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延续黑丝带

面对有强烈感情冲击的事件,我一向希望能理性的分析,而不只是在文字中展示情怀,或只是说一个好故事。面对广州的医爆事件,我想先说点别的。

英国的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写过一本书,《文明-決定人类走向的六大杀手級App》,还有一部同名的BBC纪录片,书中讲述了西方文明为什么能在最近500年内一骑绝尘的原因,这六个原因是,竞争,科学,财产权,医学,消费主义,工作。我最初看这个分类,觉得医学不应该是科学的一个子类吗?直到接触到很多医生,才发觉医学的独特。

做一个医生,你要受的训练,可能超过了你做一个rocket scientist所需的培训。更长的本科,博士,委培。但医生对病人说的话,却达不到火箭科学家的精度。医学的大多数结论依据统计学,总会有特例。医学的另一特点是其具有“反身性”,这个借用自金融领域的概念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相似的病症,有的人好的快,有的人好的慢。参入者的思维与参入的情景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认知与参入处于永远的变化过程之中。医生对病人情况的认识不够完全,难以确认,病人的治愈,也多依赖病人本身的心理状态。正是由于这两个区别,医学才被从科学中单独划出。

回想我自己今年2月去看病时(见病中杂记),除了会像准备面试一样,准备医生会问你的话,以便能准确的回答出医生的问题,什么状况,持续多久了,吃什么药了。我知道医生都很忙很累,不要因为自己的回答不够清楚,就耽误了医生和下一个等待病人的时间。在去看病的路上,我还会准备些有趣的事,那怕是找些笑话。目的是为了要医生在和我聊的时候,能够笑一笑,我知道大脑如果总是紧绷的,做出的判断会没那么准确。如今有了手机,我还会在路上用丁香医生查查我这个病要注意些什么。有趣的是,当你去看医生时,你多半是不舒服的,可是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时,身体的痛道不觉得什么了。

我自知我不能像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别人,我有幸受过高等教育,多少有那么点统计学常识,又在平常总是要求自己在事前做到理性,在做事时做到忘我,在事后做到感恩。我知道有些人做不到这些,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我试图去理解所有的认知偏差,想看看心理学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理解人事的无常与荒诞。

对于杀医事件,很多人的头像换成了黑丝带,但这无法阻止下一起杀医事件的发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墨菲法则决定了极端案例还会发生。我们能做的只有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份感恩。

古月2016-05-08 09:14:20

个个都能像作者这么理解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海哥@何世江2016-05-08 08:36:54

悲哀的是,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最后受害的还是普通大众。

涼小魚2016-05-08 11:55:16

总会有人愿意行医的,不要那么灰心。

PoemAfterLiquor 2016-05-08 18:47:33

复杂系统里总有你看不见的反馈,不必那么悲观。赞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