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货币放水的尽头

“别让华为跑了”,相信很多人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时,都会心头一颤,难免让人回想起被去年那篇“别让李嘉诚跑了”所支配的恐惧。出于对华为的某种个人情感,我压抑住对标题党的反感,通读了这篇文字。一如标题试图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一样,文章的内容对于一个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十分耐人寻味(个中细节请读原文)。

当然,对于“逃离深圳”的这个消息,华为已经公开表态,称尚未有将总部搬离深圳的计划,但是,由此引发的房地产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这一话题,却是在持续发酵。毕竟我们总能从坊间听到房价正在蚕食百业的各路新闻,当很多人依旧拿房地产的“拉动系数”谈笑风生时,房价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愈加让人难以忽视。这个现实命题似乎已经搬上了台面,变得挥之不去。

当然,作用于房价的因素很复杂——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人口结构、区位环境、土地政策、税制、利率、汇率、预期甚至股票价格等等。但是,从更纯粹的视角上看,回归到供需的简单原理,假设住房的供给不变(亦或增量有限),对于京沪深等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城市来讲,影响需求侧最主要的两个维度,一为人口,二为货币。

对于人口,相信很多人对“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刘易斯拐点”等词汇不会陌生。在2010年之前,我国农业向城市转移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而2010年达到了峰值,有1200万的农业人口成为进城农民工,2011年之后转移人口的数量就逐步开始下降,降至1000万左右,2012年是800万左右,2013年600万,2014年500万左右,而去年只增加了63万。加上一线城市收紧的户籍政策等限制条件,支持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人口因素,正在消减。

而货币是相反的,随着货币量的不断增加,其抬高房价的作用一直同比上升。回顾过去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的非中性的特征,从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台,海量的资金注入市场,一线城市的房价就如脱缰野马一般奔腾向前;到过去一年以来,经历了央行的“五次降准”、“六次降息“,市场资金就一直保持充裕,且利率较低。

继而,在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去年的股灾过后,大量资金流出股市以寻求新的投资机会,楼市自然回归成重要的标的。再结合购房信贷、公积金、营业税等方面的利好刺激政策,与首付贷之类的金融工具加大杠杆的推波助澜,一线房地产投机性的回潮,便水到渠成。**这印证了弗里德曼那句著名观点:通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货币问题。而这也引出了本文讨论的主题,从历史经验上看,货币放水的尽头是什么?我整理和参考一本畅销书“WHEN THE MONEY RUNS OUT”**的主要观点(中文名与标题相同),看看该书作者简世勋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借此给予大家一个观察和理解房市、货币问题和货币政策的不同视角。

/pic/1_UJaqojhj3BNxVvol2wUGmR9cKOov5w.jpeg

**首先在前两章,作者分别介绍了两个经济停滞的国家(日本和阿根廷),以及经济停滞所带来的“痛苦”。**抛开一些老生常谈的部分,作者认为,由于在每个人心理上,根深蒂固的“损失规避”的特征,相比于经济持续增长的时期,人们会更追求损失最小化,进而会对那些为恢复增长而必须实行的改革进行阻挠。因为此时的改革,往往不是帕累托改进,失去了经济增长可以带来的“补偿机制”,某个人的收益似乎必定是另一个人的损失,任何理性讨论都不会使“放手”变得轻松,人们甚至为了利益,你争我夺,行为愈加短期化,回到了弱肉强食的时代。作者举了很多国家关于“社会支出改革”的例子,见微知著,我们可以看到,与繁荣时期相比,停滞时期的改革和再分配的难度之大。

**接着在三四五章,作者解释了以往为走出停滞而实行的刺激政策的一些“幻觉”。**他认为对于政府来讲,真正健全的财政政策,不是追求效率极致地在繁荣时推波助澜,而是存钱以确保萧条时期有借钱的余地。他同意米塞斯的观点,即一味的货币推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而只有幻觉。唯有有节制的经济刺激,才能带来更多的正面效果,连续不断地使用,只会使整个经济的有机体对他产生依赖,且效果也逐渐减弱。

**因为刺激经济其背后的根本假设是,经济问题只不过是需求短缺和信贷缺失,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机体会自然恢复到原态。**但当我们面对有悖于这个假设的现实情况,货币政策的效果递减,更多的负面问题便“水落石出”。作者将其归纳为几个陷阱,其中能引起我们共鸣的,是我们的股市和“僵尸企业”。

对于股市,由于投资者对刚开始的刺激政策有良好的预期,所以效果更为积极,但当真实效果和预期相悖,越来越多投资者就会走出“幻觉”,以致走向其他更稳健的投资品(正如我们的房市);对于“僵尸企业”,他们本应在衰退初期就破产,但由于刺激政策,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这背后的代价之一,是降低那些更有效率的企业的利润,减少勤奋工作者的收入,并驱离那些潜在的进入者,复苏的重要动力由此被政策压抑。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是改革的常见问题。**作者回顾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流程图。当量化宽松刺激政府过度借贷,他反而会刺激投资者更多的风险规避行为,并导致私人部门的借贷成本更高。如果这个过程中,经济未见好转,面对更大压力的央行就会进行新一轮刺激,周而复始。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的手”也会越伸越远,央行的独立性不断降低。

当然,问题还有很多,作者在六到九章,着重介绍了不断放水的货币给我们带来的其他后果。比如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冲击,加深社会收入不平等,威胁社会养老制度,甚至是政治极端主义的回归等等(不再赘述),均把货币放水的尽头指向了一个深渊。**进而,在最后一章,作者没有留恋于谈论具体的改革细节,而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新的改革思路上。**随着路易十四那句“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已经渗透到众多行业的行为逻辑,作者认为应该增强承诺的可信度,赋予未来选举权,增强劳动力的流动,增强经济史的教学等等,使我们逐步走出刺激依赖。

基于国家的情况不同,可能作者的建议离国人还有一定距离。但相同的是,我们的刺激政策的效果也在逐渐削弱,政策的依赖性也在循环递增。**而既然历史告诉我们,货币放水的尽头是走向坟墓,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应该是对“优胜劣汰”的市场和政策制定者的理性能力抱有信心,也应该对那些畸高的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的“幻觉”有所防范。**我们不需要罗曼罗兰口中的“英雄主义”,而更需要以史为镜,认清到底什么是现实和趋势,并顺势为之。

YAO2016-06-10 10:16:46

正如市场经济体制,会面对市场失灵问题。民主体制,在经济停滞需要改革时,也会面对政府失灵的问题。因为这里的改革不是增量改革,有人的利益会受损,而民主体制下,没人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当然,民主体制总体是好的,比另外那个体制要好。

Ming Dong2016-06-10 10:09:19

其实谁不知道放水的尽头是坟墓?不过没别的办法就是了。由于解决暂时问题的有效性,fiat money 很容易出现这个结局。 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比如发展教育,耗时过长。提升产业链,没人愿意被淘汰。淘汰僵尸企业,那下岗员工闹事怎么办? 最简单的就是印钱了。赞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