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直播,与微信公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优女 ,作者公子

[

优女 .“优女”愿持续与你分享有质有趣的生活,打造优质女性友谊共同体。 在这里,分享亲身职场体验,谈论高级生活趣味,兼顾吐槽扯淡。总之是,油盐酱醋茶,琴棋诗酒花。欢迎来玩~

](#)

/pic/1_9bIxHKHiaH0CBDqMibHo6HpZaGia6g.jpeg
·
先说分答
最近被分答“刷屏”了,隐约看出一种趋势,“大家”开始去观察和使用它。为什么要打引号呢?
首先要拎清一个现实:我们眼中刷屏的信息是被放大的。少数一撮人密集分享一件事,不代表这件事就很火,只是在我们关注的“圈子”里很火。
不信的话,用参与分答的好友数,除以通讯录里的好友总数,样本代表性(我猜)是很低的。 ▼
说实话,我自己一条都没点开过。第一次看见“值乎”,第一反应是:所谓分答,知识变现,说难听点就是知识分子缺钱。 我以为真正的知识变现,是你所学所专的东西,体现在所从事的事业,真正有所输出,正比于你所受教育的输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财富,才是知识变现。 所以短短时间内,我们看到分答的形势,从“在行”类型的专业解答,迅速转向了名人大V的娱乐八卦。
/pic/2_bcNOr1G5RJL9nn9ia6Z5sZzLsvqGbg.jpeg搜索“在行分答”,第一页出现的新闻报道
墒增不可逆,很尴尬。因为真正有事情想弄明白、会动脑子的人,永远是少数人。

大众的时间是需要噱头来打发的,娱乐至死,乌合之众。

那么形式的进化呢?
信息的检索出现了[搜索引擎—知乎—分答]的趋势。
这是一件好事,效率和质量越来越高,同时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高质的信息,依然高价
世间没有白来的好意,信息不对称是牟利的基石,想要获得不一般的信息,就需要付出代价。 ▼
分答对比知乎呢?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决定权。 知乎是买方市场决定的,我想要知道什么,就去提问,然后一票人来回答。
分答是卖方市场决定的。我知道什么,想卖一下,就挂出来,碰巧你正好感兴趣,就一票人付钱来听。 一言蔽之:信息流动方向相反。
举个例子。“公子睡过多少个姑娘?”这个问题我不可能主动挂去分答,因为太不要脸。即使哪天我火了,有人想知道,也只能去知乎上问。
换个问题:“和一个美好的人起床是种什么体验”,我突然又不要脸了,但知乎上踏马的没人问,我就可以挂去分答。 /pic/3_nxm9NHHGpvFxJETiaMmRCqtax2yicg.jpeg
这个问题真的没人问
这个例子想说明,分答和知乎不冲突。信息的双向流动,能让人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二者是不可代替的。 最后抛出一个问题:知乎与分答就是最好的办法了么?
我觉得不是。那下一阶段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会出现什么样的玩法?欢迎与作者交流。
/pic/4_ssFMZmKR9r86V1FgkoNZHOOPGpCN2w.png
再来说直播 哎,第一反应,还是很low。但就像我说知识分子缺钱一样,玩笑归玩笑,这是个值得认真考究的东西。 第一次接触直播是在伊斯坦布尔,去年六月。迪当和伊乐带我去海边,堵车的时候玩起了手机直播。
我一看好稀奇,卧槽还有弹幕,还能和观众打招呼。然后今年起直播在国内遍地开花。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直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游戏主播拉下衣领、撩个裙子之类的。
/pic/5_BZO15au45qibZDZ8EwmLibs4437y7g.jpeg点击量高的大部分都是游戏直播
诚然,从用户分类来看,玩分答的大多聪明新锐,玩直播的多是胸大无脑。 但我们对一件事的思考,不能受个人喜好和情绪的影响。
趋势的开端、开端的表现形式,不决定最终形态,这是这个时代最妙的地方。
直播让我思考最多的是:社交网络的人格化
它跟微信最大的不同,是用户很难同时扮演多个身份。 比如一个普通人,在微信上是可以注册多个帐号的:这个号装网红、那个号做微商、这个号卖小黄片、那个号周游世界。只要你用心,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但直播不行**。如果社交走向直播化,可能驱动人格统一。**
用户不能再用多个马甲玩人格分裂,你说你在泰国骑摩托,那直播一个我看看啊? ▼
这也是个好事,装逼侠无所遁形,牛逼的继续牛逼。
包括直播平台的送礼,你想睡她,至少每天能送最贵的礼物。人跟人之间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这一切都归功于技术的发展:网速,带宽,廉价流量和设备。
只要摩尔定律还管用,此类东西的出现都不可逆,就看人们怎么玩了。
/pic/6_ssFMZmKR9r86V1FgkoNZHOOPGpCN2w.png
最后说微信公号 曾几何时,我们说做个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做个微信公号。装逼不用太洋气。 而我个人对公号,是不看好的。所谓的不看好,是现在往后的趋势。
**不否认它曾经达到的成就与辉煌,是信息进化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是,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现在开始看衰了。
**你有多久没有关注新的公号了?****列表里攒了多少条未读?**平均阅读数和转发率是多少?

