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迷雾-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读书笔记

                    (function(){
                        var cover = "http://mmbiz.qpic.cn/mmbiz/dcEP2tDMibceBWp73iaXsicDw3WMXXje7GfXgXoHIYMxiasofGQUunXv6AZZBZWCic4bSpCONT8VDEr9ntiboarnqk6g/0?wx_fmt=jpeg";
                        var temp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tempImg.setAttribute('class', 'rich_media_thumb');
                        tempImg.setAttribute('id', 'js_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data-back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src', cover);
                        tempImg.setAttribute('onerror', 'this.parentNode.removeChild(this)');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dia').appendChild(tempImg);

                    })();

幸福不会因为荣誉,快乐,理性或任何其他事情被我们选择,它只因自己被我们选择。亚里士多德这样说。但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了。假设幸福等于荣誉,那么我们会过分的追求荣誉,把幸福,这一人生的终极目标定义为一个单独的指标,只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过拟合的状态,你得到了你的战术目标,却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上差的越来越远。

那么幸福是否是越简单越好了。这取决于你得到的信息的质量,如果你能得到准确的信息,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那么更复杂的幸福指标意味着你可以去探索更广阔的幸福。而如果你接受的都是三手四手的扭曲的信息,那么对于你来说,幸福的确是越简单越好。所以鸡汤的盛行,对于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来说,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他们一直把权威放在最大的最舒服的圈里。他们用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从而不自觉的使用了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幸福,从而耗费了太多的能量。让他们停止比较,回归简单,是让他们停止拿着碎镜子看自己。

但对于那些不想管中窥豹的人来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了?先讲几个故事,再来说该做什么

在《拉克斯》这部柏拉图最明确探讨勇敢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实际通过问题想指出的是勇敢既不等同与知识,也不完全是一种超越了情景的灵魂的状态。两种对勇敢的评价都会有overfitting的风险。前者无力区分智慧与知识,使他无法解释何以明智或愚蠢的坚持都不是勇敢;后者由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寄望于一种无所不能的、基于超自然力量的知识。实际上,真正的勇敢与节制、正义和智慧密不可分。勇敢之所以不能被定义,正是因此我们的德育才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亨利·马克威茨的成果是最优资产组合理论。但在说起他自己的资产组合时,他选择将一半的资金投入到固定收益的产品,另一半投入到股市。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后悔。他之所以不按照自己的最优理论去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精确的掌握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和波动率。

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纪录是否要结婚时。在一张纸上列出了结婚的好处与坏处,但是当这张纸被写满,他决定不在写下去。这类似机器学习中的early stopping。于其考虑过于复杂的模型,不如早点停下来,避免我们花费无意义的时间,去解释那些不可避免的观测误差。

人们的味觉告诉我们甜的东西是好的,高脂肪的食物是能帮我们活下去的。于是我们过分的关注这些指标,于是现代的工业化食品工业造成了太多的大胖子。我们健身减肥的时候只关注体脂率和肌肉的大小,这些指标的确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相关,但这也只是身体健康的不完美的代表。公司的期权激励鼓励短视现象,于是CEO便不在乎公司的长期发展。

只有看到了普遍存在的overfitting 才明白幸福本身为什么不能被其他事物所选择。也才能明白罗素所说的“参次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你最好有多个幸福的指标,这样才可以做cross validation。有了多种判断幸福的维度,你在大部分时间里追求一个维度,但时不时换一个维度去看看自己在意的维度上的成绩是否造成了其他维度上的断崖式下跌。若没有,你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于是你懂得为什么说内心的平静是幸福最根本的判断标准。

