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正义之心》,思考在大变革时代如何凝聚共识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f733iaqT8MjdH6ibYXtH6herSYmp8IeOBUIxdiaHsUuyLCTABYlEP6qH9pwlKfYj6HU7W525XExahA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关于道德的讨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讲一个好的故事。比如所有的英雄故事,都要面临的问题是该如何来界定善,也就是说,**若是没有恶的衬托,该怎么表现善。**这其实回答了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为什么好人要经受考验和磨难,答案是因为如果对比,就无法区分出善恶。从这个角度来看,善与恶的对比也不是绝对的。以经过的考验的“计算复杂度”来看,**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考验越多元,越艰巨,我们就能越确信这个人是个好人。**当为了营造善的形象,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时,不论这是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则这种善是真实的可能性越高。这也是说解释了为什么古往今来,故事里的英雄都需要九九八十一难,因为复杂的细节,才可以让他们的善良勇敢显得真实可信。
不过为什么这样了?因为关于道德的判断,是基于感情和直觉的。我们的身体引导着判断,我们的道德直觉源于进化。经济学的思维教会我们在复杂的选择中权衡,但只有精神变态这才只推理而不感觉,在《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作者注意到腹内前额叶皮层受损的病人看到欢乐和恐惧的照片都丝毫不为所动,这些患者即使拥有正常的智商,但却会在生活中会做出愚蠢的决定。说这些,是想论证道德的思维是必需的,既然一件事对好的生活是充分条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它。
很多符合道德的行为,不符合人的个人利益。这好像我们叫一个代理商管理我们的资产,但代理商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收益。我们内心帮我们做决定的小人关心的是什么了?这是道德之心这本书着重关注的。
帮我们做道德决策的代理人首先关注的是该怎么说服自己,确保自己是以令人信服的合理方式或以自圆其说的方式行事的,我们需要的是理由,使自己相信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而非探求真相。它更像追求选票的政客,而非科学家。
人们追求在小团体内的尊重,但又担心在意他人看法的表现会让我们看起来很软弱。我们寻找证据时更多是为了证实而非探索,只要是支持己方的任何东西,我们都愿意相信,而推理和搜索引擎可以将你引导任何你向往的地方,我们即使正在自我欺骗,我们的道德代理人也会让我们觉得我们是诚实的。这或许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代理人问题,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了脑中的道德代理人,但用理性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道德道德代理人,则会让我们陷入理性注意的妄想,即相信理性能让我们像神一样,通过推理带来良好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性的演进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真理,而是为了帮助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时进行争辩,说服和控制。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停止思考,全面依靠本能行事,而是应该对个人的能力保持警惕。我们应该把每个人看成神经细胞一样。一个神经细胞很擅长的事情是,积累其树突收到的刺激信息以决定是否将信息通过轴突传送出去。就单个神经细胞来说,它并不聪明。就如同个人不能进行开放的追求真理的思考。**但是如果你将许多个人以正确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使得一些人能应用推理能力否证另一些人的主张,且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某种共同纽带或分享共同命运,那么该群体就会致力于发现真相,以便具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如果这是我们的目标,那么了解个体“神经元”的痛点就更为重要。没有什么道德课程能让人的行为变得高尚。课程只能为了骑象人开设,但骑象人不过是利用新知识更有效的为大象(即我们的道德代理人)服务。
我们关注道德时,谈论的是那些维度的事情了?下面的表可以给出总结,在这五种道德嗅觉之上,再加上自由和压迫,即构成了这本书的核心洞见。关爱/伤害基础是为了应对照顾脆弱的孩子这样的适应性挑战;公平/欺骗基础是为了应对从合作中取得报酬而免遭剥削;忠诚背叛是为了应对形成和维持联盟关系;权威/颠覆基础是为了应对社会等级内的受益关系而形成的;圣洁/堕落的进化最初是为了应对杂食性动物的困境,后来是为了应对病菌和寄生虫世界,自由/压迫是为了应对氏族社会中的极端的权利不平等。
