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启蒙运动TheInternetofUs读书笔记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句话放在当下,意味着我们要在接受一种技术之前对其有充分的了解。维特根斯坦说过,当你一种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会失去批判性的了解这个技术的能力。人们总是过快的接受新的技术,直到这种技术的副作用开始变得难以忽略。
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经常被比作印刷机,但更恰当的比喻应该是文字。类似与文字,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认知的范围和方式。我们如今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了可以搜索出这个问题,智商变得没有搜商重要。但搜索出的结果真的意味着理解吗?理解不同于观点,不同于幸运的猜对答案。知识需要回答的不止是What的问题,还需要为此给出支持它的证据和逻辑链条,以及可以用来指引的行动,只有回答了Why和How的问题,理解才算完整。而大多数搜索引擎只回答了What?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丛自己划定的蒙昧中走出的过程,走出因缺少独立思考的勇气而随波逐流的状态。帕斯卡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知识经济,大数据,共享经济,这些新鲜的概念需要的是一个个能上传理性的公民。你的圈子只会决定你的信息食谱,但其无法,也不应该指挥你的理性。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总结,补上why和how的部分,把信息变成知识。
互联网使得人们只能见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使得极端的观点更容易传播。这些批评固然有数据支持。但互联网上不同人之间不同的认知标准间的南辕北辙才是更加可怕的。当有的人把概率理解为运气不好,再多的统计证据都是无用的。当你觉得说理只不过是为了说服别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相,那么再多的人向网络上传Why和How,都难以铸成民主讨论的基座。网络,使得这种犬儒的心态更容易的传播出去。于是每一次公共事件后的讨论,从科学的角度去探讨的文章比不过从情绪上宣泄的文章。
搜索引擎,不论是哪一个,带给我们的都只是被动的接受,我们需要的是每个人有说理的能力,整个社会有一套通用的认知基准,尽可能的消除认知谬误(参考
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唯有此方能重建巴别塔,解决每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信息调控问题。为此,不同背景的人之间需要更多面对面的无所顾忌沟通。哲学家Richard Rotry说过“If you take care of freedom, truth take care of itself”,为此,我们需要把我们身边的人看成是一个个可以说理,有共同的判断正误标准的值得尊重的同伴,而不是一个个原子化的,活在自己的filter bubble中的变形虫。
信息的过载,配合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使得我们过度的看重个性的解放。互联网只是让我们能更容易的找到那些异类的伙伴了。但当所有你想要的信息都能免费获得,你就如柏拉图笔下的格劳孔,拥有了使自己隐身的戒指,变得更容易做下平庸的恶。比如你住的小区里被贴上了小广告,你会把它撕掉,但你却不会举报你朋友圈看到的谣言。
孔子曰:”敬神如神在“,当我们把大数据,知识经济,共享经济捧上神坛。要记得,知识经济需要说理的大众有共同的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共享经济要求信任可以在陌生人间被传递,大数据要求人保有不可预测性,不然过去的数据反映了未来的一切,未来多无趣。说理,信任,自发性,这些都是大而化之的词,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多少打磨,才能有所精进。
更多阅读
The Internet of Us: Knowing More and Understanding Les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BY Michael P. Lynch
lili2016-05-23 23:49:24
作者很勤奋呀,加油!/微笑
王志起2016-05-23 10:57:07
越来越能理解郭大侠的表达方式了。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