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穷人vs时间富人。

在经济学里, 有著名的穷人思维vs富人思维: 穷人马不停蹄地在琐碎的小事上节约金钱, 而富人则在是把有限精力投入在创造巨大价值和财富的事情 上. 在国际经济中, 也有类似的落后国家vs发达国家的区别: 落后国家处于产业链底端, 需要耗费大量原始资源才能产出价值量很低的产品(如输出矿 石, 卖水果), 而发达国家则处于产业链顶端, 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下, 耗费更少的资源就能输出价值量很高的产品(如iphone).

其实在时 间管理上, 抛开那些对时间无所谓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不谈, 对于希望充分利用时间不虚度光阴的人来说, 也存在时间穷人vs时间富人的思维区别. 时间 穷人恨不得充分利用每一刻时间, 把自己每天时间安排的满满的, 每天都自我感觉很’充实'. 造成这种时间穷人的思维有诸多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 能当属从小所受的’勤奋教育'(也是人类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的价值观: 用大量时间学习/工作的人才是勤奋的, 值得赞扬的.

这种教育和文化错误地用 时间的占用量, 而非’质', 来评判时间投入的价值. 时间穷人到时间富人是一个连续谱. 最穷的一端是几乎完全没有’质', 只有量的投入, 而且可 悲的是, 虽然没有’质', 但这些人还常常用’我努力了'‘我投入了时间所以无悔了’来自我安慰和麻痹; 中间的一段则是看重’高效’学习/工作, 以 ‘高分通过考试'‘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样的较浅层和外在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时间投入的价值; 最富有的一端则是用深刻性(在概念世界中下潜的深 度), 个人特色/独特性, 创造性为标准来衡量时间投入的价值.

有趣的是, 获得最深刻/独特/创造性的东西, 其过程常常不是’高效’的, 就像生 物进化需要漫长的突变+自然选择才会出现新的物种一样, 新的科学知识, 新的高价值的创造物(产品, 艺术品…), 有高价值的理念和生活感 悟, 其获得也常常是在’浑沌’中慢慢试错, 突围, 拼接整合, 清晰化的过程. 爱因斯坦不会因为自己青少年时把一些时间用来思考人以光速运动会看到 什么这样的思想实验, 或者在专利局那几年耗费了大量时间来深刻思考经典力学的困境而觉得自己没有’高效’利用时间来学习和工作; 乔布斯也不会因为年轻 时去学书法和修禅而觉得没有’高效’工作浪费了时间. 他们投入的那些时间, 虽然不’高效’, 但却是’深刻’, 有’创造性’, 和’有个人特色' 的.

仔细思索不同人(不混日子的那些人)生活和工作中时间的安排和投入, 对于同样的事情(如工作, 研究, 处理人际关系), 虽然 每个人时间投入的量有不同, 但这些量却都是在同一个数量级上的! (比如每天科研12小时vs每天科研6小时). 很难想象不同人的不同’质’的结果 (比如大量灌水文章vs发nature, 得诺奖)是因为这些同一个数量级里的时间投入的量的差异造成的! ‘深刻性’(概念世界中下潜的深度), ‘创 造性’, 和’独特性/个人特色/个人风格', 这三者才是决定最后结果的核心因素, 才应该是衡量时间投入价值的真正重要的标准! (当然, 浅层的一 些标准, 如考试等, 可以作为标准之一, 防止思维走偏和民科化). 我们社会文化里的’时间观', 应该革新了!

ps .关于刘未鹏提出的“暗时间”和我说的“时间富人”的关系:其实在时间富人模式里,虽然显时间(比如待在实验室,或者看书的时间)不一定用多少,但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启用暗时间在自己的意识前台或者后台进行不同深度的信息加工整合和产生ideas。

类 似武侠高人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剑,顶级时间富豪可以在很多间隙,从一些看似无关的事情自然切入到有价值的思考上(比如自己的研究,或对 人际关系的处理的思考等),或者切入到这些思考的后台(潜意识思考)。这样,他随时都在工作,同时也没有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