这6个道德的维度,不止适应现实社会,如书中分析的自由派与保守派。也适应于虚拟世界,魔兽中的联盟与部落,就有着不同的道德敏感组合。这一点,熟悉游戏中背景故事的玩家都会明白。
**而将道德这样一个概念拆分成多个维度,这样的分析方法并不局限在对道德的认识上。**游戏中的“智力,力量,敏捷”的三个维度,对应现实中的“博闻,有执行力,灵活”,每个人在不同的维度上都各有所长,而恰当的组合,能让你发挥出1+1大于2的效果。而如何组织不同类型的人,则是管理科学的核心议题。
从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回归到对道德的探讨。明白了我们脑中的道德小人关注的是什么,对我们的帮助是什么了?如同均衡营养,我们对道德的嗅觉也应该多样化,关注更多的维度。因为人类包含群体归属在内的双重天性,镜像神经元和催产素保证了我们在放弃自我利益,忘却自我,从而将自我投身到更大的群体时能感受到人生最大的欢乐。催产素将人类联结成群体,镜像神经元使人类和他人产生共鸣,但仅限于同处一个道德阵营的人。
道德的六个认知基础意味着,“几之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是不完全的。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嗅觉各有不同。科学家发现13000个澳大利亚人的DNA,发现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在与神经递质有关的基因上存在差异,与自由派相比,保守派对大脑中传递威胁和恐惧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和血清素更敏感,使他们对危险和不结更在意。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朋友圈,则会让人们的道德调色板更加分化。这使得无条件相信人类天生就会互相关爱这样美好的愿望只能是一种愿望,这与我们的进化与道德的生理基础不符合。
**道德凝聚人心,但是具有盲目性。**我们都被自己的道德代理人的偏好困在自己的filter bubble中,彼此分享这因果颠倒的观点,如我们为何正确,对方那里出现错误。我们的道德局限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其他团队中持有重要意见的良善者视而不见。
这对一本谈论道德的书,不是一个乐观的结尾。**但这也意味着,要理解一个群体,就要从彼此的神圣价值谈起。**第一步,想象一下6种道德基础,找出具体争论中差异最大的一两种。如果你真心地想敞开心扉,那么先打开自己心中的大门。如果你能至少和其他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有着良好的互动,你就会发现倾听对方的声音其实很容易,而且会因此在争议性的问题上产生新见解。
但道德的多元主义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引用以赛亚,柏林的话“如果一个人追求和我不同的价值观,我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追求的原因,或者想象如果是我被这种价值观吸引,情况会是怎样。只有这样,人们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但他接着说道”我不会说“我喜欢加奶咖啡,你喜欢黑咖啡,我支持人们行善,你觉得集中营更可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谁都不能站在道德高点,也不能将别人同化。在我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的心是包括6种道德基础在内的一整套心理系统,用来迎接各种挑战并建设有效的道德共同体。我们的确可以依据一种道德基础来建成组织,构建亚文化。但是依靠一定的道德基础组合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能够适用于所有社会的道德阵营,是与原教旨主义同类的事物。
写道这里,关于道德之心这本书,该说的已近说够了。说说最近刷屏的“快手”这个帖子吧。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道德嗅觉,这是我看完后的想法。**我们是直觉驱动战略推理的高度直觉化的生物。这一点无论对快手的农村用户还是北上广的精英都是如此。**这使得我们与基于不同道德基础组合而建立的道德组合之间产生联系非常困难,但绝非不可能。
因此,如果有机会与其他阵营的同胞相遇,试着沟通一下。不要马上切入正题。在互相找到一些共性或彼此建立一点信任之后,再提出有关道德的话题。在讨论道德话题时,试图从称赞对方或诚恳的表达兴趣开始。
汪汪汪2016-06-11 00:20:13
本文略带唯心主义色彩,从意志的角度来解读社会活动,将唯物的理性思维放在从属的地位。作为一种世界观当然无妨,但是如果在中国组织内指导方法论,则很容易和唯物主义指导下的人们起冲突。价值观虽然多样,但是掌握资本,信息,信任的那个组织,却未曾变化,所以此文的价值能有多大呢?
MC2016-06-11 10:47:16
第二段中末尾有点疑惑: 文中提到,若某事是好生活的充分条件,是有必要去了解这事儿。若为充分,会不会出现单纯接受即可的情况,感觉是该事若为好生活的必要条件,去了解该事是必要性才会更大…充分和必要,在此的表述会有很大差异吗
作者
应该是必要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