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上的贫穷--什么是时间稀缺,注意力稀缺,关注稀缺以及该如何面对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7G0zsic41gywibwnCD4x3dGeyOIgqN7mKT6jKwibWvgO4LvW8UyS6PVleG2ooahxVrHKmibWeZVFQHA/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本书基于 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作者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这本书是一个哈佛经济学家和普林斯顿心理学家合著的书。书从穷人,孤独的人,时间不够的人有什么共同点谈起。从看似不同的领域提取最大公约数,那么得到的结论也具有更好的推广性,可以应用到其他情景中。这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对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做系统化的研究,通过设身处地爬梳其心理活动,总结其致病机理,在通过可控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排除其他可能性,这是这本书研究方法与叙述逻辑。

书中的结论是当你拥有太少的东西,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关怀时,你都会落入恶性循环,因为你没有时间完成这个due,你就把另一个不太紧急的due推后,这样的结果是你之后又会再赶due。在赶due时你的效率看似会很高,但你犯错误的机会也会大。你没钱付账单,上班时心里想着下顿晚餐在那里,心不在焉,导致工作做得不好,一直无法得到提升。你缺少关爱,于是就在那为数不多的朋友那里过度索取他们的关心,说话没有分寸,直到对方觉得你太过打扰了,或者你因为缺少关心,要求你遇到每一个人都注意你,却不知这样会让你更加孤独。

忙碌也许会毁了你的全部,不休息会使你不够灵活,加班会使你缺少睡眠,从而效率不高。总是说Yes会让你无法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事必躬亲会让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数据爆炸反而会让你不能轻易看出结论。这些都该是一通百通的才算你读通了这本书。

这么说,足够形象,却不够精确,当你拥有太少时,你的视野也会狭窄,你会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书中用的词是“tunneling effect”,而tunneling effect损害的是你的认知能力,如做出长远计划的能力。稀缺的另一种损害则是降低了你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如意志力,克制本能冲动的能力。书中用bandwidth(带宽)来代表这两种心智资源。作者用了不少实验来支持这些观点,下面的实验描述来自于网上的书评“

在一项实验中,两位作者要求参与者想象维修他们的车需要300美元,他们可以立即支付,可以用贷款支付,也可以完全忽视。然后两位作者让参与者回答一系列由电脑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旨在衡量他们的逻辑思维、认知功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参与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表现出了相似的智力水平。

然而,当两位作者将维修费提高到3000美元并重复这项实验时,穷人的智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富人,甚至有人的IQ降低了13点。一次实地考察,沙菲尔和穆拉伊纳丹让印度的甘蔗农民在准备收割前(大多数人钱很少时)和刚刚收割后(大多数人临时钱很多时)做心理测试。 结果不出所料:收割后,农民们在测试中的表现要好得多。”

用书中的一个比喻“让你的电脑同时运行16个程序,那么所有的速度都会慢下来。因为一次做的太多了。” 这就是说:当你挣扎着踩水时,计算哪条海岸线最近的能力变成了奢侈品。由在同样的环境中,穷人和富人表现的一样好,当暴露在匮乏的环境中,穷人的表现突然就变差了,尽管还是同一群人。此而来,贫者越穷,不是因为社会外加的马太效应,而是因为心智资源的内生马太效应。

书中另一个概念是空闲的重要性,如果你的日程安排不是太满,那么一个突发的新任务就可以插入这些空闲时间,而不会造成多米诺骨牌式导致一个due赶不上,从而推迟另一个due,如果你有应急的钱,你就不必为了可能的意外而时时担心,从而三心二意。如果医院知道会时不时的来急症病人,就应该预留下一个专门应对不时之需的床位。在计算机上,如果你手机剩余的内存很少,就会速度变慢,应也同理。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十万月薪 也拯救不了活在网络底层的他们”,帖子描述的是这样的一群人“相对于需要动用脑力的创作活动,他们更倾向于转发消费。这不免让人悲从中来——我想没有人愿意直到临死前,个人时间线中还显示着“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内容。Web 2.0倡导的人人创作终究只是美丽的愿景——1%的用户创造内容,9%的用户传播和消化内容,90%的用户什么也不做,就像Web 2.0颠扑不破的魔咒,无形之中加固了阶层的板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信息只是事物的一面,如果你的杯子已经装满了,又怎能再装下新的东西了,你只会不断反刍心中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关于认知误区的材料不可胜数,信息接收方处理新信息的心智接受力,也可能会出现稀缺。**如果你的心智观念系统里没有空缺,那么你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中,**认为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因为只做着简单的判断,而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最终不能遵循中道。

另一篇谈论同一本书的帖子是“匮乏心态”比贫穷本身更可怕。帖子中提到那些穷怕了的五零后在过上富足生活后依旧非理性的捡旧东西。这个故事与之前的帖子想说的本质说的是**贫穷心态的影响是长久的,难以轻易消除的,**无论是物质上的紧缺还是精神上的僵化,都是根深蒂固的。

本书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当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可是按照本书的论断,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