这都是非常尖锐的问题,一句话:信息过饱和了
微信公号就像个巨兽,吞噬着理性与深度思考,屏蔽着不一样的声音,人们变成了温水里的青蛙。 我3年前自己做过公号,现在不定期给3个号写稿,有切身的感受。现在除了每日一狗我会天天看,别的都是七八十条未读。
/pic/7_vM9lcrgJ5XoH1FAL2IfqxrTCMq0oxw.png图来自公子每日必看:每日一狗
有天老罗跟我说,我们这些写稿的就像人老色衰的娼妓,还在搔首弄姿拼命拉客,真是太恰当了。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真正有料的东西,太难传播了。一级阅读量就非常低,二级转发数直线下降,而十万+的文章,也酿成了深深的阅读疲劳。

很久以前就取关罗辑思维了,我都忘了多久,现在偶尔看见有人分享他家的文章,我不觉得取关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损失,也没看见关注的人生活就有了怎样的进步。 信息盛宴就像一场海市蜃楼,资源转化率太低了。 真正有效的获得,是系统性学习和一万小时实践,不是看两篇文章就以为能懂的。 这是一个快餐化的时代,我们没发现自己跑的气喘吁吁,还吃的津津有味。还是那个梗:大多数人是不需要思考的,他们只是以为自己在思考而已。 群体扎堆的地方,个体无法影响平均质量,分层和圈子也许是出路。
未来何去何从,不置可否,可掺一腿,或拭目以待。
后记做万花楼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想的我脑袋疼。方向是帕雷托最优,我觉得信息流的优化,是资源分配和组织结构优化的基石。

你很难看见它是怎么起作用的,但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让我们能参与并影响一些东西。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交流,我脑子不好使,老司机们多带带我。
/pic/8_skV1mok60QOg9e7ux5ate7Wib39HgA.png

{ 封 面 插 图 | James Joyce }

{ 正 文 排 版 | 鸭 鸭 }

/pic/9_yAZZKVGebnFcRfQZfpaHOfPqSIkwnw.png

/pic/10_F3TaSuWbiaE9sT0Ls2WGcia0K1tuIA.png

MC2016-06-13 12:12:21

公子能抽身外观各互联网产品的性质,以及做出自己的判断,仅这点就值得借鉴学习。赞/强。

威斯特法伦的挂猪蹄2016-06-13 14:17:13

不错。

中华2016-06-14 01:40:34

公子言之有理,“圈子”对开发者来说就是潜在用户群体。同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前期为了占领市场,快速拥有用户,不惜砸钱一个道理,都是尽可能挖掘或者吸引更多的用户,而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圈子”,有共通的利益关系。当然产品既然能够继续活下去,首先说明它有一定的市场,然后团队或者投资人比较看好这个方向或领域,可能真如滴滴打车程伟所言,是市场决定了互联网公司的性质(当然不只互联网公司),美国和中国市场氛围的不同,决定了现阶段大批美国互联网公司做智能汽车,而中国有滴滴打车就足够。

kk.2016-06-15 14:11:01

哇,好尖锐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