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量说起-读《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这类的历史综述书籍,我上一本看的是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然而房龙的书中饱含着为一座城池的覆灭而扼腕兴叹,为野蛮人对文明的践踏而黯然神伤,为平民一次又一次的惨遭涂炭而挥泪呐喊。然而《人类简史》却少这些人文关怀,多了些颠覆三观。加上作者一会感慨人类被小麦奴役,一会又关心动物,缺乏统一自洽的观点,总让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历史书。就像《史记》和《汉书》的差别,同样是写史,少了那股侠气和慈悲心,少了那大段的“太史公曰”,其中的差距,两本书读来就如同喝蜂蜜和白糖水。

且不说文气上的差距,单论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不符合史学界的普遍看法,且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新观点找出证据,而是想当然的引用。举个栗子,作者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是科学革命的奠基事件。既然是foundation,那就是因果关系,然而史学界的普遍观点是,发现美洲和科学革命都是文艺复习的产物。

作者如果要想推翻前人普遍的观点,就要给出详细的论证和数据,来说明为什么只有发现了美洲后,科学革命才是可能的。众所周知,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来部分源于英国文艺复习时的思想家佛朗西斯培根所写的《新工具》和《论科学的增进》,你如果要论证哥伦布发现美洲是科学革命的奠基事件,就要一一论证促成了科学革命的大家在思想上受到了美洲发现的深远影响,而不应该想当然的给出结论。

再举另一个栗子,作者认为认为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都不愿意延展信用,然而,明清山西的钱庄,王安石变法时的平仓法,再上推至王莽时的正式的商业贷款制度,作者却忽略了。

读完这本书,联想到这本书的大火,以及这本书作者的网红属性。我忍不住想说:“读书时,切记不可被一本书布局的宏大裹挟,而忽视了对细节的批判性思考。也不要因为语言的浅近风趣,而轻易的相信作者的断言。也不能因为几句看似有哲理的话,几个新奇的概念就觉得这本书是神作。阅读一本书,要看他整体的力量和布局,看其如何通过环环相扣的说理回答了这本书预期回答的问题。“

在举一个例子,这本书中的这句话,在《人类简史》的多篇书评中都出现”History began when humans invented gods, and will end when human becomes gods“。为什么是这样的?读完书后多少人能给出回答?

读到这句,我想到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一段,香菱说她喜欢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她的师傅黛玉却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上面的句子,将其单独拿出来,读起来还是令人玩味,令人觉得好像说的很有道理,这就不好了,说明这句说的断言不是来自于层层的逻辑推理。你从严谨的教科书中是找不出这样的句子的,从畅销书中到很容易找到。

说完了《人类简史》这本书我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来说说这本书我认为该怎么读。如果人类文明毁灭,我们想留给外星的考古学家一本书,讲述人类是如何成为食物链的金字塔顶峰的,那这本书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正如一篇《人类简史》的书评标题是“从月球看人类”。

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农业革命的重要性。正如《文明》系列游戏的科技树上,最前的一项是农业,农业的发现,使智人摆脱了能量束缚,如同真核生物在获得了线粒体后,终于快步迈向了进化出越来越复杂性状的不归路,而不是像细菌那样,四十亿年来一直都是细菌。人类在获得农业后,终于获得了远超越其他任何动物的捕获能量的效率,从而使得人类可以构造复杂的文明。

然而农业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更多的食物,还有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务农和打猎不同,不止需要个体的默会知识,还需要集体的显性的知识和调度。

务农需要历法,也需要长期的投资,还需要有人来保护自己的成果不被打劫。这三个问题的本质是协调个人的经验和群体的知识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才有了国家,金融,科学及宗教。而历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是因为个人的物质需求,安全需求,求真的需求,以及追求超越性价值的需求与集体的相应需求脱节造成的。过分强调虚构事物的重要,而忽略了能量的约束,是没有从物理的第一推动来想问题。

大刘在《朝闻道》中说道,“从仰望星空到发射宇宙飞船“,其中的差距只有一步,但农业的发现,却使得人们有长时间的空闲来思考人生和宇宙。尽管《人类简史》对农业的评价不高,甚至称其为一个陷阱,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但对于想了解人类历史的外星考古学家,从农业革命入手,比从为解决农业革命造成的问题而产生的法律,金融体系等虚构事物,更能理解人类走向食物链顶端的根本原因。

当今,智能机器的普及,将掀起下一个”农业革命“,人们需要的个体的”默会知识“将进一步迁徙到集体的模式化标准化的”显式知识“中。在这个时候,《人类简史》中作者普遍传达的对人类文明的悲观似乎更加不和适宜。引述”沙烨“书评中的一段”虽然我们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和科学,我们的人口倍增,我们寿命增加,我们更加健康,尤瓦尔仍然认为智人至今所为,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这样的悲观,似乎适合当下的“乱纪元”。在人觉得找到了“live happy ever after”的办法后,会自大的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然后就会陷入悲观,但一味的悲观于事无补。想成为哲学家,有宏大的目标,固然欣喜。但没有一本书是能刷新读者世界观的。科学的进步需要一点点的积累证据,直到有了足够多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后才会有范式革命。

关于人类历史的宏观描述书籍,《人类简史》的尝试的确是勇气可嘉,值得钦佩。然而读者阅读时却也不能因为书或者作者的名气而放弃了个人的思考。构建世界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推广普及批判性的思考,却是功不唐捐的事。

更多阅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说说meta analysis-从喝酒的好处说起

杨晗2016-07-26 07:13:47

为什么每篇都那么多错别字。作者给我的感受就是以片面批判片面。

意师傅の三省其身2016-07-26 07:15:51

推荐伊恩莫里斯《why the west rules》(大概是这书名),题材类似,但更客观

悦耶春风 张琛—Cherry2016-07-26 13:53:49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张恩文2016-08-26 21:44:06

给郭瑞东看,人类简史是枪炮病菌和钢铁的续集,对于农业,戴蒙德已经摆在足够高的位置上。人类简史关键在于最后一章智人的终结,洋溢着乐观精神。郭瑞东水平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