正是由于幸福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因此不会存在统一的幸福,否则人类就会overfitting这个幸福的代理。就如同各个宗教都警惕对圣物的迷信会让教徒忘记了教义本身,没有人有权强迫我们认为可以使用他人获得幸福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相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权用一种适合他自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不能损害他人为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奋斗的自由。为了达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资本主义给出的答案是用一种欲望反对另一种欲望,以害处较小的激情抑制害处较大的激情。赚钱被认为是一种温和的不易冲动的欲望。商人们相信和气生财,不会有政治野心,不会追有求乌托邦的宏伟计划。因为他们要赚钱,所以他们必须和气,理性,灵活。这就是经济的文明化影响。

经济学家赫希曼说道“在某种意义上,就像很多暴君的胜利一样,资本主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们普遍拒绝认真对待它,或归功于人们普遍拒绝相信它能一展宏图或取得重大成就”。只有这个社会里不充斥着拜金的思潮,大家都不是绝对的唯利是图的人,资本主义才有可能兴盛。也就是说,如果你变成了物质生活的奴隶,你就无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也可以去解释南北美经济发展的差异。南美的大庄园的主人把庄园看的太该死的重要了,而北方的新教徒把追求财富看成是对上帝的责任。

《撞上幸福》(点击查看该书的读后感)的作者吉尔伯特将幸福区分为简单的幸福(hedonic happiness)和复杂的幸福(synthetic happiness),那是一种更综合的感受,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形来评估。复杂幸福远比简单幸福持续的更久。复杂的幸福同时不会收到边际效应递减的诅咒。不过要想达到复杂的幸福。首先要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人类的混乱和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估两种永久状态间的差异。例如,穷人往往高估富人的幸福感。如同安全,金钱,权利,亲情,友谊,创造,平静等能带来幸福感的抽象价值,必须放在具体的情景下,才能影响我们的情感,才能释放多巴胺。而我们的头脑,我们不完美的认知模型,只能以不确定性涵盖未来可能发生的无数情景。于是聪明人会因为知识而幸福,而信息过载则会让那些心智带宽本来就不够的人更加不幸福。

所以幸福究竟是否是简单点好,最终还是取决与我们得到的信息的质量。从机器学习处得到的模型迁移后的猜测应和了心理学的研究。关于幸福,应有的态度不应该是”我想幸福,因为幸福能让我成名成家“。幸福是在一段旅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而非物质的事件。构成幸福的一系列情感事件,正是每日生活中基本需求的满足,是指向他人的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投资。

韦伯悲观的预测”人类社会,古往今来,必定要在具有卡里斯马魅力的精神领袖和具有官僚化倾向的管理者之间徘徊。“这不是我们的诅咒,而历史的进展就应该是这样,长时间的小碎步的摸索,偶尔来个大的跃迁,从而跳出之前陷入的局部最优。站在这样大的视角来看幸福,就不该用画眉细笔来描摹什么会带来幸福,从而陷入对细节的overfitting,而应该用画写意画的手法去勾画大的轮廓,去降低分辨率,去迫使自己关注大的图景。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回答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时。1983年哲学家Agnes Heller的答案值得在最后被强调,美好人生的三大核心要素是”基本安全保证后人的自然禀赋的充分发展,正义和人与人之间深度的情感交流“。对于需求层次处在基本安全和自我实现的普通人,实现幸福的最好方法也许是最求自由,实践正义。拒绝那些通向幸福的百忧解,拒绝用别人的标准丈量自己的幸福。

更多阅读

汪丁丁

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Carrie2016-06-05 08:50:12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从小成绩很好,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并没有让我感觉到很幸福,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一些习惯成了我幸福的桎梏,比如说过于固执执着,自我中心,不懂发现别人的优点,以为幸福要建立在最好的成绩之上,使得我过于偏执,反而离幸福更远。有时候幸福不是属于成绩事业最好的人,反而是属于性格最好的人,现在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逐步向他们学习,也觉察到一些很奇妙的变化,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

Carrie2016-06-05 08:43:51

正是我最近考虑的问题

Aprilis2016-06-05 07:10:11

这个汪丁丁是那个经济学家吗?

作者

是的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