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跨界,主要指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行业创造知识、产品、工艺或服务,也指个体从原来从事的专业或行业跨越到新的专业或行业,涉及知识内容和学科方法的迁移。

——混沌巡洋舰

“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内涵的认识可以帮助企业划出产业森林里“跳跃“的边界。 而一个企业真正意义的发展,取决于核心能力要素的拓展,即边界的拓展。

森林中心的问题互相联通,因为解决它们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相通的,例如基本思想和方法(ideas&methods),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往往可以解决表面毫不相关的另一问题。”

——许铁《从国家产业升级到职业选择——一篇Science神文的启示》

近年,机器人产业爆炸式发展,以前科幻动画里的想象成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有新的产业和领域诞生,有新的职业需求产生,对人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在随之改变。

学医的做了券商,学经济的做医疗产品,学计算机的研究神经科学,人才跨专业跨领域发展。

与此同时,人类脑计划汇集了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精神病学、计算机学等各专业的人才,一个问题需要集合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才能解决。

这些现象,都指向了一个词——跨界

/pic/1_LWZnUbmHUMekhcmrZicmmuB1OibO0Q.jpeg

那么,跨界的定义是什么?

百度百科里是这样描述的:“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

其对应英文词汇为crossover, 在wikipedia里没有准确定义,举了很多例子。

很明显,这是一个新词。随时代发展的新词。

跨界一词,在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2008年的《跨界》一书中定义为:

“跨界,指突破原有行业惯例、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而实现价值跨越的企业/品牌行为。”

此后的2014年,腾讯科技频道在其《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势》一书中,以多个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的交叉与结合的商业例子进一步阐释了跨界的含义。

而crossover的中文翻译,既有“跨界”,也有“交叉”。

“交叉”一词,常和“学科”一起出现,特别是在科研领域,“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近年大火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就是医学、生物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pic/2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为了明晰跨界的含义,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行业、专业、学科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 行业: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
  • 专业: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专门的学问。或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
  • 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行业、专业、学科这几个词的关系为:

同一行业围绕其产品工艺服务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参与。学科是对科学领域或分支的描述,一个大门类的学科包含多个细分专业。同一专业又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行业。

而学科分类的依据,在于其研究对象的归属类别不同,专业的分类,也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于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跨专业,主要在于个体改变其所学习从事的专业。转行,在于个体改变其所从事的行业,即改变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对象(产品、工艺或服务)。

/pic/3_uhIibNv5KTXWGKISic4LQQLI818Vjg.jpeg

故而,在这里,跨界,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跨界,必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或行业。

当其用以描述个体行为时,主要指个体从原来从事的专业或行业跨越到新的专业或行业,涉及知识内容和学科方法的迁移,也指个体在交叉学科领域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知识进行生产活动。

当其用以描述生产活动时,指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行业创造产品、工艺或服务,也指将A专业的概念、方法引入B专业,对B专业的知识进行解析,进而创造新的方法、知识。

/pic/4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更进一步来说,跨专业包括学科内跨专业和学科外跨专业,后者又称之为跨学科。

然而对于学科专业的分类,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

以下为依据2012年版《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所绘制的学科分类概览。

/pic/5_U6iczPsQXQDQ86BQcWG5YFLFodgD1w.jpeg

从此图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本科专业设置主要包含了12个门类,按照当年我高考时的文理分科,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属于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属于理科,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理兼收。另外,公安学类和艺术学属于提前批招生,对于考生的天赋有特殊要求。

在个体层面,跨界倾向于选择专业相关度高、再学习成本低或个人强烈偏好的领域。

而在学科水平,目前的跨界生意、交叉学科,多处于上图中各学科专业间联系较为密切的领域。或者问题本身处于交叉领域,因生产活动中产品、工艺、服务的本身需求而结合、联结起来。

但是,我们又看到,在当下,计算机已然成为了基础学科。互联网,成为了大多数跨界行为的载体。对于我们自身,也在运用着这些习惯的概念对认识着世界,进行价值判断。

我们,在适应这个快速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世界时,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通过跨界整合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pic/6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那么,跨界的普遍规律是什么?

内容的迁移,或方法的套用。

**一、**找相似——内容的迁移

是的,跨界首先在于找相似,从比喻开始。

而内容的核心在于——概念。

在心理学中,概念(Idea;Notion;Concept)的定义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对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的抽象概括,是人类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在语言学习时,我们最开始学习的都是实际物体的词汇,如桌子、板凳,此后才逐渐形成抽象概念的词汇,如“情感”“关系”“内容”。在微观经济学中,概念的构造,在于区别、简化和降低认知成本。

于是,在跨界时,我们对同一概念进行了定义上的迁移。就以“概念”一词而言,心理学中的定义侧重于“概念”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而经济学的定义则侧重于对经济学现象的简化、区别、分析,侧重于认知成本的降低。

