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看待寓言故事
卢梭在《爱弥儿》(Emile)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这是钱钟书在他的“读伊索寓言”中说道的,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如果孩子真的这么想,那这只能说明世界远非非黑即白的,而寓言中的简化的道德会让人觉得世界非黑即白,比如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明即使对坏人仁至义尽,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本性。可是这样简单的是非观会让孩子变得幼稚,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道德领域的寓言带来的问题不止这些。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我们做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而外在动机是指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别的什么。当外在动机的出现,会导致内在动机的退缩。在社会心理学界,这是得到最广泛验证的发现之一。有超过70项研究证明,奖励会降低人们对完成任务的兴趣。
举一个行为心理学的实验,某幼儿园发现家长经常不准时来接孩子,决定实行罚款,而这导致了更多的家长更晚的来接孩子。本来准是接孩子是一种道德义务,现在却变成了一种用金钱买到的服务。寓言中给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是过分的关注外在动机。从而让看了太多寓言的孩子变得忽略道德选择内在意义。
说了寓言的两种危害,再来说说什么是好的寓言。这里先推荐之前的一篇旧文 看见。好的寓言,应该是指出人的认知误区的。比如口渴的乌鸦用叼石子到水罐的方式喝道水,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比如丢了东西去灯下找,因为灯下亮。
寓言的意义,不在于教化,而止于提醒,就像在一个长长的隧道前的指示牌上写的”你的灯亮着吗?不是叫你打开灯,只是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你对自己忘掉的东西的记忆,就像汉娜阿伦特说的,革命意味着回归原有秩序的往复运动。读寓言不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不是为了保有从前的成见,而是回到思考的起点,钱钟书写到”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好的寓言能带给我们的,恰恰是动摇这个僵化的观念。
MC2016-07-05 15:30:58
链接文中提及心与真实的关系,感觉与昨天推文中论及真诚时提到的部分内容,有呼应互通之效。赞 1