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免疫免疫系统的进化谈谈读者的素养
免疫系统是界定人体与外界的屏障,但你了解免疫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吗?这其中的道理,又能对我们的阅读有什么启发了?
先简单说说最近挺火的CRISPR,这是部分细菌用来防范病毒二次入侵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警卫查看曾经入侵过它的病毒的指纹数据库,来判断这个入侵的病毒是不是惯犯。每一个入侵了细菌的病毒,都会被细菌记录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这个基因组将传递给下一代的细菌,使下一代细菌能更高效的避免再次被病毒入侵。当细菌被病毒入侵后,大部分细菌会死去,少部分细菌会记录下入侵他们的病毒的序列。细菌中纪录入侵病毒DNA的区域有限,当新的病毒序列被加入后,其纪录的最老的病毒DNA就会被删除,如同一个记录惯犯的数据库会忘记那些40年前犯过错的人。CRISPR决定了细菌的免疫系统是用尽废退的。
高等动物的免疫系统也是按照类似的方式来保证其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动物的免疫系统纪录的是蛋白质(抗原),而不是DNA序列,疫苗让你的机体对特定的疾病产生抗体,从而使你在下次遇到同样入侵者时,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应对。人体内的抗原无法通过DNA从父母传给孩子,但却可以通过母乳将母亲的抗原部分传递给婴儿。无论对于细菌还是更复杂的高等动物,免疫系统定义了我们自身的边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需要这样的疫苗。每个人的成长都受着原生家庭的制约,但人之为人,可贵之处在于能超越那些限制。我们阅读实事评论型的文章,不是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是要把他们当成自己认知上的疫苗,我们要从中反省,那些别人有的毛病,我们是否也会有。最近的魏泽生事件,我看到帖子想的是站在魏泽生的父母的角度,试图想象他们是否犯了什么错误,是否走到今天这一步,有没有自己的问题,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如何应对。
每一个热点话题后,总会有很多的帖子来说这件事,但有多少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没有做到从观点中提炼出共性,从而使得我们能在忘记了这件事本身后还能想起你的文章。鲁迅的很多杂文就是这样的,你现在读起来,依然不觉得过时。因为他的杂文像疫苗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要打。人类不同于细菌,我们的免疫系统需要每一代从头学起,无法继承父母的抗原。我们的认知系统也需要不断的注射疫苗。
没有经过考验的人性,是无法判断其是否高贵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人的质朴与简单也只是一种人格特质,不能称之为人格价值。没有了解人世间的恶,善的坚持也许只是因为无知产生的无畏。不止这样,亚里士多德说过“自然界厌恶真空,那里有真空,那里就会被别的东西填满。”,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提醒自己求真需要的避免的陷阱,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反智主义,犬儒主义占据。
所以我们读那些热点的文章时,要摆正自己作为读者的心态。我们要从正在论述的事中抽离出来,看看从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中提炼出那些永恒的价值。读者之难,正在于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回到文本。读者要在阅读时做的礼记所说的“爱而知其过,憎而知其善”,不是说这篇文章验证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而是看看作者的表述是否是合理的,严密的,还要看看作者这么说,是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自己不怕冷吗?”
而对与那些想针对热点话题写点什么的读者,你们应该先读读鲁迅和胡适两人的书,两人的观点不同,但都是在帮我们这个民族打疫苗。他们的文章,百年之后读来,还是会让人有所收获,不止是因为两人的学养,更因为他们做事的心态是不是为了赶时效性的,而是把自己的文字看的很重,文章合为时而做,这里所计量的不是小时,而是时代。好的文章是服务于一个时代,而不是一个事件的。
在社交媒体里,读者和写作者的差距也在变小,每一个评论者,也在某一刻是个写作者。我们想争取言论自由,争自由的方法在于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思想如同技术,非经过锻炼不可,写作与阅读。都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想,从而让我们获得思想上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要达到这样的自由,在阅读时要明白,人机进过多年的研究,经过几次的修正,始有了一种学说,切不可被几个标语简单概括。而在写作时,更要潜心研究,而非拾人牙慧,随声符合。
王志起2016-05-24 07:45:25
许多人想要的是可以不负责任的说话的自由! 想起了杨朱: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T .y’xin2016-05-24 20:55:31
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是言论发表的基本素养,所有言行的真正自由,都是相对的,害处最少的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