在过渡到应对之道前,我还想说除了物质上,时间上,关怀上以及判断力上的贫乏带来的带宽受限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还想对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展。**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善意的稀缺,信任的稀缺,也会限制整个社会认识自身的能力。**太多的欺骗,或者仅仅是人们无时无刻的欺骗的预期,哪怕这种预期的虚假的,也会导致更多的防范,从而增加了交易的成本,阻止了信息正常的流通。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善意,理解,信任,对真理的追求,对改变的渴求,对超越价值的希翼,对虚无主义的抵制,那么批评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戾气,讨论也会逐渐变成撕逼。这在我看来,是文革遗留给我国的精神遗产,是缺少人文教育留给我们的带宽缺失。

这本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描述了不少实验,文字浅白。说完道理,又说了应对之道。知道了一件事深层次的原因,就可以避免指标不治本的低效率行动,如果穷人缺的是bandwidth,那么就应该关注bandwidth,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书中例子甚多,但实际应用之中,奥妙寸于一心,不可拘泥例子。每个人影响bandwidth的机理不尽相同,要想帮助哪些稀缺的人,就要看他们的稀缺如何限制了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就像大脑的百分之九十都没有利用一样,环境使我们无法尽全力,活在当下,是应对那些限制心智带宽的终极奥义。**我们一切的冥想禅修,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免除那些限制bandwidth的稀缺。**这是由内而外的路,而自外至内,我们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也不能忽略环境的影响,把一切都归因于内在的缘由,也要先帮别人解决心病,才能水到渠成。

下面的是我对书中结论的推广,正确与否,有待商议。在我们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是最关键的资源,**那么有没有由信息稀缺造成的限制心智资源的情况了。**如果你接触的信息面太窄,或者消化吸收信息的时间太短,那么会不会造成你以偏概全,对只言片语草木皆兵。(就如同你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贝叶斯推理,但贫乏的心态会造成你的先验概率是扭曲的带偏的,从而使你对当前信息做出错误的解读)最先进入的坏消息使你无法公正的分析形势的变化,或者一个从天而降的利好使你冲昏了头脑,从而导致你没有了足够的自控能力。如果你一直接受逻辑混乱或者扭曲事实的信息,那么你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你之前接受的带着负能量的信息会限制你今后审视信息的认知能力。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从这本书导出的推想,需要实验的验证。也许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赌场赢钱(或者输钱)的人在他们赢(输)钱后,做智商测试,自控力测试,看他们的测试结果是否低于他们正常的时候。他们因为赌博赢(输)了钱,这一新信息的权重过大,导致接受新信息的带宽不足,从而影响他们的心智带宽。或者给实验对象看关于一个新闻多篇单视角情绪化的写得很混乱的评论,看他们之后的智商水平有没有下降。这些实验的methodology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但这些确实可以作为可行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对行为经济学的一次深层次应和,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个人如何应对稀缺带来的挑战。理性人的假设,符合在18世纪普遍的物质稀缺的大环境,却不适应21世纪大多数人所面对的时间稀缺,注意力稀缺,关注稀缺。因此default的设定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人们才关注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你愿意为了省35 元 买一个100 元的衣服开1小时车,却不愿意为了省35元买一个1000的电脑而去浏览几个网页,因为节省35%是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本书也是对认知心理学的强化**,我们总是习惯把人的行为归咎于其本性,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而这本书提供了看哪方面环境影响的标尺,我们可以问问这个人做这样的事,这样做事,是不是因为他的环境导致他缺少什么。**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通过更准确的framing环境因素来了解别人的行为,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尊重。我们更应该通过本书提供的框架,反躬自省,来问问自己缺少什么,然后告诉自己不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先从扩展带宽,提升自己做起。(相关文章可以阅读本公众号之前的文章–《升级论》

本文借用了“菜头小松鼠 ”的书评。http://www.guokr.com/i/1987135656/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王志起2016-05-07 13:21:43

是行文风格的问题吗,看的时候特吃力。貌似不是智商的问题。

Freeman2016-05-08 00:30:40

1. 一言以蔽之,人穷则志短 2,社会20/80法则似乎注定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启人心智的教育太匮乏,穷者心态在所难免。 3,东哥文笔很赞,如果排版,旗帜鲜明,突出重点,就更加完美啦

曹淇淞Whale2016-05-14 11:12:34

脑科学里没有90%大脑未开发的说法吧

周星宇 中交路景2017-01-06 14:20:50

我们总是习惯把人的行为归咎于其本性,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产业森林。综合考虑,建模分析。

pickle2020-05-03 13:03:01

似乎有高级时间管理的身影,根据自身体会,时间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一天时间如何分割安排好,时间管理牵扯的东西很多,价值判断,人生规划,直接影响事情重要级的排序,也直接完成了生活的不同境地,我相信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下,无论那种时间规划都会有一些东西被辜负,因此招致批评,压力,但最关键的还是心里的价值判断,并且在招致压力时告诉自己这只是这种优良选择的代价,而不是你做了错的选择,进而使自己内疚自责转头去做没有价值的事情,价值判断没有书本能完全帮你讲明白,这要结合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因此又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愿意&Run2017-04-16 17:56:58

如果你的杯子已经装满了,又怎能再装下新的东西了,你只会不断反刍心中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关于认知误区的材料不可胜数,信息接收方处理新信息的心智接受力,也可能会出现稀缺。如果你的心智观念系统里没有空缺,那么你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中,认为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因为只做着简单的判断,而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最终不能遵循中道。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