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与焦虑感
如果盘点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应该跑不掉高晓松那句尽人皆知的“诗和远方”。诗是情感流露,远方是希望的寄托。但对于身处在财富“幂率分布”下的多数人,“眼前的苟且”带来的焦虑感,可能才是生活的主流。正如汪峰这一类商业化的歌手一样,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为迎合潮流,要么无限放大着对消费主义的崇拜,要么尽力地迎合着人们对当下的迷茫,那说好的诗和远方呢?
还是从理论观点出发,从演化的视角上看,自然演化的假说之一,就是那些对未来更具乐观倾向的人更容易存活。正如那些闪光灯下的企业家,他们敢拿相当一部分资本下注,赌未来的收益,这本身就是乐观所驱动的行为。而未来收益转换到现在的测度因子,就是我们熟悉的利率。当然,其形式有很多,如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等等。粗糙地讲,实际利率就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而我们看到的一项资产的市场利率,就是名义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加上这项资产的风险溢价。在这经典理论提供给我们的框架中,我们知道,给定通胀水平,利率越高,人们往往越看重未来,利率越低,未来越不重要。但活在我们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家没有想象到,“负利率”是怎样一种存在?
从2009年7月的瑞典开始,丹麦、欧元区、瑞士和日本等国家的央行,相继下调其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到负值,包括众多发达国家,其基准利率也相继将至历史最低水平,并逐渐向零趋近。甚至于美国,按照一项指标计算,今年美国国债价格的上涨已导致剔除通胀因素后的10年期美国国债实际收益率自2012年以来首次降为负值。
当然,更多的解释,认为负利率是宏观调控的产物,毕竟每个国家都在发货币,所以是中短期问题。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其实从1980年开始,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其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也是无风险利率)就一直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而国际上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私有企业去杠杆,多数是从08年开始的,二者并不一直同步。
我接受的最好的解释,负利率本质上来自于,在人口出生率递减环境下,储蓄的超量供给(Saving glut)和优质资产的不足(shortage of safe assets)。数据上的反应,就是在03年之后,World Foreign Assets/GDP Ratio从几何级数的增长中走向停滞,一直维持在1.7左右的水平(Lane and Milesi-Ferretti 2007)。这预示着,在二战之后这相对和平的60年间,相对优质的项目投资,似乎到达了某种瓶颈,优质投资的投资增速不及储蓄的增速,所以引致了负利率的问题,也所以,负利率是一个长期问题。而这和人们的焦虑与迷茫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焦虑,以前写过的一些文字,对这个命题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注脚——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该不该逃离北上广深-一个关于城市的问题,信息涌现时代下的“动量策略”等。概括来讲,在和平年代,金钱拜物教会逐步演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战乱带给人们的苦难记忆,使得人们开始开始学会抑制追逐权力的激情,而将有限的精力投身于物质、性、名誉等欲望上面。同时,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裕,随着每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有更强的抵御能力,财富集聚和物质享受便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
这在人口流动上的一个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集聚到一起,享受城市规模经济下更高的收入和深化分工下多样性的体验。当然,这其中充满着“摩擦”和摩擦所耗散的“能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摩擦力”,也是众多漂泊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的“迷茫点”,就是高不可攀的房价。当然,房价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比如滞后的观念,土地政策以及上面所述的城市化等等,需要单独讨论,而我们主要聚焦在两个维度上——负利率以及与其互为因果的人口结构。
好像从11年开始,在国内,负利率的概念就开始普及开来。由于我们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左右,而通胀率却高于5%,实际利率为负,人们的血汗钱即使存在银行也逃不过贬值。进而,保值增值的压力促使着有条件的人开始寻求更好的投资品,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自然是选项之一。正如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样的逻辑,无非就是从1997年开始,美国经历了一个实际利率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的时期,低利率通过刺激住房投资需求,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更何况美国的土地供应较为宽松,城市化率较高。
进一步到人口问题,从一般观察上我们可以发现,当收入高于某个临界点之后,地区的生育率往往随着收入上升而下降(如2015的北京上海的生育率水平为全国最低)。相关的讨论有很多,如FT中文网的专栏文章《高房价压低生育率》的研究测算,排在世界生育率末尾的五个地区均经历过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同时,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美国经济研究局的报告的估算中,大城市房价每上涨10%,会导致生育率下降1%。这些都是对于身处一线城市,心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所焦虑的地方。
梦想、集聚、负利率、出生率、房价和焦虑,这些时代的主题词能讲很多故事,我们总能找到因果线,因为彼此并不独立。问题的根源可能还是要回到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重新审视内置于我们生活的制度下的时代问题,这一点对公平的一些思考 ——读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可能是一个启迪。而对于生活在“奖奢惩俭”的负利率环境中的普通人,更理性选择可能是专注当下,投资自我,让生活多一点诗意,珍惜身边的人和生活,警惕鸡汤和远方。
亚涛2016-05-20 08:02:20
习惯就好,日本负利率那么多年了,日本人的日子不照样滋润嘛。
FatFelix2016-05-20 15:48:25
麻烦删除第一个 日本负利率不到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