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isWorld识界即世界

/pic/1_Qccibauuicve1ljtr0Oq5UPvRdGHNg.jpeg

欢迎关注【修身储能】

定位认知系统,升级精进概念

公众号:xiushenchuneng

前 言 -——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这一关系的兴趣点,来源于考研英语的一篇文章,要求翻译Sapir和Whorf的研究,提及语言和思维关系。

Whorf came to believe in a sort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which, in its strongest form, states that language imprisons the mind and that the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a language can produc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culture of a society (2004年 考研英语-翻译部分)

后来,看书了解维特根斯坦,他认为The limit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 of my world./pic/2_UooQhkzBicq8EsWrUksgGWNjgBnH0A.jpeg

在北京新东方学习英语的经历,有幸了解和接触到陈振华、陈琦、周成刚等一批优秀英语高手;于是有意识地检索新东方几位创世人的公益演讲。从此,爱上了创始人之一的王强老师,一发不可收拾。

一口气看完王强老师的所有演讲视频,最喜欢他在北大演讲是提过一句话:Word和World的区别在于字母L,指的就是Language。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藏书数万册的他出版过一本书《读书毁了我》,拜读之后,更是惊叹语言的魔力。

惊叹于以文字为载体传达知识和表述思想的美妙之处,于是更加喜欢语言和文字;因为久远,深邃,古典,新颖的思路都可以在文字当中流露和传承。

Word is World. 识界即世界。/pic/4_Qccibauuicve1ljtr0Oq5UPvRdGHNg.jpeg

Language是链接(Link)你和世界的桥梁;

具体到我们个人,就需要有意识通过语言塑造自己的思维;

那就让我们看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历史上曾经存在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前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以往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研究表明,从古至今提出的所有理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与语言的同一 (identification)或联合(fusion),另一方面则是同样绝对的、几乎是形而上学的分离(disjunction)和隔离 (segregation)。无论是用纯粹的方式表示上述两种极端理论中的任何一种理论,还是把两者接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中间立场,都处在两极之间轴的 某一点上,一切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理论都跳不出这一圈子。

语言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则是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体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一)语言与思维·等同说 -———–

等同说——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合而为一、不可分离的,即没有语言的思维和没有思维的语言都是不存在的。

等同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Plato)。他认为,思维如同一种会话,思考就是一种借助语言的自我会话过程, 不过此时说话的对象是自己而已。

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心理学家华生(Watson)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同一事物,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

苏联心理学家卢利亚认为,语言和思维有密切关系,人类的思想依赖于语言,离开了语言,逻辑思维是不存在的。

(二)语言与思维·分离说 -———–

分离说——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思维可独立于语言之外。

思想独立于语言的理论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发生认识论以后提出的。

皮亚杰认为,语言在动作内化为表象和思维方面确实起着主要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起作用的还有图画、造型、动作模仿、意象、手势、身势等,不过语言是这些符号系统中最佳的。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语言的功能就是帮助人们交流思想,语言并非思维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无非是移植在认知上面而已。

(三)语言和思维关系紧密但可以分离 -—————-

尽管从种系和个体发生的角度看,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从认知的发展过程看, 思维和语言既有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也有紧密联系的时期。

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放弃语言与思维等同说和分离说;

这两种极端的观点,进而承认既存在不可脱离语言的思维(语言思维),也存在可脱离语言的思维**(非语言思维)**。

人类借助语言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之一,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理性的、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是思维中最成熟的思维,所谓深思熟虑一般指的是经过内部语言概括过的思维,因此,抽象思维多用语言进行。

抽象思维是语言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

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在一系列句子的语义内容中;

二是用外部形式上的语言标志,显示出思维的内在逻辑结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抽象思维活动是必须以语言为媒介的。

非语言思维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形象思维, 就是把各种感官所获得并储存于大脑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事物的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意象,并以这些意象为基本单 位,通过联想、类比、想像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或)规律的思维活动。由于形象思维更多地调动了各种人体感官,因此能更全面地映射客观 世界,帮助思维,表达思想。

维果斯斯认为:


通过思维和言语的发生学(genetic)研究,我们所揭示的最重要的事实就是思维和言语的关系经历了很多 变化。思维的进展并不是与语言的进展同步的。它们的两条发展曲线(growth curves)是相交的(cross),而且是不断相交的。这两条曲线可能会变成直线,而且齐头并进,甚至有时会合成一条线,但是它们总是会分开的。这个 规律对种系(phylogeny)和个体发生(ontogeny)都是适用的。

