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说从张妙到陈仲伟,你可能是下一个谁?
陈仲伟主任遇害,医疗圈转发,但非医疗圈的状态就很多不同,与前两天魏则西事件的讨论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人们觉得自己可能是下一个魏则西,却不会是下一个陈仲伟”。
不,你也会是下一个陈仲伟、下一个张妙。
还记得张妙吗?那个在2010年骑着电动车被药家鑫驾驶的汽车撞倒在地,又被其拿着尖刀在胸腹部连刺六刀身亡的年轻妈妈。
“他看见张妙躺在地上,哎哟地叫着疼,脸冲着被灯照着的车牌,他认为对方在看自己的车牌号,就拿出了刀,他们之间没说一句话,张妙伸胳膊挡了一下刀,没挡住。只是‘哎哟,哎哟’喊了两声,胸、腹、背被刺中。
…
关于杀人的动机,药家鑫在公开采访时说过一句‘农村人难缠’,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没播的:‘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摘自柴静《看见》
这一部分的描写,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我看到的是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的真实生动的描述。
施暴者无法感受被害人的情绪,在加害过程中无法体会对方为何痛苦。《精神病学》八年制教材是这样描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的:
1) 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
2) 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
3) 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却不能长久地保持;
4) 对挫折的耐受力极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攻击,甚至暴力行为;
5) 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汲取教训;
6) 很容易责怪他人,或者当他们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行为做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
反社会人格障碍通常会伴发偏执型人格障碍,就像残忍杀害陈主任的凶手,坚定不移地认为20多年前的烤瓷牙现在变黄了,这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了严重伤害。
人格障碍几乎无法治疗,虽然对于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的较轻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消除应激事件得到改善,但是反社会人格障碍通常与这个人漫长的童年经历相关。
命令式说话从来不体会孩子内心感受的父母,使得缺乏情感关爱的药家鑫长大后也难以体会别人的感受。而且长期处于压抑环境,在成长中积累了大量被欺负不被理解的负能量,遇到一个触发点一个比自己更弱的无辜之人,药家鑫就成了施暴者。
还有2013年北京街头,因口角把对方童车里的儿童摔死的男子;还有当年成都公交爆炸案,也都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有《沉默的羔羊》里的变态杀手…其实很多手段残忍的杀人案的凶手在归案后丝毫没有对受害者的内疚,甚至看到悲伤的受害人家属会感到奇怪“她们为什么会哭?”,很明显的反社会人格。
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有完全的自知力,需要负全部刑事责任。而非像重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发作期自知力欠缺,不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
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诊断,只是属于精神障碍中的一种。
另外,抑郁症患者也是有自知力的,杀人也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而且单纯抑郁症患者多是自杀,并没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对公共安全那么大的威胁性。
而现在,我们看到,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在司法精神鉴定的过程中,对于无自知力的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免刑成了某些罪犯逃避法律制裁的漏洞。而对于具有反社会人格这一类有较大攻击性和社会安全威胁性的人,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对公民安全进行保护。
就像陈主任明明已经报警,罪犯明明已经送入精神病医院的封闭病房,他是怎么从精神病院逃出,找到陈主任家中进行加害的呢?这中间,漏了哪一环?
你以为你不会是下一个陈仲伟,可是,你会不会遇到你20年前的客户因为一句话认定是你害他生意失败要来找你寻仇?你会不会遇到那个因为闺蜜说自己宝宝长得不好看就要把对方孩子毁容的女子?你会不会遇到因为行车变道发生争执被另一位车主殴打重伤?
相关法制的健全,精神疾病诊治监管系统的完善,与你我的安全息息相关。
楠木欣然2016-05-09 18:46:01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是不够的,也是讳莫如深的。只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尽量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
王志起2016-05-09 11:19:32
吓得我一身冷汗。碰到那样的人,想想都怕!
咚哒哒2016-05-11 11:45:32
好像找到了组织,网上大多数都是把这事儿往医患关系紧张上写,老觉得不对啊,这是个更严重,涉及到各行各业大众的事儿啊
张MM_Estella2016-05-10 09:54:51
突然想起之前某一篇文章推荐的《人格解码》,我记得里面也有概括两种不健全的人格。我记得还有另一种反社会人格型的特点是有不能够建立简单的人际关系,并且也不希望建立,非常排斥社交,只活在自己世界里里的。这种对社会的危害性也非常大啊!
小鹦鹉2016-05-10 16:47:36
请问怎么获得授权转载贵公众号的文章呢?除了这篇,还想转另外两篇呢?/微笑
作者
请加我微信56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