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使生命的复杂成为可能-读《生命的跃升》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eCVEcCs5RZicJnuv5XDBzFp1c1coRzwI0lO7ZeMZD0ZOD7etNyPHgDJXyJh0XIpl74ibhwd5gB5OaQ/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对于生物界的复杂与多样,我们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如今,人类正在构建同样复杂的系统–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主agent。我们能从生物中学到的,不止是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更应该是那些特征让生物体的复杂成为可能。换一种说法,生命的进化,从个体上看只是为了延续自身,但整体上,却在长期上产生了整个生物界内的更多可进化的途径。个体生物为了延续自身,探索出了之前没有考虑的可能领域,从而让整个系统能够进化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多姿多彩。
生命的跃升这本书的副标题是“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现”,然而看完了这本书的目录,我认为这十次发现,是十次“弯道超车”,也是十次“颠覆式创新”。生命从最初的碱性温泉中的有机分子,到DNA,再到复杂细胞,热血动物,直到进化出意识。每一次我们眼中突变,都是有迹可循的一步步演化的结果,而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故事。下面是该之前的一篇读书笔记,本文更偏向与评论,建议没读过书的先读这篇
就如同一首歌可以分为旋律和演唱者,每一个发明也可以分为机制,影响,物质基础。旋律对应的是机制,如同美的旋律在每个民族中都会受欢迎,生命演化的机制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领域,这也是目前我们用到较多的,比如DNA和性启发了遗传算法;而演唱者则是特殊的,受制于具体环境的,其中会涉及到具体的分子与众多的生化细节,这固然有趣,但我们若是多年后将这些细节忘记,却仍然记得这本书讲述的生物演化的机制,那样我们也许会收获更大。
生命的这十大“发明”,有什么共通之处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分类。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DNA,性和死亡是关于如何让生物体的信息传递下去的,光合作用,复杂细胞和热血是关于如何为生物提供足够多的能量的,视觉,运动和意识是关于生物体如何在其一生中改变自己的状态的。想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我们都需要解决这三类问题,对于管理一个企业来说,第一点是该如何让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认可,第二点是如何让企业能有动力(对应经济社会中的金钱),第三点是如何让企业的每一款产品改变自身的状态。对于个人来说,第一点是如何让自己珍视的价值传递下去,第二点是如何让自己活下去,第三点是如何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那我们能从每一种生物体的发明中学到什么了?有些会是一些很跨界的话。比如DNA这一章,也许多年后我会忘记了密码子背后的故事,但生命体那看似偶然的密码背后隐藏的逻辑让我想起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复杂细胞的组成方式让我想起了项目组,每个复杂的细胞如同一个项目组;性这个保持多样性和相互坚持的机制,让我想起了学术界中的同行审查,热血,这一通过提高机体温度,加强运动的耐力的机制让我想起了通过头脑风暴来激励持久的创新。
最后,想引用这本书中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第一个是关于性这一章的结尾” 把有价值的观点吸收进一个理论之中,正和基因重组成为染色体的方式一样。因为观念也是通过性的方式才能最好地演化,而我们都是其受惠者。另一个是意识这一章的结尾” 感受的本质就是神经代码。然而这神经代码如此热情洋溢,充满了亿万代里积累的意义。我们还不知道神经元如何做到这一切,但是意识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而不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奇妙巅峰。如果我们真的想要理解意识从何而来,我们必须将我们从大框架中移走。(死亡)
我们对进化,还有诸多的不明之处。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未知,而是多次以不同的语句在章节的结尾指出“猜测很容易打扮成假说,而猜测,按照Peter Medawar的话来说,是向未知中泛出想象的一跃,而这是所有好科学的基础”,本文中很多跨界的猜想,不是作者批判的“just so story”。那些跨界猜测依据的不是“编出来的缺乏证据的故事”,而是不同的领域中都必须要面临的权衡,比如对于视觉,这个权衡是精度与弱光下的敏感度,不管是生物体还是人类的组织,亦或是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面临着“不可兼得”下的取舍,从生命体通过进化探索过的轨迹,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我们面对类似的取舍时可以怎样收集信息,正如科学家是如何从基因和化石中拼凑出进化的大图景的。
这本书中讲述的生物化学知识,我会忘记。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关于科学是什么的?正如作者所引述的”我们始终处于已知的边缘;我们始终在摸索前行寻找希望的方向。每一个科学判断都濒于谬误之险,都是人性化的。科学是对已知之境的礼赞;虽然我们注定会犯错。”。科学需要细节来为大的图景提供支持,也需要框架来让我们一直走在未知的边缘。这也是这本书中所讲的知识的价值,这本书不是为了科普而罗列了诸多实验,而是多学科的知识汇总成了一幅完整的长卷。这也是为何要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赵刚2016-06-26 15:23:08
瑞东微信多少?求加/微笑
作者
grd3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