可见,探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之前,需要将思维这一概念细化,分类,进行讨论才有意义。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那就得说一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相对论。

Edward Sapir (1884-1939)是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是美国人类学之父Franz Boas的 学生,著有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pic/6_Sgric1IRK6QmbUMYpfrAgQvqn42iag.png

Benjamin Lee Whorf (1897-1941),是Sapir 的学生,1918年,或MIT化学工程学学位,后作为工厂防火监察员,后来遇到Sapir,并向其学习语言学;他对美国土著人的Hopi语言颇感兴趣,但 仅仅是兴趣而已,但并未将其当作职业;这哥们表达能力不错,将自己的观点、学说通过演讲和文章普及开来,在美国对语言和思维认知研究领域的影响颇大。

/pic/8_JFIGzjd8AgQHbNrOJMMwibD9MqBsMg.png
无奈,天妒英才,不幸短命死矣;对,恰如颜回。

44岁已然去世,但其某些观念表述不够清晰,自己的研究成果未成系统。

Whorf生前没有出版专著,其著述多见于约翰卡罗尔(J. Carroll) 1956年编纂的沃尔夫文集,名为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该书抓住了沃尔夫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这两点.彼此关联。

卡罗尔把Whorf的语言-思维观总结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并认为这是他最著名的贡献。但他未对语言相对论明确定义。

Whorf Hypothesis,这 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美国书目(American Bibliography)中,由沃尔夫的学生霍耶尔(Hoijer)提出,不过并未对假说内容做详尽介绍。

后来 Brown and Lenneberg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验研究,批判性吸收沃尔夫假说,并加以发展和完善总结出“新版本”语言相对论,分为强式(Strong)和弱式(Weak)两种;

前者主张语言决定(Determine)思维;后者主张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nfluence)思维。

即将语言相对论分成两个层次:

(1)母语强烈影响或完全决定人的世界观(语言决定世界观)-Strong;

(2)结构的差异和非语言的认知差异是平行的(语言结构影响认知)-Weak;

其 实Whorf自己曾在《American Indian Grammatical Categorie》中“义正言辞“地否定过“决定论”——It would be naïve to imagine that any analysis of experience is dependent on pattern expressed in language。

后来学者逐渐否定掉“强式”的观点,基本接受了“弱式”相对论。

上 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一度对“沃尔夫假说“趋之若鹜,后来却嗤之以鼻。莱尼伯格(Lenneberg 1953)和平克(Pinker 1994)作为沃尔夫假说的主要批判者,认为他并未清晰陈述自己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也缺乏有力的例证——人家44岁英年早逝,么有时间清晰陈述(/ □ \)。

以 乔姆斯基为首的普遍语言观一经提出,更是彻底打击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有学者认为,两者讨论的并不是一个概念,只不过是语言研究的方向与中心发生了改变。 准确地说,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语言生成和习得机制是普遍的;而沃尔夫认为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和习惯性思维是有差异的。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真正价值在于揭示了语言与思维的双向联系,语言隶属于思维的定势就此打破。这种与思维相辅相成的动态联系揭示了人类语言的本质,也构成了语言影响民族精神、造成文化差异的前提条件。

结 语 -——

了解到语言和思维的简略研究背景和结论对我们有那些启示呢?

诚如J.Watson所说,语言是有声的思维。

也即思维是语言服务的对象,语言是为思维服务的工具。

思维是人脑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语言是这一过程得以进行和完成的工具。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无论是其运行过程还是结果保留、表述,都离不开语言。

思 维(尤其抽象思维)本身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的,使得人们难以直接驾驭和掌控;但我们可借助其外在形式—语言(或文字)这一可见,可控的工具对思维进行刻 意训练(Delibrate Practice),让思维更加理性、缜密、富有逻辑性,而进一步,修炼良好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个人精进道路的速效催化剂,也是核心竞争力。

因此,多了解和学习一种语言,无疑会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语言相关的训练,诸如读书,写作(随笔,日记),朗读是我们锻炼语言,进而塑造思维的良好方式;

夹尾虎2016-06-16 16:51:08

概念普及文章

vv2016-06-16 07:38:44

那么为了使思维得到进化,我们有没有必要改造语言?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