
谢谢赞赏
Panurgic2016-04-17 08:48:02
大多数人不是渴望智识,只是渴望智识的虚荣。
威斯特法伦的挂猪蹄2016-04-22 11:52:56
记得老师说过 如果读不动某些经典 可以先看一些大家对这部书的解读 从这个角度来说 罗辑思维挺好 作为读书的目录索引 还能引起兴趣 毕竟节目里很多荐书都不错的 其最大弊病 在于很隐蔽地夹带私货 无论什么书 都能把结论往自己的观点上引 有的时候还很牵强 这便使得很多人没法判断到底哪个是书里的东西还是罗胖的东西 久而久之 变成了以荐书为名 输出他们公司的世界观了 不过 话说回来再形成自己的体系前 看的都是从别人提醒拿出来的“散碎银子”
FPGA_LinaBell2016-04-24 01:04:54
巡洋舰要做得精湛难度不小,很怀念创群的一批元老当初讨论问题的门槛
西伯利亚2016-04-19 14:38:01
因为有人本来是不读书或者很少看书的,其实这个因人而异,有不少人还是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