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
两点一线,三点成面。
两个点,加上连接两个点间的线,即最基本的关系的形式。
字词一个两个三个连成句,句子一个两个三个连成段,意思一个两个三个连成了思维网络。从父母到朋友到同学同事,我们认识的人,也在一点两点三点构成了人际网络。
在最初始的状态,我们习得语言,获得了对于外界事物的概念。我们发展自我意识,“我”和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即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构成了我们最原始的亲密关系,也是最初始的人际关系。而之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在其之上的衍生和拓展,因为,我们的人际,归根结底,都可以抽象为,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两个对象,自我,和外界。而这个关系的样子,取决于联结的性质。
随着我们长大,所处的环境父母的性格影响着我们的神经网络的形成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体系语言逻辑,影响着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理解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发生在两个对象间的问题。
同样是玩具,“大的应该要让小的知道不?”和“想要姐姐给你这个你得拿另外一个去交换呀,要不姐姐什么都没有会伤心的”背后反映出了道德绑架式逻辑和交换及体察别人的理念之间的差别,也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和别人相处是单箭头向量还是交互式关系的理解;
同样是做错了事,对比一下“你怎么会这么做呀太丢脸了太没出息了”和“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宝宝是怎么想的?以后要这么做知道了吗?”,被前者批评后的孩子长大后会更爱面子更怕犯错更倾向于以“非对即错”来判断事物,更容易自我中心式的思考;而被后者教育后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倾向于思考行为背后的动机更有同理心,更能够换位思考,也会更自信,相信自我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
而在长大之后,我们会面对各种形式的,两个对象间的关系的处理。设计师与甲方,程序猿与产品经理,投资人和主创人,科研工作者和课题,都是,两个对象间的关系。并且,视角,都是以其中一个作为相对已知可控的主体,而另一个则是相对未知不可控的客体。
同时,我们都会经历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另一种亲密关系——恋爱。
而在恋爱关系里,也存在一个相对已知可控的主体(自己)和另一个相对未知不可控的客体(对方)。
然后我们会发现,恋爱关系与这些五花八门的关系,总有些莫名的联系。比如那句“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为什么?
因为过程的相似性。
在有着共同目标和各自利益的双边关系中,你们会经历初识,会需要了解对方,就像投资人对创业者的背景调查,就像券商对目标股票背后公司的现状调查,就像科研狗做课题前大量的查阅文献,就像建筑师对于甲方需求建筑类型地理位置土壤地质等信息的采集。。。驱使你去了解的是项目背后的利益,是所迷恋那个人的美好和这段关系带来的欢欣。
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过程中,你们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学会如何更好的表达与理解。产品狗要不厌其烦地向程序猿解释为什么改需求以及尽量准确地描述这个需求,就像女生需要地告诉男朋友“我在想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你猜嘛哎呀你怎么这么不懂我”;创业者需要给投资人解释公司运营方案的改变说服投资人继续投资,就像男生需要告诉女朋友“最近有点忙不是不爱你了而是为了未来努力奋斗,你看这个和那个问题上我还是记得你的为你考虑的”。
在维系一段关系时,都会经历磨合和痛苦,都需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设计师对于甲方各种修改意见的烦躁又不得不想办法满足,这种大幅度的迁就与满足唯有初恋时的满腔热血可以比拟。在定了课题之后实验状况百出,唯有想象科学是最风骚的情人是最性感的伴侣,才能支撑无数个修改参数修改实验条件的漫漫长夜,长叹一声“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在写论文的时候,就算面对不怎么样的结果,仍然要抱着“我的媳妇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的心态,努力寻找实验结果的每一粒闪光点,在故纸堆里翻出各种证据,最后得出“确实真的很美”的结论。
但是为什么比喻时不用朋友关系?或者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因为人们选择朋友会更包容,选择伴侣会更挑剔,如同投资人选创业者;因为在恋爱关系中,伴侣是可选择的,是比较对等的,而父母是不可选择的,有相对的级别差异。
然而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思维惯性,影响着我们的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也更深层地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比如以“应该”及“对错标准”判断与人相处时发生的分歧,更容易引起冲突,也让自己感到不被理解的难受,合作进展项目是如此,恋爱也是如此。
改变这样的思维惯性,就是在强制断裂已经形成的思维网络,生成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不断的练习,加强新的思维,是的,类似行为主义的强化与消退。然而意识到思维的不合时宜,比意识到行为的不合理(如广场恐怖症),更难。因为这需要一个新的更适宜新环境的思维来对比,在持续输入新的信息的过程中才能建立新的思维逻辑(信息网络)。毕竟,旧的网络也是为了执行相应的功能,我们的生活仍然需要我们有这部分信息网络来处理相应的问题,所以没有一个新的更好的信息网络的替换,旧的网络仍然会存在。
然而在最开始时,外界环境是不能选择的。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能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阶层。在我们尚不能照顾自己离家读书的幼年,我们几乎是被动地接受这外界的刺激,外界赋予的思维方式。(当然不排除一些自我意识发育早的骚年在幼年就有选择地摄入信息,然而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
所以对我来说,更容易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重构自己的信息网络,重构自我与外界的关系的阶段,还是在大学。当然,高考选择更好的大学从而处于信息丰沛开放包容度更高的大学对于自身的信息网络的进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你不能改变环境,但你能改变你所能到达的环境。在汇集了更多人才的地方,你能够获得更多的参考范例,能够看到更多的可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在与人相处中中逐步清晰自己对于不同程度关系的理解和习惯,也在尝试中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期待的关系是什么样子,希望从一段关系中获得什么。
选择专业选择大学选择想做的事,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我;选择公司选择投资人选择恋爱对象,选择和什么人什么事物建立关系,影响这些决策的内在因素在于对自身需求的满足。不同人需求不同。虽然大脑对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决策模式及冲动控制以及分析思考执行感知等等程序过程的处理模式有许多差别,但对于影响重大的决策,大多数还是人们在综合了自己的数个欲望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做出了能最大限度满足自己最在意的需求同时损耗最少的决策。
此时影响我们对于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大因素是——个体对信息摄取的动力及方法。虽然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是自身所在意的东西对于个体的改变更为巨大。
“我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不想再经历相似的痛苦”
“我想知道自己以前到底错在哪里怎么做更好”
“我想要学习如何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
“我在与人聊到自己最近读的书会很兴奋”
…
这些想要的在意的让我兴奋的东西,推动着我去选择自己摄取信息的方式和形式;对于一个事物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的对照和思考,一点一点更新着自己内部的概念与定义;鼓励自己尝试和反思,慢慢找到适宜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反思积累思维方法库,从而不断提高做事的效率…在大量的输入和及时的输出反馈过程中,我慢慢构建了新的思维模式信息网络,也获得了一开始我想要的更好的自己。
我们内在的偏好,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和价值判断,我们会更关注那些我们认为对自己有用的有趣的事物和人,而这些所关注的认为对自己高价值的信息和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信息网络的内在连接,和我们人际网络。
对自我的更好定义,也是在重塑我们与外界的接口和衔接的能力;
我们的人际网络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子的,自我与外界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归根结底在于,这个自我是什么样子的。
薯条 2016-05-04 23:28:51
企业的价值观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新的思维网络搭建造成较大程度的干扰吗?困扰困扰困扰……
VITON2016-05-04 10:03:38
更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更好的人,越来越深刻地水到渠成的意义~
楠木欣然2016-05-05 11:11:46
本文从家庭关系形成思维网络入手,分析了如何认识关系,厘清关系,做更好的自己,发展更好的关系。喜欢!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