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应对当下的冲击,就要不让把人当做机器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cgAMmM4IeYMphE5SWaibQDN6vlCrK1jZXTzYdyXfFBouQbpz8ibAS3x7liaSnuZK1R7oSqpFK0hl0jw/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当下的冲击》是一本著名传媒理论家写的分析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其应对之道的书。书中的例子,我们想必不会陌生。例如,人们总是会问“为什么他不回复我的邮件”,而永远不会想“他什么时候才能上网查一下我发给他的信息”。 我们认为,唯有与信息潮保持同步,才算真正活在当下。而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不仅这些设备的速度快过我们,设备本身也不能反映“这里”和“现在”这些构成现在时态的合理要素。再举个栗子,我们通常认为,有更多联系可以让我们更有弹性。但作者认为,太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连通性了会让我们失去弹性。但是这种连通性让人不得动弹。比如你在朋友圈发了你的毕业证(或者结婚证),你会在意那些你的好朋友没有给你点赞。
要想了解当下的冲击意味着什么,除了看书。还有一个办法即归谬法。提出了“媒介即内容”的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四个关于任何类型媒体的问题,
1 该媒体强化了要表达信息的那个角度?
2 该媒体让要传达信息变得不重要了?
3 该媒体要信息中那些隐藏的部分重新被显现了出来?
4 如果这种媒体被应用到极致,那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会出现(flip into)?
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当今的移动互联网,看看他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沟通的。有效的沟通,需要做到7个C,即清晰(Clear),简洁(Concise),具体(Concrete),准确(Correct), 连贯(Coherent),完备(Complete),谦恭(Courteous),只有做到这七项,才能避免无效的沟通,我们一一来看,移动时代的媒体在这七项上表现如何。
清晰,这一项应该是移动媒体的强项了,语音,图片,这些肯定要比说话的更清楚了。如果要传递的仅仅是客观信息,这也许没错。但更多的交流,我们想要传递的不止是客观的资讯,还有主观的意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你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语气及身体动作自己的想法,而在微信上,更多的是表情包,动图。表情包的情绪是机械化的。这样的情绪表达会陷入预定的圈子,怎么能算的上清晰。回到那四个问题,移动媒体强化了信息的可量化性(比如可以统计那些表情包常用,那些表情常用),却忽略了精细的诗意的感情。
简洁,咋一看也是移动媒体的强项,短信,短文章。可是,正因为其短,信息中间会出现重复。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事情还是电话或者当面才能说清楚,不然微信上说起来很慢。为何会这样,大家自己都有自己的解释。再看具体,这个移动媒体表现的就更差了,很多网上的聊天是没有议题的。
准确,连贯,完备这三点和在一起说。正如在前文“说说罗辑思维中的chimera”中提到的,短文提供的信息是片段化的,逻辑不严密的。其中很多标题党的消息,比如之前刷屏的“龙泉寺扫地僧“。移动互联网强阅读量,强调即使反馈,让信息背后的专业调研变得不重要。
最后再看谦逊,网络上的暴力还少吗?匿名让大家说话时都放低了底线,网络上的人以类聚让更多人回复时心态不是开放的。谦逊的一个更重要的表现指的是当你对对方进行回应时,已经对Ta的意见进行了充分尊重和考虑。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评论,有多少是看过帖,查过资料后的写下的,有多少只是反射性的一吐为快。
而当互联网时代的沟通被推到极致,那么就会出现神剧《黑镜》一开始的场景,当一则急剧传播价值的新闻出现(公主被绑架,绑匪要求首相和猪XX),所有人都围在电视机旁看直播,而没有意识到公主其实在直播开始前已经被释放。这样的沟通,并没有传递多少有用的信息。不说这么夸张的情景,心理学上的“逆火效应”指出,当人们遇到和自己已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时,要么是被说服彻底之后调转方向,而当论据不足时,人们会忽略或反驳新观点,从而强化既有观念。当标题起的越来越夸大,希望通过标题的惊悚来吸引读者的关注,但人们点开帖子后发现没有多少内容,这样的沟通,只会让人们更加的固步自封。
正如凯斯西储大学学者马克特纳所言:“叙事性的想象(故事)是形成思想的基本方法。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已它为基础。它还是我们展望未来、预测、规划和解释的主要方法。” **历史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当下。我们之所以能了解自己当下身处何方,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拥有解释清楚我们如何走到这里的能力。**然而,我们没有高超本领将叙事能力投向未来。随着变化不断加速,这种无能为力会造成更大的负担。总是弹出新消息的窗口破坏了我们用来构建意义的叙事结构;让我们患上不断上紧发条的强迫症,放大了一个具体时刻的影响力;让我们在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硬扯关系;它不在乎有始有终,只在乎永恒的当下,最终驱使我们不得不在混乱状态下重塑秩序。
看“生活大爆炸”时,想起了一位哲学家Henri Bergson在用哲学框架理论化喜剧和幽默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说: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是最引人发笑的。看过生活大爆炸的童鞋,应该都明白这句话的深刻。**面对已经到来的移动互联网和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编程者而非被编程者,从而让我们在应对数字化之时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具体的来说,即使用数字技术重新规划生活,使之与自身的生理机能相适应,而不是强迫身体去适应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创造的非自然节奏。**我们需要避免当我们的手机变的更智能了,我们却倒变得愚笨了。你要记得,不论手机为何为响,都没有此刻与他人的眼神交流更重要。
关注更多巡洋舰精彩内容欢迎加铁哥个人微信562763765
来自寺巷镇的jsd,目标是2016-05-26 17:16:45
苏北,标题多少人感到不适
T .y’xin2016-05-26 09:29:47
大数据时代,要避免碎片化的不利面,首先需要避免精力碎片化。
T .y’xin2016-05-26 09:25:22
面对面交流的信息传播途径更多、更广,所以传播自然更高效,不过留给人再思考的时间更少些,不过具体还是要看工具使用人各方面的功力深度。劣质数据泛滥,缺乏深度,导致的信息沟通低效,确实与信息传播参与者的基本素质缺失关系很大。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