概念迁移的运用举例:

“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真的跟电脑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 I/O (输入/输出)体系,有一套自己的运行处理机制。人和人之间很不一样,有的人处理器更强大一些,有些人的内存更大一些,有些人的硬盘更大一些,有些人的显示器更漂亮一点,有些人的打印机比较高效,有些人配置了网卡所以可以连网,有些人不连网,有些人的带宽很足,有些人的带宽很小,有点人在互联网上,有的人在局域网里…”

—— 李笑来《什么是朋友》

不同的学科内容,由于其所指对象不同,具体定义范围和侧重也不同。而能够寻找并解释描述这些不同概念内容的相似之处,在于对其本质规律的理解。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就像树干与树枝之间的关系。

而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森林的主干或中心,其学科本身的内容概念比起应用学科更加概况和抽象,或者说更直达本质,其概念也就更容易迁移到相关的领域。

于是可以解释,对于个人来说,越基础的学科,学生跨专业成功的也越多,比如数学,物理跨界就很容易。

比如从生物学到生物医疗技术,只是从树干到树枝,还在原来的树上。而从物理到化学,则是通过树干下面已有的相连的根系行走。

/pic/7_QvpibrnSqggEJvcqPWowVkQYgiaHGw.jpeg

交叉学科,在于不同的树之间枝干交叉的部分。所以我们看到,在中文里跨界的定义比交叉更广阔,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交叉,也包括人工的嫁接。

所以在同一领域内跨界,知识内容的迁移距离相对较短,故而跨界难度也不大。相比之下,相邻领域的跨界稍微难一点,是主干间的跨域,距离稍远,但好在根系相连。

最难的是内容距离较远的学科间的跨界,这种类似嫁接的行为,在于嫁接的点和目标产物是否可行,于是更多是方法跨界而非内容跨界了。

**二、**求相通——方法的套用

对于内容相关度较低的跨界,需要的寻找抽离专业更加概括的共性,即方法的套用。

有趣的是,虽然不同的专业学科的训练对于个人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却速途同归。

如经济学中的主成分分析,在研究心理现象时,也会对心理现象进行概念的定义相关因素主要次要的排序。

如计算机学中最基本的程序单元:选择、排序、分类、循环,我们的日常行为也是在做各种选择对活动项目进行排序对消费进行分类。

如医学中习惯了诊断时考虑症状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治疗时考虑适应症和副作用的思路,在做某一商业案例分析时同样考虑其时间地点具体表现相关要素,考虑某一商业行为的适用范围存在风险。

/pic/8_z0icibSLibkicbAzxQ8kymcWlOWibg.jpeg

哲学在于语言概念逻辑体系的构建,数学在于数理概念逻辑体系的构建,语言水平在于所有概念信息的承载和呈现、输入和输出。

而人才从事跨专业工作最核心的依靠,也在于其虽工作内容有改变,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却是可以迁移的。跨界人才的共性是,都具有强大的逻辑能力和语言水平,都具有高效的思维方式和执行习惯。

然而,跨界项目的具体实行,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难处

一是人才的能力**。**进行跨界行为时,人首先需要有一个核心专业能力,并以此为起点跨越到另外一个领域,整合双方甚至多方的信息。

此时,这个人在核心专业方面的掌握程度,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解深度,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都影响着项目的实际进行的情况。

二是这个项目本身的难度**。**

为什么现在突然涌现出这么多跨学科跨专业的项目?不是因为以前不存在这些问题,而是以前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计算科学、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使得以前处于科幻层面的人工智能、研究人脑的机制等想法得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现今,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项目大火。

然而具体方法的可行性,仍然制约着想法的实现。

三是团队中的利益关系。

团队中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之间的利益联结是否紧密,项目是否涉及到两家甚至多家单位的利益分配,团队成员中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对于利益冲突又有哪些解决方案…这些问题,一旦解决不好,轻则团队失和,重则散伙,甚至导致项目夭折、成员反目。

尽管存在着这些困难,然而跨界中蕴含的未知是如此的诱人,忍不住寻找着那些交叉的节点,渴望发现更多的宝藏。

许铁、常易、郭瑞东对本文亦有贡献。

混沌巡洋舰团队,旨在借助现有的知识和方法(如复杂科学、神经科学),对“跨界”现象及其本质进行描述,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概念方法体系,以促进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世界,通过跨界整合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pic/9_PQxE5dtibRhGnfbictMn9ibVEHxnxA.png

混沌巡洋舰跨界相关文章精选

一、复杂科学人生观

从国家产业升级到职业选择–一篇Science神文的启示

信息格局论

无常世界的生存圣经 (上)

无常世界的生存圣经 (下)

物理人生对策论(上)-怎么用物理解释人生意义

物理人生对策论(下)- 大脑经济学

七年之痒

升级论

二、跨界思考观世界

1.历史与物理

动力学的世界观(一)

