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节推荐一个值得尊敬的父亲办的公众号
这是一篇旧文了,之所以要在父亲节重新推出,是因为想借着这篇文章推一个公众号–art30000,这是一个退休的大学老师主办的艺术传播类公众号,作者坚持每日更新已经大半年了。这件事本身就值得老人们学习,关注父母,我们最深的愿望是希望父母能保持好奇心,写点文章,比如人类起源与全球迁徙路径 和 感觉与存在——依赖进化的实在观 上 下。最好还能为社会做些贡献。
比 如像art30000 的这个公众号所说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文明需要艺术,艺术传播文明。《艺术三万年》是美国Phaidon公司编辑的人类在过去三万年间的艺术精品 集,共有作品1000件。画册精美,内容精湛,但目前只有英文版,不便国内读者阅读欣赏。本人因此每日翻译一篇,希望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全文译出”
长按下文的二维码,关注 art30000 公众号。
以下是题目为 “从认知角度谈谈老龄化的影响” 的旧文
老龄化的趋势在全球不可逆转不容忽视,然而,谈论更多的是老龄化在经济上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退休金的来源与医疗成本的激增上,经济上的问题固然显而易见。工作人群需要供养的退休者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然后,使用当前的数据去预测20年后的状况,会忽略科技的指数级进步。也许20年后,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生产力显著提升,基因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健康生活的年龄,使得更晚退休变成一种默认选项。然而,技术的发展却无法改变老年人的认知结构,一个愈发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其集体认知上也会出现偏移。具体来说,有下面三个层次。
1,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差。研究表明,当人们超过了某一个年纪,人们就变得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创新的能力也会减弱。相同的人口总数,如果老年人的比例明显增加,那么市场就会更不利于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因为他们针对的年轻用户将比老龄化前时相应减少。难以想象,在一个年轻人逐渐变少的世界上,互联网如何能从边缘走向主流,没有了年轻人贡献内容,如今的互联网生态圈更无从谈起。未来新一代的扎克伯格们,为了扩展市场,不得不更多的考虑老年人的口味。这对于老龄化社会里的年轻人,也意味着整体文化上会越发保守。新闻上更多的新闻是针对老年人的,破除陈规也需要破除更多的阻力。老年人较多的社会,其对移民的接受也会较低,新加波与欧洲近年来移民政策的收紧也与老龄化有关。
2,老龄化的一个必然后果是退休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高端职位上。然而这会使未来的年轻人的升职通道受阻,同时和年轻人争抢有限的工作职位,从而影响年轻人的就业率。老年人在做决策时偏向保守,对风险的偏好也更低,他们会更倾向于短期成果可见的项目,而不是高投入长耗高收益的项目。在一个越发变老的社会你,未来的马斯克们的太空计划会得到更少的掌声,老人们相比于无垠的太空,更关注自家的后花园。
3,老年人会更关心如何延长生命,而不是如何的让人们活得更幸福。假设这样的场景,你要在两项研究中选择一项拨款,一项的目的是提高某种老年人才会患的病的存活年限,另一项的目地是研究如何让中学生做更多的体育锻炼。在一个老年人增多的社会,第一项研究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从而影响人们投入精力去关注如何改善年轻人的状况。
如论科技怎样变化,人类的大脑还是相对稳定的。老龄化的社会不应该是一个更加保守僵化的社会,更不应是一个拒绝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社会。普朗克曾说过,科学的进步不是靠着年轻的科学家说服年老的科学家,而是靠着年轻人取代了年老人的位置。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假设这一规律仍然存在,那么科学的进步会减速。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陪伴他的更多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有第四辈的太爷爷太奶奶,那么他的青少年时代的世界观将不可避免的受到老年人更多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然而即使是老年人,大脑也具有可塑性。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的考虑老年人的再教育问题。比如建立更多的老年大学,更新老年大学的课程表,使老年人更全面的接受学习新的知识。针对老年人接受信息的特点,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普通大学有所区分。普通大学也应该更多的借鉴斯坦福大学那种终身制的改革方案,让其课堂中出现更多的老年人,从而让老年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融入创新之流中。教育家也可以推出针对老年人的MOOC课程,媒体中针对老年人的新闻也不能只是投老年人所好,而是要更多的想着如何让老年人对接社会的最新发展。
提升老年人认知水平的另一途径是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里,老年人即使已经退休,仍然需要参与兼职,进行社会公益活动,与年轻人多多接触,而不是只在养老院里与老年人接触。一项著名的实验表明,如果通过改变环境,例如放上20年前的音乐,显示20年前的报纸,养老院里的老人的反应能力,身体素质都会相比之前有所提升,这说明衰老部分上是心理的影响。在政策的制定上,要考虑到如何避免让老年人脱离社会主流。这方面,社会工作者能做的很多,脑科学的进步也会帮助我们了解老年人大脑的变化,从而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更有效的避免老年人心智上的保守与僵化。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爷爷奶奶不止长命百岁,更在生命的晚年活得有质量。这是一项崇高的追求。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止是他们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我们不喜欢父母朋友圈里的分享,对他们转发的谣言和鸡汤无可奈何。个人如此,社会亦然。民主社会里,老人会用他们的高投票率要年轻人倾听他们的声音,而我们年轻人要做的,是要他们不要落伍。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年老也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不可怕,只要每个人在八十高龄告别时仍觉年轻,那么老龄化带来的经济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如果年轻人未老先衰, 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缺乏理想主义与冒险精神,那么老龄化的挑战无疑会更加巨大。
更多阅读
问天2016-06-19 09:18:42
二维码过期
朱阿宝2016-06-19 06:27:19
二维码过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