动力学的世界观(二)

动力学的世界观(三) 相变与混沌

如果你是路易十六

16张gif图带你认识分形(fractal)

元知识书单

该怎么看待降维这件事

2. 社交网络分析

社交网络的信息进化

我应该删掉多少好友,屏蔽多少朋友圈

交易成本与社交化搜索

关系

小谈智囊型社区的建立原则

3. 神经科学

为什么你需要计算神经科学(上)

为什么你需要计算神经科学(下)

解构神经元

关于大脑的十二条定律

读心术解密

“读心术”解密——大脑语义图谱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4. 信息与计算

从机器学习的视角来看偏激

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虚拟生物

线性代数导论 神奇的矩阵

浅谈大数据-读后感(最小派)

浅谈大数据

数据挖掘中的九种错误

从最小生成树算法谈起

5. 随机专题

随机过程笔记

随机过程笔记(续篇)

高斯与天鹅

说说随机森林

随机生存的智慧

五个排队的故事,晚了就真的不好吗?

断续平衡的进化理论

6. 商业经济

当古董商遇到互联网,都是八千万的生意,哪儿不一样

当牛逼顿遇到李嘉图—物理模型能否去薅经济学(麻烦讲人话)

从牛顿、达尔文到巴菲特读书笔记–君子不器

袖珍创业帝国以色列揭秘

该不该逃离北上广深-一个关于城市的问题

阳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说说羊群效应和共同理性崩溃

7. 心理、生理与数理

从Minerva谈创新教育

“安全感”究竟为何物?

你该吃药了,吗? ——聊一聊精神疾病

如果原生家庭并不理想,我们可以怎么做?

Successs that last 持久的幸福

跌跌撞撞的幸福之路

8. 人工智能专题

人工智能vs人类智能小传

当你的手机开始自己聊天时

AlphaGo的胜利告诉我们什么

抱歉,此文虽然提到alpha go,但真正想谈的却不止是人工智能

放开那只机械姬——人工智能中的意识与伦理 上

放开那只机械姬——人工智能中的意识与伦理 下

9. 其它:美食物理学2015 小虾米关于美食的状态

三、跨界思维判断

从人贩子到辛普森,孰生孰死,谁说的算

也说快播案

拿什么延续黑丝带

许铁:拿什么拯救魏则西

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

关于如何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点思考

说说罗辑思维中的chimera

碎片式的知识是无用的吗?应该如何看待?

别听牛人吹苦逼,好好学习人家怎么解决问题

能不能好好聊天

自由思想的十戒

童哲:读书的意义

心智上的贫穷

精英该干的事

人为什么死不认错

你会认错吗

这10种认知扭曲会让你倍感焦虑、增添压力

走出路径依赖的艰辛

贫富之辩

番外:科研生活小经验

读博利弊的功利主义分析

科学的教你写论文

如何轻松的进行分析性写作– they say I say 读书笔记

如何挑导师

还珠楼主2016-06-18 10:54:30

为小医同学点赞!严肃讨论的人自带光环。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和生产力在思维和经济活动中所起作用的表现,结果就是复杂和涌现。表现上,“跨”和“+”。热物理到信息论,简直就是一种完美。 关于“跨学科”和小医提到的“概念”跨界,“集智俱乐部”的吴令飞在《知识的品质》中有一段论述: “现在学科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二战前的世界局势。每个学科内部存在独立的产品链条,就像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但是输送的不是产品,而是数据。以生物学为例,最基础的部分是对实验数据的搜集,同时有另外的子学科,如生物统计学或者生物信息学,负责讨论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有趣的是,做实验和分析数据的研究人员之间工作强度和薪水也存在差距,类似于殖民地与宗主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之差距。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独占(数据解释),以及宗主国之间的贸易(理论引用),也都在学科比喻里存在对应。” “每一个学科,都经历了类似数据→法则→机制→原理的发展过程。但阶段不同,当一个学科已经在讨论法则和机制时,另外一个学科还在忙于整理和描述数据。例如,物理学已经可以对观测数据以数学模型进行高效压缩;而社会科学对数据缺乏有效同时又精确的压缩的方法。处在这种状况下的社会科学,在学科大战中被其他学科“殖民”,是丝毫不奇怪的。”(有处理) 最后,强烈推荐伊达尔戈《增长的本质》。 P.S.小医能写写“强迫症”不?

罳忧2016-06-18 05:53:21

跨界有分跨入界跟跨出界,而且跨界重点不在于开创蓝海产业而在于开创蓝海规则。感觉作者总结得有点片面了,因为跨界是在此界借鉴他界外发生化学反应,而非直接进入他界,那就不叫跨界创新了。 以上是根据个人认识跟后台君交流,如有不当,还请谅解

MC2016-06-18 12:06:09

明跨界,懂跨界,善跨界。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